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正2019年春日的一个下午,我们乘大巴车从克拉科夫市出发,耗时六小时左右,入暮时分赶到华沙,当晚下榻华沙假日酒店。次日清晨,天气阴沉,下起毛毛细雨,还夹着片片雪花。我们风雨无阻,准时开车,前往华沙老城游览。波兰首都华沙坐落在美丽的维斯瓦河两岸。放眼望去: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满城翠绿,遍地花卉。华沙不仅是一座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现  相似文献   

2.
不灭的波兰     
正在漫长的千余年历史中,波兰曾经是欧洲第一强国,但也曾三度被瓜分又三度浴火重生。在强邻环伺的夹缝中求生存的波兰,正像其国歌所言"波兰没有灭亡",她依旧祥和、美丽、坚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日俱增。华沙的美人鱼情结提起美人鱼,很多人会想到童话大师安徒生《海的女儿》(1837)中的主人公,想起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雕塑。但实际上美人鱼的故事伴随了波兰首都华沙的700多年历史,华沙的第一个美人鱼雕塑(1855)也比哥本哈根的早58年。  相似文献   

3.
在波兰,弗雷德里克·肖邦的名字家喻户晓。肖邦是波兰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是波兰人民引以自豪的伟大人物之一。一、肖邦的生平肖邦于1810年2月22日出生在华沙西北部约50公里的幽静的小村一一ny-Ai拉佐瓦·沃拉(即现在的“肖邦故居”)o父亲尼古拉·肖邦是法国人,在华沙中学任法语教员,波兰的爱国者,曾参加过由科什秋什科领导的反抗沙俄殖民统治的民族起义。肖邦有一姐两妹。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8岁开始在音乐会上演奏,11岁时,已被公认为是才华横溢的“神童”。16岁进华沙音乐学院,18岁开始到外国巡回演出。1830年3月在华沙举…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16日,中国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的波文译本正式出版,并在华沙举办的第39届国际书展上,与广大波兰读者见面。《金瓶梅》波译本由波籍华人女作家胡佩方(波兰名字为伊莱娜·斯瓦文斯卡)和波兰汉学家赫米耶莱夫斯基及波兰作家霍奇沃夫斯基合译,波兰纽斯出版社出版。胡见方女士生长在湖南,50年代中期到华沙定居后,钻研波兰文学,是波兰文学家协会会员;与此同时,她也从未放松对中国文艺、历史和哲学等的深入研究。波译本《金瓶梅》先由胡佩方女士根据明万历年间刊本的影印本《金瓶梅》词话译成波文,其后她再和两位波兰同行对…  相似文献   

5.
我每年都要到欧洲或亚洲访问,但是不知什么缘故,总没有去波兰的机会,好像与之无缘。在波兰都希尼基举行的“肖邦节”活动,我本应去年出席,但由于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加之身体不好,故拖延至今方才成行。8月2日我从成田机场搭机出发,抵波兰后大约两周时间游览了波兰各地,在华沙参观了华沙音乐院、肖邦协会以及埋藏着肖邦心脏的圣十字架教会。肖邦生后火约住过一年的故  相似文献   

6.
艾萨克·巴施维茨·辛格于一九○四年七月十四日生于波兰的拉吉明镇。他的父亲、祖父都是犹太教教士,他本人攻读于华沙神学院。然而,他却热衷于写作。毕业后,他在波兰各地的依地语报纸当一名新闻工作者。一  相似文献   

7.
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波兰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是法国人,曾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母亲是波兰人,贵族子弟,酷爱音乐。大概是母亲的遗传和家里浓郁的音乐氛围的熏陶,肖邦很小就显露出音乐天赋。他6岁时能把听过的曲调用钢琴弹奏出来;7岁从师捷克音乐家瑞夫尼学钢琴,当年便写出了《g小调波洛涅兹舞曲》;8岁开始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1824年,肖邦拜师德国音乐家、当时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的埃尔斯纳,两年之后中学毕业,成为华沙音乐学院正式的学生。他爱上了那里的声乐专业的女生康丝坦采,但只是单相思而已。…  相似文献   

