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景  阮浪 《教书育人》2006,(6):49-50
克服“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上帝要约拿到尼克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但当这种理想成为现实时,约拿却感到畏惧,感到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后来,心理学家们把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称之为“约拿情结”。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约拿情结”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自我实现的角度看,它却是一种自我心理障碍。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引导学生改变不良认识,避免“约拿情结”的消极影响。有些德育工作者习惯过高地要求学生,评价标准又比较单一,致使学生经常面对失败,最终形成“我不行”“我没有能力”的错误观念,总认为怎样努力也不会成功。  相似文献   

2.
要按照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和重点,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短期政策调整和长效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有利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对海陵区"城中村"改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城乡二元社会的缩影,以“亦农非农、亦城亦乡”为其典型特征。“城中村”的存在,是城乡二元体制矛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凸现,是制约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妥善解决“城中村”问题,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观点摘编     
◆新课程改革中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代建军在《教育科学研究》撰文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虽然达到了预定目的,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了一种“贵族化”倾向,即在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过程中具有了一种城市化情结,漠视了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我国目前正处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并存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中,城乡存在明显差别,这决定了城乡中小学课程之间也必然存在明显的差别。新课程不但没有缓解城乡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城乡的进一步裂变,课程的城市化情结愈加明显。究其原因,问题的症结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1)没有协调好城乡的发展关…  相似文献   

5.
关于缩小我国城乡差距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十分不利的。城乡差距扩大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应多方面采取措施,遏制城乡差距扩大,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为此,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国民收入分配向“三农”倾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从制度和资金供给量上化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各种政策歧视,还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6.
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立君 《文教资料》2008,(22):101-103
本文分析了统筹我国城乡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作出了理性思考,即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不能让城市薄弱学校走向被遗忘的角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应该是对城乡各级、各类、各种形式教育的大统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教师资源的统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破解"高等教育情结"、解决投资教育的问题和政策配套问题.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欠发达地区要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加快体制创新步伐,构建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加强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建设,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城乡关系问题不仅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很复杂的实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观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城乡关系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城乡关系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城乡关系从分离、对立到统筹、融合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观的要旨,从以农补工、以乡养城、城乡分隔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与实现城乡一体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观在中国的实践脉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制度创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当前重构和谐城乡关系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和延续,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机遇,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可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最终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市顺义区是"国家级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年来,顺义区教委通过构建"城乡联动、共同发展"学校联盟体系,建立"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教育资源有机共享、教师科学合理流动"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不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步实现顺义教育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11.
理振的诗作,大多数可以看成他在散文中所构筑的“乡园纪事”的另一种式样的表达,其朴实切近也与这种“乡园情结”相关。他希冀着以诗的方式建立一种自我与环境的深层联系,他要以对别人命运的关注来打破自己心灵的坚壁。沿着自己的情感线路,追踪人间之“大义”,理振的诗又具有了超越他的环境的情感幅度。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两个方面剖析杰克·伦敦"狗的小说".其一,作者再三在狗的身上折射出狼的意象,表明作者有一种强烈的"狼的情结",作品中,狼的意象表现为强者和自由的象征;其二,作品描绘的奇异而精美的人狗之爱,其实质是作者强烈的生命渴求之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3.
从维熙的文学创作从新时期初期的"大墙文学"开始引起关注,他重点描写沦落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遇及其抗争,挖掘他们真实而复杂的灵魂,引发人们对历史和人的反思。痛苦的记忆促使从维熙努力超越苦难。在《北国草》和《裸雪》两部长篇小说中,他在北国荒原和家乡大地上寻觅到了精神的故乡。  相似文献   

14.
《左心房漩涡》一书在擅长说理的王鼎钧绝大数冷静的文风中是少有的浓重笔墨,作者以其独特的诗化笔法抒情,亦以最精炼的文字与独特的结构来写他对人生的感悟。全书从个人的悲欢遭际,进而省思战争、围堵与政治敌对的划界对人的伤害,并从对过去的留恋,来重新再造自己的生命。论文即透过对此书的探讨,来诠释王鼎钧的乡愁情结与爱国情怀的深沉内蕴。并透过这样的探讨见证作者由"入乎其內"到"出乎其外"的心理流程醵?于自身经历、先天素质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多元的广度和深度超越,表现出知识分子博大的胸襟,辽阔的文化视野,智慧的深度思索,真诚的人道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良知。他把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将相互疏离的人际间种种景观变成富有哲理意味的精神家园。这样一来,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散文中乡愁母题的內涵,也极大地提高了乡愁散文的品位和境界。  相似文献   

15.
蒋光慈从小深受侠文化影响,侠文化精神的浸润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灵魂洗礼,在其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逐渐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革命侠义情结。蒋光慈的小说创作始终流贯着革命侠义情结.不仅体现了他的人格建构的理想,而且表达了他对无产阶级文化建构的追求。这种革命侠义情结的特点呈现为革命与侠义结合,人性与侠性交融,使暴力和正义二者在革命话语中达成有机统一.从而在现实革命斗争中起到呼唤民众觉醒、砥砺人民斗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批判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作品而赢得中国读者喜爱的杰克·伦敦,也发表过不少描写中国和华人的作品,丑化华人形象,宣扬“白人至上”论和“黄祸”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的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揭示杰克·伦敦笔下的中国形象所透露的种族主义思想,进而探索他这类作品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及其恶劣影响,以期加深我们对其作品的了解以及对作家本人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7.
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在他们的诗歌中均表现出忧郁这一重要特征。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死亡”来表现他们的忧郁情结。李金发写死亡,可以清晰感到他的忧郁,他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表现个人的忧郁情感;波德莱尔是自然地诉说着死亡,与人们交流着死亡的经验,他诗歌中的忧郁充满思辨和哲理,是一种时代的批判。他们诗歌中的忧郁情结都是他们身世经历的一种显示。  相似文献   

18.
生于安陆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引发了关于其父母尊号问题的"大礼议"。旷日持久的"统"、"嗣"争论迅速转化成不同派系的政治斗争,对明代中期政局和少年嘉靖的性格产生了巨大影响。纵观"大礼议"的整个过程,当事人朱厚熜处处表现出固执、叛逆和冲动。其政治能力没有超出青春期少年的心智水平。对朱厚熜个人而言,"大礼议"归根到底是廷臣所捍卫的宗法礼制与其孝亲情节之间的冲突。其孝亲情结的形成,与他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生长环境、丧父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孙悟空天生地长,无父无母,但他身上却有种浓郁的人性因素。孙悟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进行了寻母的努力。观音和罗刹女成为小说中悟空母亲的化身。同时,孙悟空身上有着一定程度的原欲色彩,观音和罗刹女成为其恋母情结或明或暗的情感宣泄对象。  相似文献   

20.
对故乡的关注一直是刘震云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事实上这条感情的流脉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中,这为我们探究其创作心理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向度:他怀有怎样的一个故乡情结?又何以表达这一故乡情结?文章以刘震云从初入文坛的创作到三部“故乡系列”长篇小说这一向度作为切入点,力图对其创作进行一些深度的探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