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莹 《青年记者》2017,(30):42-43
研究概述 品牌全球传播的兴起和媒介化与消费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而进行的.从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战争与和平》(1969),到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的《两个时代之间》(1969)和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李维特(Theodore Levitt)提出“全球化”概念,认为“技术和全球化是塑造世界的两个动力”开始,“全球化”就一直被争论和滥用而失去了一部分解释力,①其中尤以文化全球化的争议最大.不可否认,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品牌传播带来的文化冲击是导致产生争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全球化”的视野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或许能看得更透,想得更深。抓得更实。毋庸讳言,“全球化”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三个新趋势:一是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3.
一、留英史叙述的学术史意义在我看来,对于全球化与现代性这两个大背景,特别应关注的是联系起“全球”与“现代”的核心因素,这里特别进入视野的,当然就是勾连起边际界限,在各国本身发展轨迹中作为边缘,但从世界整体进程中却又可能成为中心的“关联效应”,而此中更为核心的则是代表文化—精神接  相似文献   

4.
经济的全球化,将使文化的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而文化的全球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仰赖于出版业的全球化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同样面临着全球范围的竞争,只有先进文化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和繁荣。当下,中国“入世”的脚步已经临近,中国的出版业也将面对视野更为开阔的世界;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作为出版业的一个关键层面——编辑,如何面对已经日益市场化、日趋激烈的世界出版大势,以世界化的编辑角色来审视出版业的发展,做好编辑工作,已经至关重要。对此,美国人格罗斯主编的《编辑人的世界》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积明在其新著《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4)中提出了“中国古典目录的文化品性”这一命题。什么是古典目录的“文化品性”?作者认为,就是古典目录依托于“物化外壳”,在“潜隐层面”所负载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2022年出版的《作为翻译和解殖的离散》,是社会学家伊派克·德米尔从社会学视野对“离散”概念所做的跨学科阐释。通过挑战“离散”作为理想类型和文化杂糅的经典理论化方式,德米尔从全球化时代的移民过程和移民性视角,展现“离散”作为文化互译和解殖的功能,并进而指出其作为理解解殖历史过程的总体化语境和改造当下世界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  &#  &# 《出版与印刷》2016,(2):36-38
大学既是孕育知识、发展文化、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广大师生赖以“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提升创新能力、获得创新成果”等创新文化的精神家园1。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稳步实施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进,大学教育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其中大学教育课程的创新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根据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界定大学课程的内涵也需要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视野中去探索和分析,按照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去建设,以“顾客满意导向”予以评价2。由此,现代大学课程可以定义为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素机器运行系统,而高校成为“负责任的全球化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相似文献   

8.
大学既是孕育知识、发展文化、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广大师生赖以“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提升创新能力、获得创新成果”等创新文化的精神家园[1].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稳步实施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进,大学教育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其中大学教育课程的创新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根据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界定大学课程的内涵也需要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视野中去探索和分析,按照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去建设,以“顾客满意导向”予以评价[2].由此,现代大学课程可以定义为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素机器运行系统,而高校成为“负责任的全球化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相似文献   

9.
张天潘 《视听界》2009,(4):12-12
迈克尔·杰克逊无国界。纪念活动从纽约时代广场到菲律宾的监狱,席卷全球,这就是文化全球化的完美标本。而解剖这个全球化的“文化标本”,我们再反观自身的文化经营上,理念古板和自我陶醉尽显。而这文化标本揭示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应该带来的是文化的多元化。当今中国的城市,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包装”及再传播,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一些富有创意的新闻策划与传播活动,在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走入公众视野的同时,也为媒体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为城市文化生活带来新活力。在2006年夏季,全国各地围绕传统的“七夕节”,兴起了炒作  相似文献   

11.
周宪先生《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一书直面中国当下不断变动、纷繁复杂的新的文化实践,采用批判文化社会学方法,将视觉文化置入到它所衍生的社会学语境中予以考察,从而形成了本书以“视觉”“空间”“文化”和“装置范式”四大转向的基本构架。作者力图以多视角对当下社会和文化思潮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并尝试对当下中国各种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视野。该论著开创了在视觉文化棱镜烛照下文化研究的新格局,成为在全球化现时代极具地方性特色,同时又有着广阔跨文化视界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2.
颜纯钧 《现代传播》2019,(10):85-90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迎来产业发展的新高潮,但国际传播却不尽如人意.一味陶醉于票房狂收的自我满足,却忽视了在整个国家参与的全球化进程中,有一份不可推卸的文化使命.“资讯赤字”、信息不对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大量存在,并在西方被描述为一种“文化折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不仅要表现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更要把全球性问题、全人类命运纳入思考的范围,超越本土的文化视野和精神境界,在交流中实现“文化对冲”.  相似文献   

13.
张萍 《声屏世界》2004,(8):37-38
随着“经济全球化”之风吹遍世界各地,以美国好莱坞流行文化为首的“全球化”文化也开始沁入我国市场。为了抵御这阵强风,各媒体纷纷采取措施:报业集团、电广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省各区,而专业化频道也几乎在一夜之间覆  相似文献   

14.
阅读快递     
《没有后门的教室》王铭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本书收录了作者10篇学术讲座发言稿和会议发言录音整理稿,以漫谈形式,展现人类学对于现代生活方式、文化、环境“全球化”等现实问题的解析,求索中国人类学学科重获文化特征、天下视野及世界地位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15.
伴随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出版业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深刻的变化,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不可逆转的出版全球化趋势。近二十年来,国际出版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出版社在与其合作和竞争中逐渐获得了国际化的视野,初步具备了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政治地位的日益巩固,提升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内在需求,成为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论述文化多元发展的必要性、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指出全球化与多元化进程中的“文化孤立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危险,总结出全球意识观照下文化多元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7.
我们多少年讲文化传统,现在有组织地把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送到世界上去,这样,我们面对的交流就是双向的,而不仅仅光进口,出口很少。我们现在的工作真正促进双向交流,是中国文化界空前的盛事;我们有组织地介绍和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这也是中国出版事业的空前盛事。新闻出版署倡议编译《大中华文库》,是对于所谓的“全球化”,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我自己的理解,现在所叫嚷的“全球化”,并不是我们的祖先,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所提出来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现在的“全球化”是一个在霸权、强权指挥下的“全球化”。我们中国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刘辉:王老师,我最近读了您的两篇论文,感到受益匪浅。一篇是发表在《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1期上的导读性文章《重划文学研究的疆界》,另一篇是由此扩展撰写的长篇论文《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外国文学》2007年6期)。在这两篇论文中,您都谈到了当今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以及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显然,这反映了您最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另外,您刚从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讲学归来,相信您对当前西方文学及文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又有了新的把握,能否请您就这个问题充分展开谈一下?  相似文献   

19.
雷蒙德·威廉斯的名字现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中了,人们自然会把这种转变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勃兴联系起来。不过,“文化研究”究竟是西方又一轮理论时尚,还是20世纪诸种批评方法合流之地?它是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检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全球化语境下 ,文化传播的单向度特征日益明显 ,双向性诉求被忽视 ,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受到削弱。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 ,承担着民族国家的历史重任 :不仅要传播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精神 ,而且要树立国际传播视野中的现代“中国形象”。当前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失语症”问题 ,本文试图站在国际化的视角 ,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三方面入手 ,检讨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上的失误与偏颇 ,探索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