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芷苓,在师承梅兰芳、荀慧生的基础上,通过多年舞台实践,继承发扬京剧的传统艺术,并吸收电影话剧的表演手法,形成了独有的表演体系和艺术风格.她塑造的尤三姐、王熙凤、武则天、赵一曼等人物形象,至今留给人们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国剧的京剧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它基本上属于古典艺术一类.它的大部分剧目反映的是古代人民的生活,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不能满足于此,所以从20世纪初起,就曾有一些京剧艺术家对京剧表现近现代生活作过不懈的探索和尝试.京剧大师周信芳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黄育聪 《新闻界》2013,(15):15-20
《北洋画报》是1930年代北方重要的娱乐性画报。它登载了大量京剧剧评、演出广告和京剧改良理论。它以"艺术眼光"为指导,努力塑造一批"典雅"的京剧女演员形象,特别是通过"选举"等形式使京剧在更广范围内接受女演员,也推动了女演员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对京剧的新变产生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京剧,是我国民族戏曲的代表性剧种,它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间诞生于北京的。在二百多年来的发展进程中,许多京剧艺术家历尽艰辛,锐意进取,形成了以“四功”、“五法”为核心的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体系,成为演出剧目极其丰富、舞台表演极其精雅、艺术人才极其齐全、内外影响极其深远的艺术瑰宝,被世人公认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 京剧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之中。一出京剧,就是一段中华民族的编年史。在京剧表演中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智慧和艺术精华,无论是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服装、脸谱……都…  相似文献   

5.
<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名震中西,"喜连成"京剧戏班也广为世人知晓。然而,东北首富牛秉坤创办"喜连成"戏班,培养出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一大批京剧大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6.
京剧是在徽班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而形成的.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一说形成于光绪年间,不管是形成于何时,武生的出现,是京剧成熟的重要标志,而武生武打艺术又直接来源于武术.武打艺术在中国戏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既是戏曲卓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它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发展成熟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京剧是国粹,是国宝”,人们经常这样说,然而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尤其是当今的青年人,有关京剧的知识甚少。因此,通过书刊等媒体的大力宣传,让国人,特别是青年人了解京剧,熟悉京剧,认识京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今年  相似文献   

8.
《京剧知识词典》在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之际出版,可谓恰当其时。京剧是荟萃徽、汉、昆、弋、梆许多剧种之长而成的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戏曲,自形成以来,凝聚了数以万计的从艺人员的艰辛与智慧,由简入繁,由浅而深,自粗而精,日臻完美。一百数十年间,积累了几千剧目,涌现了数以千计的艺术家,在民族戏曲的美学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  相似文献   

9.
李世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女,1933年出生于苏州,长于上海,祖籍广东梅县。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工青衣,宗程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京剧程派艺术私淑传人中的杰出代表。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获得者。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京剧前辈大师程砚秋的义女。她擅演的剧目有《文姬归汉》、《锁麟囊》、《英台抗婚》、《梅妃》、《陈三两》、《武则天轶事》等及现代剧《党的女儿》、《南方来信》等。  相似文献   

10.
裴扬  张旭 《新闻传播》2013,(8):191-192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是当前京剧艺术的发展日渐式微,这与京剧艺术本身的特质有关,同时也和京剧的传播方式关系密切。在京剧传播中,电视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它为京剧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给这个传统艺术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收视份额小、剧场转播缺乏感染力、京剧节目的娱乐性误区等等。鉴于此,就在电视这种传统大众传媒下传播中的种种问题,提出电视京剧传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12.
日前,由《新闻天地》杂志社、湖南省京票委主办的京剧票友演唱会在湖南新闻大厦隆重举行。来自广州、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市的京剧爱好者欢聚一堂纷纷登台献艺。  相似文献   

13.
折子戏是中国古典戏曲演出史上的重要现象,大量存在于各个剧种之中。作为花、雅两部代表性剧种的昆曲和京剧,其折子戏在文本形态和演出形态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从文本角度看,昆曲折子戏与全本戏关系密切,改编幅度较小,京剧折子戏则因来源复杂,在全本戏的基础上改编力度较大,与本戏之间的关系没有昆曲紧密。从演出角度看,昆曲折子戏促进了舞台演出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而京剧折子戏则影响着表演流派的形成。昆曲和京剧折子戏的诸多差异,体现出花、雅两部的不同特点,对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典戏曲的多样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消费社会视阀下,文化风险在转型期的中国表现越发突出,尤其表现为传统高雅文化的缺失等。央视纪录频道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京剧》,因首次对京剧艺术的全景展示、节目内容的人性表达、叙述策略的高超,为受众描绘出京剧艺术的盛世,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广泛好评。本文以纪录片《京剧》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解读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因素及影响,旨在为消费社会中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正>《三六九画报》全面、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的舞台面貌和著名演员的言行踪迹,为京剧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时代变迁实况,填补了京剧在这一重要发展阶段的史料空白。本书系对《三六九画报》中京剧部分的选编,内容包括剧谈剧评、忆旧谈往、伶人品评、艺事报道、轶事趣闻,以及《听歌想影续录》《活人大戏》《脸谱勾奇》等有价值的著述的连载,在还原当时演剧环境生态的同时,也为京剧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史料。  相似文献   

16.
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剧脸谱的"非物质"特征决定了脸谱图像的数字化保护应该更重视"活态"的传承,尤其是需要从程式化、象征性和装饰性特征出发来认识京剧脸谱图像资源。针对京剧脸谱图像保护、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提出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建设路径,通过结合数字资源呈现展现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建设的成果。利用"北京记忆-京剧脸谱"网站建设案例展现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构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潘世萍  崔婧  谭慧  郭然  经琪 《北京档案》2012,(10):21-23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档案是京剧艺术的重要载体形式,是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大力实施文化战略的今天,管理好京剧档案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京剧档案的构成及特点,分析了京剧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京剧,不仅是中国的国粹,也是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然而,在新旧文化更替日趋迅捷和频繁的今天,京剧的传承和传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京剧表演有不同的空间层次,与网络体感游戏空间具有一定的同构性,这是京剧体感游戏空间建构的基础。京剧体感游戏空间的建构,在技术上具有可操作性,符合京剧传播规律,对京剧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京剧的程式化展开理论研究,根据京剧的程式化特点研究一种基于体感技术的京剧器乐声场再现技术,此技术能够对京剧声音的节奏、音色、曲牌进行智能化分析,构建出具有语义的京剧声音数据库,并能根据体感传感器采集的动作姿态来再现器乐声场。本文为京剧的文化传播和传承提出一种新型的沉浸式传播方法,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京剧的虚拟性和程式化理念,其使用的技术手段也为京剧的大数据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昆曲、京剧和京昆三者的表演存在着彼此继承的关系。对于三者之间同异之处的梳理要从京昆剧目与京昆剧目中的昆曲曲牌、京剧中遗留的昆曲曲牌入手,目的在于找到京剧对昆曲真正的承继关系,这不仅是一种梳理,也关系到如何阐释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戏曲表演体系问题。本文从昆曲、京剧、京昆三者的范围、关系与区别入手,尤其是特别明确"京昆"的概念,即进入京剧中演出的昆曲,它不同于昆曲,同时也未完全京剧化。在此基础上,从全面系统地梳理京昆剧目与京昆剧目中的昆曲曲牌、京剧中遗留的昆曲曲牌入手,论述昆曲对京剧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