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影视剧跨文化传播影响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研究缘起 文化软实力一词缘于"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软实力一词最早出现于1990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一篇名为<衰落的误导性隐喻>的论文里.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包括了文化、政治、外交三个组成部分,而文化软实力正是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王石泉 《新闻记者》2012,(10):83-87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受世界关注的程度在不断增加。但是中国在文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软实力"(soft power)要远远落后于其经济增长的"硬实力"(hard power)。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国的对外形象塑造,加大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开展中国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公关的力度,树立中国健康的国际形象。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一些必须的能力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软实力与公共关系的理论解析 1.软实力理论."软实力"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这一论说的核心观念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欲获得所期望的结果,除了靠"硬实力"(军事力量和经济制裁)之外,还可以通过吸引的手段(即软实力)来达到已所愿,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外交政策等资源.  相似文献   

4.
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提出“hard power”和“soft power”概念以来,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对国家软实力的追逐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目标之一。在这个时代,单凭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的拼斗,已经难以赢得各国尊重。一场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之间的较量,正在世界悄然开展。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在内的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5.
一、传媒实力是重要的软实力(一)传媒实力的基本内涵传媒实力的提出源自"软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  相似文献   

6.
“软实力“(Soft power)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183;奈(Joseph&#183;s&#183;Nye)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是软实力的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以提高软实力为核心的国家形象构建和声誉管理成为诸多国家重点关注的一个课题领域,根据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的界定,软实力是"当一个国家使得其他国家以其预期目标为目标时的同化权力",这种权力由文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它就得到广泛扩展与应用。"软实力"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不仅国家层面重视软实力的提升,国家之内的各区域也在努力提升各自的软实力,以增强区域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世界各国的传媒上都频频出现"软实力"(softpower)这个词。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曾经在2006年的时候指出":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的入超。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文化这个软实力本身,包括文化对外传播能力还不够强大。"在传媒国际化的今天,中国媒体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自2004年开始,通过长城国际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无论是数字出版产品、实物产品、印刷服务,还是资本输出、版权贸易,出版业"走出去"工作都得到了持续性发展,呈现出量升质提的良好局面。在乐享成绩的当下,探讨以国家政策为杠杆的出版"走出去"的更大空间及可能,实现"走出去"的持久与稳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国家文化软实力命题下的出版"走出去"》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价值,认为出版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让出版业成为塑造文化软实力的支柱产业,实现出版  相似文献   

11.
刘叶琳 《新闻窗》2012,(2):125-125
"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约瑟夫·奈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的,"软实力"(soft power)也叫做软力量,是参比"硬实力"来说的。约瑟夫·奈在2004出版的《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提出"软力量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他把美国拥有的包括电影电视节目出口,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美国之音广播、卫星电视新闻、互联网、期刊、海外留学生等,都列为软实力的潜在资源。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设施,是培养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参与国家"软实力"建设,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应该成为公共图书馆自觉的、有意识的"战略性"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一、<国家地理杂志>对中国民俗的视觉呈现 2000年以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共用9期分别对中国介绍了9次(9个专题).这些专题分别为:"西藏:拥抱藏历新年"(Tibet Embraces the new year,January 2000)、"马可波罗历险记"(The Adventure of Make Polo,National Geographic.May 2001)、"马可·波罗在中国"(Make Polo Ⅱ:in China,National Geographic,July 2001)、"中国远古过去的新故事"(The New Story of China's Ancient Past,National Geographic,July 2003)、"北京:古老首都的新面貌"(Beijing:New Facefor the Ancient Capital,National Geographic,July 2003)、"中国汉代"(Han,National Geographic,February 2004)、"中国增长的痛:钱越多、垃圾越多、问题越多"(China's Growing Pains:More Money More Stuff More Problem,National Geographic,March 2004)、"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China's Great Armada,National Geographic,July 2005)、"中国远古化石"(China's Fossil Marvels, National Geographic,August 2005).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科技、生产力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文化软实力"时代。国际博弈、区位发展、城市建设都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发挥。在这一背景下,博物馆在城市、区域甚至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愈发突出。有鉴于此,博物馆更需要找准定位,抓住时代脉络,结合自身优势,成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大片"在国家软实力提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中小成本电影在国家软实力提升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其对主流价值的关注、普适价值的构建、艺术探索的努力以及其存在本身都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power,亦译作软力量,软权力,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相对)概念后,中国社会有关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软实力真正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性概念还是在中共十七大上.软实力在中国浮出水面的背景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面对国际文化竞争的现实情况,具有国际竞争意味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进入了中共十七大报告.自此,软实力成为从官方到民间,从政治、文化到经济等各个领域中国人的共同话题.  相似文献   

17.
正进入21世纪以来,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打造为主要诉求点的国家形象传播成为诸多国家重点发掘的课题领域。"软实力"首先由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未来学家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他认为世界各国的政治角力正在发生变化,"实力的界定不再强调军事力量和征服,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在国际权力中正变得日益重要。""国际政治性质的变化使那些无形的权力更显重要。国家的凝聚力、世界性文化  相似文献   

18.
李津 《中国编辑》2018,(4):51-55
教科书的特殊性在于具有为一国青少年的精神初貌塑形的独特价值。因此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成为教科书编制中贯彻工匠精神的两翼和双轮,二者深刻诠释着当下教科书编制的独特禀赋和内在气质,决定着对青少年的民族精神赋形和国家意志塑造的成败与品位。教科书编制中的工匠精神就是"善"(精神性与思想性)统御下的"真"(科学性)与"美"(艺术性)的完美配合,科学性与艺术性达成教科书质量的核心要素,而全球化视野是工匠精神在教科书编制中的必要前瞻与国际外衍。  相似文献   

19.
"软实力"的概念,最初是用来描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战略地位中文化与精神等要素的集合所产生的支配力量。"软实力"的概念相对于"硬实力"的概念而言,是一种影响力而不是强制力。正如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早提出此概念时指出的,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指能够影响他国意  相似文献   

20.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抗日中心,刘少奇、陈毅等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当时有"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之说。"新"(新四军纪念馆)、"马"(大铜马)、"泰"(泰山庙)就是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有关的纪念性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