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语感能力是经过长期的、正规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通过多听多说积累口头语言;通过多读多阅书面语言。增强语文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只有通  相似文献   

2.
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这就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感受、感知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语感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通过读,让学生与语言文字多次面对面的接触,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相似文献   

4.
王少雨 《新疆教育》2013,(15):269-269
学习语文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这种语言感受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标把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仅就在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种语文能力的获得,靠的是学生长期的训练、积累和实践——语感的培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一种自悟自得的思维感受,需要深化理解,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谈谈自己的点滴见解.  相似文献   

6.
所谓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迅速、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于语言层面的品位、格局和发展的倾向。其核心因素是语感。语感,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它是一个人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个人语言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感的强弱。  相似文献   

8.
朗读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通过朗读强化语感能力语言感受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永恒的课题。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我们在书上常见到这个句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用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  相似文献   

9.
语感培养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生活是源,实践是本,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生活体验、言语实践.语感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就是作为感受主体的人,对感受的对象--口头语言或书面文字,产生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就是语感素质、语感能力.作为一种基本的语文素养,就必然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加以培养,并且是一种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有意识培养.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对语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忽视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领悟,使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误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要学生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揣摩咀嚼,具体品味语言;整体感知,总体把握语言;强化实践,逐渐养成语感.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教学中,有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非常强,语言文字的运用信手拈来,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低,表达词不达意,语文学习非常费劲。这反映出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强弱。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语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源自于有效的阅读教学。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应着眼点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内容和形式、思  相似文献   

12.
曾晓洁 《广西教育》2006,(7B):60-60
“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而不依赖分析思维。其实质是,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沉淀着思考。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在整个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一个基础的核心地位。首先,语感是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我们进行任何一种言语(包括语文学习)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语感能力为基础,否则根本无法参与任何一种言语活动。其次,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因为信息交流直接凭借的是语感,离开语感就谈不上信息交流了。因此,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所以,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可见,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新课标也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悟能力,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说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志.课堂上我们面对学生们断断续续、平直呆板,甚至带着家乡方言的诵读,教师上课时讲析的激情犹如被一盆冷水泼在身上,难免会一落千丈,提不起兴趣.这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文的阅读领悟以及语文审美能力的高低,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和感受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教学就是以培养语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落脚在“语感”上,谁感呢?当然是学生。怎样才能感呢?只有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体验感悟,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语感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也力求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把语感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要致力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贯穿新课标,贯穿整个语文教学。从日常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也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才能让他们真正与所教的课文有一个心灵的对话和交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积累能使学生掌握许多活生生的语言材料,感悟能使学生体味和理解语言的精妙,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逐步形成语感。在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上,结合读写训练,最后形成语言运用能力。一、积累与运用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言能力。”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有力矫正。语文课是言语课,言意之间的转换是一切言语活动的本质。因为必要的知识积累是凸现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能力从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  相似文献   

17.
语感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经过长期的阅读能力训练而带有浓厚情感色彩在里面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所以.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也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语文教学如何紧扣课堂教学,依托教材,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一、“读”占鳌头,让语感在充分朗读中积累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朗读是最重要的。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农村不少学生的语感比较薄弱,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孩子。而语感的培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朗读,学生需要通过充分朗读才能感知语言,习得能力。教师如何紧扣教材特点,创设条件让学生爱上朗读,并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感呢?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是一篇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文章,描写了“我”在祖父的园子中的快乐童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我”在园中的自由快乐,感受“我”深深地被疼爱。如何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可以说,本文蕴含着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和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它需要学生经过细细品读才能读出韵味,而基于这样的文本,要培养语感也必须让学生深入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蕴含在朴实语言中的情感。在研读“自由之事”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培养语感。以下是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所说的语感,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活动,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体现。它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更是学生的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而这种语感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是通过长期语言实践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我们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低段朗读起步语感能力的培养,因为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还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更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语感来提高学  相似文献   

20.
语感是读者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复杂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语感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课文的敏锐的感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是提高学生感受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感训练是语文课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就是让学生在多听、多读、多背、多说、多写、多思中感悟和积累语言;语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