8.
去年底,中国音乐家协会与波兰肖邦协会和肖邦国际基金会在中央音乐学院和波兰驻华大使馆的协助下,联合举办了《肖邦岁月——波兰音乐周》活动。活动包括《肖邦生平图片展》;放映介绍肖邦生平的电影《肖邦——爱的渴望》;举办《作为钢琴教育家的肖邦》和《肖邦时代的华沙音乐文化》的讲座及开办肖邦作品大师班,活动还举行了5场肖邦作品及波兰其他几位作曲家作品音乐会。音乐周期间,中国文联出版社隆重推出波兰杰出的肖邦专家斯门江卡所著《如何演奏肖邦——回答问题的尝试》一书。这也是两国音乐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后的第一个具体项目。肖邦的…  相似文献   

9.
正北大中文系教授漆永祥先生在《汉学师承记笺释》(上、下册)、《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和《江藩集》三种著作中,基本上搜集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江藩的各种记载,正如漆先生在"笺释缘起与后记"中所说的:"我想在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的研究方面,以后的学者,可以对拙著正讹纠谬,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但在资料的获取方面,要想有更多新的发现,我想将会是很困难的了。"(江藩纂,漆永祥笺释:《汉学师承记笺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热展"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本次展览的展品包括绘画、雕塑、丝织品、金银器、招贴画等多个艺术门类的精品近350件。招贴画是其中一大亮点。有着"街头博物馆"之誉的招贴画(即"海报")出现于19世纪末。开始只是单纯的广告,而后随着其宣传力和公众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吸引了大量专业设计师加入制作,甚至政府也将其视作政治宣传物。波兰的招贴艺术尤为著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波兰招贴画的黄金时代。以华沙艺术学院(The Warsaw Academies of Art)和克拉科夫艺术学院(The Krakow Academies of Art)为代表的学院派传统日渐形成,世界第一座招贴艺术博物馆——华沙维拉诺夫招贴博物馆建立,出版、收藏、展览(国际双年展)体系的完善......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磊 《世界文化》2023,(2):32-34
<正>流动的物事总是比静止的好,哪怕,流动会带动出各式各样的风险;相比于恒久不变,改变总是更高尚的;静止的物事必将衰变、腐败、化为灰烬,而流动的物事总可以延续到永远。——奥尔加·托尔卡丘克《云游》奥尔加·托尔卡丘克(Olga Tokarczuk, 1962—)毕业于波兰华沙大学心理系,201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托尔卡丘克擅长在其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历史故事、科技文明等元素,观照波兰的历史命运与现实生活。诚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所言,  相似文献   

12.
惠风和畅的日子,最惬意的莫过于一场旅行。带着时光的旅行是记忆深处最美的那部分,记忆是时光永远拉不走的马车。有人说,生活是一杯茶,苦一阵子后总会回甜的,爱情亦如此,记忆也是这样。网络上写到,大理的时光是慢时光。慢,再贴切不过。慢有慢的好呀,慢得淡慢得雅,慢得有节奏,正如爬山,你想快也快不了,唯有慢,让步子慢下来,心绪静下来,慢慢看慢慢品,才能看到别样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肖邦再世1975年秋,在华沙举行了第九届肖邦国际音乐比赛。在这次比赛中,克雷斯蒂安·齐默尔曼一举夺得了桂冠,从此,他的名字通过电波传遍全世界。那次比赛,年仅18岁的齐默尔曼不仅获得了金牌,还同时捧走了波罗内兹奖和马祖卡奖,成为该项比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波兰20年来出现  相似文献   

