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习作提出的要求,一个字词的妙用,往往能使句子更贴切,使文章更生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在习作时应该仔细推敲所用的字词,恰当地表达我们的意思。贾岛“推敲”的故事已众所周知,这里不再多叙,下面和同学们介绍几位宋代文人推敲字词的故事,看看他们如何恰当地用字词表达意思,显示其扎实的基本功底的。  相似文献   

2.
郭成杰 《现代语文》2005,(5):126-126
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不用推敲的“推敲”》发表在《作文指导报》2002年某一期上。大意是说,“推敲”一典源出贾岛的《题李凝故居》,诗歌的内容写的是诗人自己去访问在野外隐居的朋友。到朋友的住处,天色已晚。于是看到“鸟宿池边树”就“僧敲月下门。”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诗人正同时做着僧人,所以这个僧就是贾岛。门不是自家的,又是傍晚时分,对门当敲是自然的,我觉得用不着推敲,尤其用不着让在京城做着京兆尹(京城的行政长官)并没有身临其境的韩愈来敲定“敲”字。这个故事揭示出传说是民众理想的折射,文人们的传说也一样——这是一个以文…  相似文献   

3.
教材简析 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词,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依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相似文献   

4.
贾岛“推敲”故事纯系后人创作。但为何选定贾,为何用“推”、“敲”二字作素材,均事出有因。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语言使用中,离不开语句的表达,而词语则是语句的基本单位,是组织段落、篇章的基础材料。因此,词语运用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魅力,往往在一字之中尽可体现,而一些以一字之妙传神的佳话至今仍为我们所乐道。贾岛的“推敲”故事一直被大家传为美谈。当时贾岛正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将“推”改成“敲”,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韩愈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于是韩愈和他探讨起来,最终确定用“敲”字,“推敲”二…  相似文献   

6.
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之中.我们务必要领会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文学故事.并吸收这种态度与精神.使双方均能攻坚克难,在教与学的环节中有所突破,实现阶段性的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7.
推敲的由来     
我们平时写文章,常讲要很好地思考,认真地推敲。关于“推敲”这两个字,还有一个故事哩!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传说,有一天,他骑在驴上边走边思索,终于在头脑里构成了两句诗:“鸟  相似文献   

8.
诗文的语言不但要求一般意义上的准确、鲜明、生动,诸如用词贴切,语法正确,意思明晰,文笔活泼,注意修辞等,而且还进一步要求做到合乎语言环境。比如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了。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相似文献   

9.
教材简析《推敲》选自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苏教版)。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最后决定改“推”字为“敲”字的故事。故事情节动人,生动地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颇费推敲的诗人形象。教学此文,可以凭借教材,让学生亲历“推敲”的过程,在探究、发现中建构新的认识、创造新的意义。设计理念新课程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建构人格、提升精神、丰富情感与学习生活的一种资源。“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今年二期发表了《推敲辨》。该文认为“‘仔细推敲’、‘认真推敲’、‘深入推敲’前面的表程度的副词都应删去”。“推敲”一词是由贾岛在“推”“敲”二字间犹豫不决,“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而来的。贾岛的推敲只表示出动作在量上的多次重复,《辞源》、《辞海》等辞书正是据此将其解释为对字句的“反复琢磨”。因此,用“仔细”、“认真”、“深入”等形容词来修饰“推敲”是要求人们对字句的斟酌不仅要在量上不厌其烦,更重要的是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要把反复琢磨变为简单重复。这种用法并不少见,老舍的  相似文献   

11.
“十诫”本来是上帝通过先知摩西之口传达的人类必须遵守的十条诫命,波兰著名导演斯基洛夫斯基的电影和剧本《十诫》讲述的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十个小故事。在这十个故事里,斯基洛夫斯基为故事里的人物设置了极端的困境,让他们面对永恒的道德难题和棘手的选择,考验上帝消逝之后的脆弱人性,表达了作者无比的悲悯情怀和对人性的关怀与信赖,对此,刘小枫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作了深入的解读和认同。但他把《十诫.第十诫》理解为一个嘲讽人性的幽默故事,这是一个误读。《第十诫》和其它九个故事并无二致,并非冷嘲和幽默,依然是一个对人性关怀和信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热爱生命》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小说,挖掘、探视其中蕴涵的生态思想。小说中包含对文明间接的批判,在揭下文明外衣的同时昭示了人类的自然本性和人之于大自然的真正地位。  相似文献   

13.
华兹华斯对自然的爱,导致了他对人类的爱。他十分关注在大自然中艰难地生存的普通百姓,时刻倾听着促使诗人思索、使诗人心灵得到净化的“沉静的人间悲曲”,留下了一组倾注诗人深深感情的在大自然中艰难地生存的普通百姓生活的画卷。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论述了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三个叙事特征:“框架零聚焦 主体外聚焦”的叙事聚焦模式及其所导致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和行动为主体;“展示”的叙述方式导致的读者与故事之间的“直观性”距离;集中与稳定的故事时空。这三个叙事特征共同作用于小说,使契诃夫短篇小说具有了“戏剧舞台效果”。  相似文献   

15.
厄内斯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以其电报式、个性化、风格化的人物对话尽显其"冰山原则",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来解读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小说主题的揭示。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人作家哈金,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引起了评论界广泛注意。其作品《活着》讲了一个发生在中国特定发展时期的故事。作者通过剧烈的时间和空间转移、记忆的丧失和恢复体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从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人们的需要、欲望及婚姻悖论。特定的环境中,不丰满的人物更凸显出故事情节的离奇,起伏跌宕,小说结尾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熵》是美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托马斯.品钦最成熟的一部短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品钦首次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来隐喻日益混乱的后现代社会。本文着眼于作品和《圣经》典故的相似点,将小说主人公之一卡里斯托修建的温室视为“伊甸园,”通过分析这个貌似和谐完美的乐园的毁灭,揭示出交流和沟通是抵御熵化的唯一办法,人们惟有增进相互间的交流和理解,才能抵御日益恶化的混乱状态,建立真正美好和谐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18.
把汪曾祺放入当代文学的整个历史和实际的影响渊源中可以进一步证明和显示出汪曾祺创作和文论的特征与意义,并且可以说明汪曾祺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出和见热,不只是“现代抒情小说”之一脉得以赓续的问题,而是表征了独立的纯文学在当代文学意识中的觉醒。汪曾祺的特征在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养分的同时,创造性地传承、发扬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广大民众的生命精神,以“艺人”式的本分和“精英”式狷介,忠于文学的品性,以最自觉、苦心的话语实践策略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自然性”的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和富有见地的文学理论。不过,就作为小说之能事的“故事性”“情节性”“虚构性”而言,同沈从文、王安忆等相比,汪曾祺的小说理念有明显的局限和弱点。  相似文献   

19.
生态自我的觉醒——解读多丽丝·莱辛的《日出草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日出草原》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是其生态意识的觉醒过程.这个过程跨越了"本我""社会的我"的成熟阶段,并表现出生态意识的萌芽.在小说中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再对立,而是被放在完全平等、互相影响、互相需求的生物链中进行诠释的.  相似文献   

20.
埃德加·爱伦·坡在19世纪美国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小说创作方面的“统一效果”理论。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坡是如何在《一桶白葡萄酒》中成功运用这一理论实现预期效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