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统治集团十分注重对君主治国方略的研讨。在君臣论政中,他们借鉴隋亡之训,提出了畏天、重民、和臣、执法、纳谏、修德等一整套君主行为规范,融铸出富有特色的君道理论。君主执法论是这种君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贞观君臣对以法定制、以法施政、以法绳顽和君主尊重成文法极为重视,把贯彻法制作为保障君主政治顺畅的有效手段。中华法系正是在他们手中走向成熟的。所以,剖析贞观君臣的法治理论,对于全而认识传统法律思想和法的观念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2.
李百药不仅是著名的贞观史臣,而且是当时的著名诗人。他的文学思想与他的诗歌会1作实践、反对复古的政治思想以及历史观有着密切联系。反映在《北齐书·文苑传序》中的理论主张,与另外几位贞观史臣魏征、令狐德棻、姚思廉相比,既有相同之点,更有个性差异。他对文学功能的理解,表现为“达幽显之情,明天人之际”的审美作用;对文学内容的选择,从“雅以正邦,哀以亡国”的理论出发,重雅正,反淫丽;他不仅重视文学的抒发情志的特性,而且强调创作天赋及学力在文学创作中的交互作用。李百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盛唐诗歌的鼎盛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陆离 《家教指南》2001,(2):96-100
本文主要结合史籍中有关贞观年间唐太宗君臣论治的记载,从七个方面探讨了敦煌本《百行章》所反映的唐初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贞观君臣在隋末大乱造成的废墟上,拨乱反正,终使国富民安,天下归心,史称“贞观之治”。然而,贞观君臣深知,自满则骄盛,骄盛则好颂,好颂则谄谀日进,谄谀日进则危亡必至。因此,贞观君臣对颂词谄语保持高度警惕,留下了足以令后人仰慕的政治佳话。作为一代杰出的帝王,唐太宗认识到功多不颂仍存在,功小颂多必招祸害。当秘书少监虞世南呈上歌功颂德的《圣德论》后,太宗立即下诏:“卿论太高,朕何敢拟上古,但比近世差胜耳。然卿适睹其始,未知其终。若朕能慎终如始,则比论可传,如或不然,恐徒使后世笑卿也。”尽管太宗后期已不如贞观之初那样勤勉自律,但毕竟未走得过远,这与他的明智睿达不无关系。贤臣魏征经常提醒太宗近君子,远小人,纳谏去谄。太宗对那些献媚讨好之词  相似文献   

5.
作为记述唐太宗君臣"贞观之治"政治得失的历史典籍——《贞观政要》,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后世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其统治者高度重视《贞观政要》,学习其治国之道,亦在史籍编纂中频加效仿.  相似文献   

6.
贞观时期,经过对魏晋以来的意识形态进行清理国家的各项政策,尤其在文化方面的政策着意于恢复传统的统治秩序。审查这一时期太宗各项政策,对这些内容进行再梳理,探究其目的以及形成的结果,可以看出贞观君臣对于"秩序"的追求,从而进一步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贞观时期在文学史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学界的研究集中在初唐诗风、初唐作家以及初唐文学环境等方面,并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现有研究并未突破传统的"四唐"分期法,多采用对初唐文学的整体观照或拣选某一命题剖析的方法,均未注重凸显贞观时期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纳谏是不是民主?人们的答案不尽相同。近年来,随着对封建主义思想批判的深入,学界已经有人从政治学、历史学的角度揭示了纳谏的专制主义性质。本文试图运用贞观时期的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君主纳谏的内涵,以说明纳谏实质上是一种帝王之道。以李世民为首的贞观统治集团十分重视君主纳谏的政治作用,把诎己从谏列为君道的重要内容。在他们看来,纳谏不仅仅是为了听取批评,下情上达,它具有综合性的政治功能,是君主招纳谋略,支配臣属,掌握政治枢机的重要手段。综观贞观君臣的言论,他们的君主纳谏理论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1、君主虽圣,亦应受谏圣者为王,王者为圣。在封建专制主义时代,帝王不管是贤明还是昏愦,都要被称  相似文献   

