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1130~1200)、吕祖谦(1137~1181)、陈亮(1143~1194)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吕祖谦、陈亮分别是金华学派、永康学派的创始人。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也具有较高的地位。近年来,笔者收辑了一些散佚在方志、族谱中的朱熹、吕祖谦、陈亮之诗词文,且均为朱熹文集:《晦庵集》(四库全书本)、《晦庵先生  相似文献   

2.
祝芹源 《兰台世界》2014,(9):122-123
吕祖谦的学术思想具有非常深厚的家族背景,再加上受到很多当时良师益友的帮助和影响,其中就包括朱熹、陆九渊、汪应辰和陈亮等人,使得吕祖谦的学术思想成为南宋时期的主流学术。  相似文献   

3.
吕祖谦的学术思想具有非常深厚的家族背景,再加上受到很多当时良师益友的帮助和影响,其中就包括朱熹、陆九渊、汪应辰和陈亮等人,使得吕祖谦的学术思想成为南宋时期的主流学术。  相似文献   

4.
南宋著名词人与思想家陈亮原有《龙川文集》四十卷、《外集》四卷,人元亡佚。至明成化年间汪海收拾断简残编,补辑而成《龙川文集》三十卷,流传至今。陈亮诗文多有亡佚,三十卷本《龙川文集》中也误收入伪篇。如卷十五中有《后杜应氏家谱序》一文,其中有"登宋咸淳中解榜,官至广东廉访司副"等语,显为元人  相似文献   

5.
朱熹《武夷棹歌》除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外,还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棹歌》是对武夷山水全景式的描写,涉及到武夷独特的山水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融入大自然的先民文物.朱熹的《棹歌》及其和作、仿作,构成了武夷山有别于中国其他名山的"棹歌文化".朱熹是武夷山的"形象"大使,他的《棹歌》是武夷山文化的代表作.朱熹及其《棹歌》对武夷山名列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蔡方鹿先生新著《朱熹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一书,共分十二章,集中研析朱熹学术思想的各个方面,并阐说其与宋代各学术流派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在现代社会影响的双重性。作者力图将朱熹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点性与全面性结合起来,对朱熹思想及其与中国文化作了系统的剖析。 对朱熹思想的学术定位,是该书的基点。书中认为,朱熹既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这一定位,不仅抓住了朱熹思想的根本特质,而且揭示了朱熹思想的丰富性。全书对朱熹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在闽帅任上作《祭陈同甫文》中所言“中更险困,如履冰崖,人皆欲杀,我独怜才”是以辛对陈亮第二次系狱的营救为事实背景的。从辛弃疾与郑汝谐、赵汝愚、罗点等人的交谊和陈亮脱狱后与各方谢启,可以证实陈氏之脱狱实赖辛弃疾之力援。  相似文献   

8.
朱熹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大贡献,后人编纂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最近推出经整理的《朱熹文集》,命名为《朱熹集》,10卷本。 原《朱熹文集》篇幅浩瀚,内容博大,将朱熹生平、经学、史学、教育学、文献学、文学、语言学、书法、自然科学、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宗教思想、美学思想、心理学思想,法律思想等兼容并包,其诗朗朗上口,其文文采飞扬,是研究者取之不尽的资料宝库。以前,朱熹著述未经系统整理,版本纷繁,文字脱讹,检索  相似文献   

9.
《朱熹年谱长编》2001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共105万字。这是著名朱子学研究专家束景南教授继《朱子太传》之后的又一部研究朱熹的力作。《朱熹年谱长编》第一次从全面收集、考辨原始文献入手,纠正前人诸多误说,逻辑演绎朱熹思想的历史真貌,是朱子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朱熹年谱长编》近获上海市1999—2001年度优秀图书一等奖。《朱熹年谱长编》出版@钟明奇  相似文献   

