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7月5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揭晓。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天宫一号"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中国4G掌门人"、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等80位科学家获奖。本届年度人物特设5项特别奖。其中,中国"氢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获"终身成就奖",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获"杰出大学校长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铭恩等11人获"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徐卫等5人被授予"科技型企业家",北京太华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太华获"文化艺术创新奖"。  相似文献   

2.
正"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很多人小时候,都唱过这首儿歌。只是,在一批批科学家们的努力下,"人造太阳"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科学模仿的"人造太阳",是一种通过可控热核聚变形成的清洁能源,它可以有效解决世界能源紧缺问题。目前,全球科学家们研究实现可控热核聚变的路径主要有两种: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在惯性约束聚变的道路上,雷洁红已经默默地走了14年,也许"人造太阳"真正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3.
刊客沙发     
1、不管怎么说,我觉得"信不信由你"这个板块有的是谣言,希望你们选择时谨慎些,不要让那些伪科学或谣言误人子弟。2、同时也希望你们多刊登一些揭露伪科学和谣言的文章。还有一些名家的作品。河南商丘黑色守望者小编:感谢黑色守望者读者提出的建议。我刊是一本很严肃的科学普及读物,所刊登的内容必须是经过严格论证过的真正的科学文章,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科学2.0"还是"科学Ⅱ",一些控制论与系统科学家们认为科学正在发生结构革命。而推动这一研究到达一个新高度的,则是维也纳史太白技术转移新控制论中心的卡尔·米勒教授,他以二阶控制论为基础,基于生物学个人如何构建一个"知识实在"的认知论点,将观察者视角引入提出科学研究,通过对一阶科学进行反思和重返,提出统一科学的二阶科学,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5.
<正>"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无形精神要素。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的科学家怀着质朴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自觉践行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以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己任,将开办"科学家精神"栏目,以期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  相似文献   

6.
<正>一群未曾泯灭好奇心的人聚首,围绕"未来",奔着百年之约,共筑一场科学的盛会。2016年1月17日,首届未来论坛年会盛大开幕,同时一个民间倡议发起的"科学大奖"宣布创立——未来科学大奖。从最初的9位科学委员会委员,8位捐赠人,到如今21位科学委员会委员、12位捐赠人、未来论坛33位个人理事及8位机构理事、青年理事、青创联盟成员,未来科学大奖举办四届便已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功不可没。他们,想让顶尖的科学家成为社会的榜样和楷模,希望为中国的未来培植科研繁荣的土壤,更立志要做全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5,(19)
伴随着新媒体爆炸式的发展,信息在新媒体中迅猛的"病毒式传播",网络谣言甚嚣尘上,如果任由网络谣言滋生、传播,其负面影响不可估量。本文分析了网络谣言传播的基础和现实表现,并从打造地方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等三个方面来阐释地方网媒怎样针对网络谣言进行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8.
"杞人忧钴"事件背后隐藏着两只老虎:三人成虎的谣言风潮和被比喻为"笼中虎"的民用核技术。在这场真相与谣言的赛跑中,民众因轻信谣言而躁动,民用核工业也遭受误解。  相似文献   

9.
正科学家是科学普及的"第一发球员",他们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科学家因为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属的领域里游刃有余,所以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他们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因而科学普及离不开科学家的参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受过学科专业训练的科学家天然地具有科学传播的技能,科学传播需要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做指导。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21日何粱何利基金2016年度颁奖大会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等为51位获奖科学家颁发奖牌和奖金。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我国49岁的杰出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此外35名科学家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5名科学家获得"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发表获奖感言时感慨良多,当初回国时给自己定下的3个目标如  相似文献   

11.
在科技型企业、高技术企业等企业中分离出"科学型企业"这类特殊企业。重点研究科学型企业的管理特征,包括,科学研究等于"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科学家等于"创业家+研发人员+生产人员+形象代言人",实验室等于"研发中心+生产线",科学突破等于盈利模式,"科学家+科研成果"等于融资条件,专业性、风险性、短寿性和价值膨胀性等。研究有助于根据科学型企业的特点发展对其进行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潘星华 《今日科苑》2012,(20):94-95
华裔科学家杨振宁2010年3月到新加坡出席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为美国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葛尔曼举行80岁生日国际物理学家会议。已经88岁高龄的他在接受该报专访时,以灵活炯炯有神的眼睛,敏锐的思路,还有利索的行动告诉记者说:"我要活到108岁。"88岁中国人称为"米寿"。杨振宁借用中国学者冯友兰88岁那年写给同龄好友金岳霖的两句话说:"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表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艺术     
正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本次活动陆续收到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知名学者的来信来稿。在全国上下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先生应本刊邀请题写"团结一致抗击疫情武汉必胜中国必胜",为科学打赢这场战"疫"鼓舞士气。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听起来是一个高大上的名词,其实细想细观,它也都是从微不足道的生活现象中深发而来: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从洗澡溢水现象中获得了浮力与密度的关系,而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从吊灯的晃动,发现了钟摆的等时性,给惠更斯的机械摆钟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一位哲人曾说:"我们身边并不是缺少创新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和创新的眼睛。"让生活和科学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就要在生活中暗藏一双"慧眼",我相信,我们每一个孩子天生就具备这样的潜质。  相似文献   

15.
正"我最爱的还是数学。"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许晨阳说。"这话太太听了会不高兴吧?"有媒体记者打趣道。"她可能也同意。"许晨阳如此回应。这是日前许晨阳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的一个插曲。不久前,凭借"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做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许晨阳荣获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在此次获奖的三位科学家中,他比施一公、潘建伟小很多,是唯一的"80后"。与一般人印象中的数学家大不相  相似文献   

16.
戈壁滩上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的谣言,在没有"常识"和"逻辑"两大天敌的情况下,它们迅猛繁殖,真所谓"谣言辟不尽,歪风吹又生"。难道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它们了吗?我们召唤勇敢的青年,前来接受谣言破坏神的试练!  相似文献   

17.
<正>科幻电影《星际旅行》中,宇航员在特殊装置中平静地说一句,"发送我吧,苏格兰人",他就会瞬间转移到外星球。真有这样的"隧道"让我们瞬间转移吗?研究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的科学家们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其社会应用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当前人类已进入科学与社会互动的的更为频繁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们也基本告别了专注于爱好,自由意志进行科学研究的小科学时代,科学技术活动总体呈现出大规模、高投入、组织复杂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特点。因而把社会责任纳入到科学家的责任范围越来越得到多数人认可。科学家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无一例外的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基于系统论的观点,从系统要素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期能够探索一个更为清晰阐明的科学家社会责任范围。  相似文献   

19.
人文素养常指人的性格、气质与人性修养。人文素养与科技素养是人的两类基定素养,但往往不同人或人群,可能会有所不同。"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在国防高尖端科技域荣得的最有份量的科学技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是这浩大工程中的核心砥柱。根据文献资料参考,探寻到"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们不但具备高端科学素养,还具备优良的人文素养,这其中还包含哲学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艺术文学素养。正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良性结合,使科学家规划出"两弹一星"这一新中国科学前进的蓝图。  相似文献   

20.
活动来历"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是经过多方商议和支持,由中国科协《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在科教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影响力不断扩大。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教授荣膺为首届首位"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