14.
正声名显赫的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也称东亚系,即现在的东亚语言与文化系)被称为"西方汉学研究重镇""全美最早汉学系之一"。它之所以在建系之初即有足够的财力邀请顶级汉学家加盟,离不开一项神秘的教席资金——"丁龙汉学讲座教授"。那么丁龙是何许人?人们发现他竟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劳工。这是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传奇,却是铁证如山般的史实:百余年前,华工丁龙将毕生积攒的血汗钱尽数捐献,一心创建汉学系,只为中国文明传播世界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美国作家苏珊·桑塔德的长篇小说《在美国》日前荣获年度美国图书奖。67岁的美国作家苏珊·桑塔德是美国先锋派文艺理论的创始人,其著作除文艺论述之外,还有多种剧本和小说。多年来,她醉心戏剧,不但登台演出,而且导演舞台剧和电影。桑塔德是波兰移民的后裔,她的作品《在美国》是一部历史小说。书中女主角玛莉娜是19世纪70年代波兰的一位才貌双全的女演员,她在华沙皇家剧院舞台上扮演各种悲剧角色,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慕和敬仰,被誉为民族的象征。可是,当时波兰被俄、德、奥三国所占领,人民没有尊严与自由。…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初,艾丽卡·曼在替她去世的父亲,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ThomasMann,1875—1955)编辑书信集时,接到一封来自波兰首都华沙的信。写信人乌拉基斯拉夫·莫伊斯(WladyslawMoes,19∞一1986)自称即是托马斯·曼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中的那个小孩儿,说他那年在威尼斯见到大作家曼时是十一岁,虽然小说把那个叫塔齐奥的小孩儿写成十三岁。  相似文献   

17.
现在国际音乐比赛会为数已一百有余。无论在哪个比赛上获奖都并非易事,而其中最难者之一就是波兰的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会。与它不相上下的还有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会、朗·蒂博钢琴和小提琴国际音乐比赛会,以及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比赛会。迄今为止,肖邦钢琴比赛会已使众多优秀的音乐家脱颖而出。这个比赛会的创始人是被誉为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会之父的耶基·杰拉布列夫(1887—1980)。1925年他萌生了举办这个比赛会的念头。当时他是华沙音乐学院教授,钢琴家。关于发起这个比赛会,他这样说:“1925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  相似文献   

18.
著名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年在华沙以西约55公里的热拉佐瓦·沃拉村出生。肖邦一家热爱音乐,母亲弹钢琴或唱歌时,父亲便以长笛或小提琴为其伴奏。这个平和、安全、恩爱家庭对肖邦而言,是幸福的象征;少年时代的这片乐土,令肖邦永志不忘。  相似文献   

19.
德国图书文化奖是西德著名的文化奖,每年颁奖一次,奖励那些为和平而勇于奋斗、坚强不屈的文化名人。第一位获奖者是作家马克斯·陶。他曾和许多作家一起,受纳粹的迫害而流亡国外,和其他人不同的,马克思·陶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他坚定不移地用挪威语继续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而著述。他的大量著作充满了对人道主义的信仰。1950年马克斯·陶荣获德国书籍业和平奖。1986年度的获奖者,同样是一位勇敢的强者——波兰史学家兼新闻工作者弗拉迪斯拉夫·巴尔托谢夫斯基,他是波兰克拉科夫天主教报刊《普世周刊》的编辑。他的著作《华沙犹太人居住区纪实》是一部畅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波兰就有两个国家民间歌舞团活跃于其国内外舞台上。其中一个就是西里西亚民间歌舞团。该团成立于1953年,其创始人斯塔尼斯瓦夫·哈丁纳教授一直任该团艺术指导。哈丁纳自幼受家庭和西里西亚地区民间艺术中的神话、传奇故事熏陶和影响,立志长大要组织一个专业艺术团,发扬光大丰富而独特的西里西亚民间歌舞艺术。后来,他的愿望终于实现。哈丁纳从12000名应试者中挑选出一批富有才华和灵气的年青演员,组建西里西亚歌舞团。1954年秋,西里西亚歌舞团在华沙首次亮相,立刻轰动全国,随后名声大振,闻名世界。起初,西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