10.
"四书"学是朱熹经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朱熹首次提出"四书"之名,并倾其毕生精力来钻研和探究。他将训诂与义理阐释相结合,第一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注合刊,以"四书"来发明道统。在不断完善、修改的过程中,朱熹逐步确立了"四书"学理论体系。《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使"四书"地位升格,取代"五经"成为儒家核心经典。当然,《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还和宋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特定历史时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朱熹一生与书院的关系及对书院教育的重视。通过他对首刻《四书章句集注》,推进儒家学说传播,探讨了朱熹为丰富图书版本和藏书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朱熹早年曾热衷于佛学,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他在《答汪尚书》中说:"熹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矣。"(文集卷三十)但是,无论在朱熹的文集、语录还是各家记载中,都很难看到朱熹学禅的具体材料。最近,我们从《续藏经》中发现了朱熹的两篇佚文,为研究朱熹早期思想和事迹提供了重要佐证。第一篇是《与开善谦禅师书》,全文如下: 向蒙妙喜开示,应是从前文字记持,心识计校,不得置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朱熹一生与书院的关系及对书院教育的重视。通过他对首刻《四书章句集注》,推进儒家学说传播,探讨了朱熹为丰富图书版本藏书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20,(13):2-3
儒学大师的传奇故事纪录片《朱熹》开播4月21日起,央视科教频道与武夷山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四集纪录片《朱熹》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该片历时五年精心制作完成,摄制组行程十几万公里。  相似文献   

15.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审张本同志1994年12月26日来信指出《编辑学报》刊出的陈亮《撰写科技论文的几个问题》(见《编辑学报》1992年第4卷第3期143-145页)系抄袭他发表在《实用内科杂志》1987年第7卷第1期37-38页的《撰写医学科研论文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文,“除将后者的文题和正文中‘医学’改为‘科技’二字以及第2段之‘医学’二字改为‘畜牧’二字之外,完全一样。”1994年12月7日陈亮复张本同志函承认“侵犯了老师的权益”。为维护知识产权著作权法的尊严,本刊编辑委员会决定撤销《编辑学报》1992年第  相似文献   

16.
厉鹗《宋诗记事》卷四十八从《南岳倡酬集》中录下《路出上背仰见上封寺遂登绝顶联句》和《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联句》两诗,系之朱熹名下。其实,这两首诗并非朱熹、张栻、林用中三人的联句。前一首诗是张栻所作,在张栻《南轩集》卷二中题目上无联句二字。从该诗所云"竹舆不留行,及此秋容霁"、"昔游冰雪中,未尽登临意"来看,此诗显然写在朱、张、林乾道三年(1167年)十一月共游衡岳之后的一个秋天。后一首诗是朱熹所作,  相似文献   

17.
朱熹与出版     
曹之 《出版史料》2002,(4):111-114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历任泉州同安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阁修撰等职,有《四书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近思录》等著作八十余种。朱熹不仅是宋代著名学者,而且是一位著名的出版家。他刻过“四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和  相似文献   

18.
肖英和陈亮在《档案学研究》2004年第2期发表的“对《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术语定义的几点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一文很好 ,其中分析细致、中肯 ,很有见解。作为GB/T18894 -2002《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起草者之一 ,非常高兴见到此文 ,尤其是其中的建议对相关标准的贯彻和将来的修订与完善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其中也有一些问题由于视角不同 ,理解不一致 ,产生的疑问带有普遍性 ,需要了解《规范》制定情况的人做一些解释。本文即为此做出回应 ,供肖、陈两位同志和其他关心此问题的同仁参考。《建议》中认…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有言,“《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倘若如此,《诗》必定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可是。后来的朱熹却说:“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诗集传·序》)倘若如此,至少《诗》中的《风》就谈不上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不仅如此,历代经师的诗说反倒阻碍了我们欣赏清新淳朴的民歌。朱熹的《诗集传》作为宋儒解《诗》的集大成之作,统治后世七八百年,为什么这位宋代大儒会主张《国风》出于民间说?为什么《诗经》乃至五经,在宋代的地位与解释路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前,见《诗集传》出了新的点校本,这些问题霎时又变得新鲜起来。  相似文献   

20.
(1)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张岱年著。本书勾勒出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体系,并分别对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知识论的概念范畴作出系统的说明,对于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极有裨益。(2) 《朱熹哲学研究》,陈来著。本书对朱熹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演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不少精辟的新见解。(3) 《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李申著。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专著,很值得一读。(4) 《周易译注》,黄寿祺等著。近年整理研究《周易》的著作中,此书极为出色。著者将整理古籍与研究古代思想文化成功地结合起来,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且又深入浅出,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