9.
自西魏至隋,关陇文化的发展,历经了朝代和制度的变迁.时至贞观时期,留下了颇为丰赡的文学遗产,这自是贞观时期文学不可逾越的先决条件.从观念史角度做历时性考察,能够发现文学发展的走向深受关陇集团重事功、积极进取观念的影响.观念的延续性与渗透性也都在关陇集团自身的作为中找到例证.也正是观念的潜在影响,为贞观时期的文学预设了条件,规定了贞观时期文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贞观时期的“文德”政治纲领和地域文化整合以及士庶力量消长的历史趋势成为影响此时文坛人员构成及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贞观文坛在回眸过往文学经验的基础上,追求雅正、中和之美。贞观文坛的创作在太宗等人的倡导之下形成了以箴规与颂美为主流的文坛风格。  相似文献   

11.
吴兢是与刘知几齐名的唐代史学家,所著《贞观政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本文在论述其人其书的基础上指出:今人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直笔书史的董狐精神,并且要充分发掘《贞观政要》的现代价值,从而为当代史学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用廉政文化眼光,解读宋代吕本中《官箴》提出的“清慎勤”三事,揭示其内涵和意义。《官箴》以“清”冠篇首,义贯全文,阐发了“临财”廉的内涵。首次赋予官员种种“清”的品格,“清官”概念首现中国廉政文化史,《官箴》成为历史上“清官论”嚆矢。著者吕本中采集“前言往行”,结合自身为官体验,为“清官论”注入很多新鲜元素,成为资政诲人的思想工具。  相似文献   

13.
仁宗朝殿中侍御史赵与知谏院范镇因对于弹劾宰相陈执中杀婢一事的主张不同,引发一场激烈的争论。本文对这一争论进行了深入的考查,并对其中反映出来的台、谏关系、台谏风气做了初步的探讨和剖析。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政体中,君臣关系一直是引人注目且难以理清的问题,历代学者志士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解析和重构,历代文学创作形式也多样化地反映着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样式。君明臣贤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君臣遇合,尤其在文学创作中,历代文人学者都大幅度地解读和重构着夹杂了特定历史背景和深厚感情的君臣关系,明君贤臣的思想和言行都具有深刻的审美意蕴,这一点在文学创作语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君臣关系体现得较为突出和重要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柳贯是元代中后期的著名学者和作家。他的诗文创作既怀恋、痛惜南宋故国,又称关蒙元王朝,同时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欲求有所救正,从而在应和整个元代中期诗文盛大舂容风气的大环境下,显示出某种个体的复杂性。另外,柳贯师从金履祥,服膺理学,但又兼从方凤、谢翱、方回、戴表元等多人习文章之学,所以其文学主张不囿于理学樊篱,显示出注重创作实际的特点。这在理学笼盖文坛的当时也颇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6.
“史学自觉”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对史学的功用有深刻的认识,并能以这种认识运用于一定的社会实践。第二,对史学活动给予关注,并在史学工作上作出积极的努力和相应的贡献。唐太宗的史学自觉,是“贞观之治”的思想基础之一;他的史学自觉在政治实践和史学事业中的作用及其产物是“贞观之治”之积极成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本文把唐诗纳入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发展中来考察,探讨“盛唐气象”的渊源及展开。文章从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对初唐诗风的影响谈起,分贞观诗坛、武后诗坛和开天诗坛三个阶段展开。  相似文献   

18.
纵囚新论     
比较唐宋两代录囚制度和赦免制度 ,可知 :唐太宗贞观六年的录囚尚存理狱之意 ,还是不同于宋代类似纵囚的录囚的 ,太宗此举也不是为邀名 ;欧阳修《纵囚论》一文只是欲借太宗录囚之题来反对宋代的大赦而已  相似文献   

19.
《贞观政要》是唐太宗关于治国思想言论的汇编,书中的记载涉及唐太宗治国的各个方面。历史典籍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根据相关的史料,对《贞观政要》中关于唐太宗与封德彝论选贤的时间、魏征谏阻太宗失信于民的时间、赐李纲步舆的时间等十处讹误进行考订。  相似文献   

20.
论震川文章的清人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发掘了清代二十余家有关震川文章的评点,总结了归文的主要特点在于生活化、亲情化、小说化、平淡化,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肯定了震川文章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文章对清代否定震川散文的一些主要论点作了分析,认为归有光是中国散文从“官”本位到“民”本位、从“杂文学”到“纯文学”、从古代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先驱、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假如以此标尺来加以衡量的话,恐怕对他的评价再高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