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衷芸 《声屏世界》2007,(12):61-61
满足受众需要提高新闻竞争力。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百姓对“软新闻”的需求与日俱增。因为受众普遍存在好奇和讲究情趣等心理。只有社会生活类新闻能够满足。因此.“软新闻”能够在众多的新闻中脱颖而出。新闻的竞争力增强了,媒体的竞争力也就增强了。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各家电视媒体越来越重视民生新闻的原因。而社会生活类新闻的采访与报道主要靠什么形式?实践证明,主要靠体验式采访。体验式采访带来的软新闻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张英溪 《新闻窗》2006,(6):36-37
社会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一种新闻题材,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因而博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正因为社会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各报刊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报纸靠读者求生存已经成为现实与必然。面对此现状,《天下文摘》如何去争取更多的读者呢?  相似文献   

3.
晚报的经济报道,不同于一般日报,它应突出可读性、生活化的特色,其硬新闻的软处理和软新闻水平的提高,是增加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贴近群众生活的有效方法。因此,从经济生活中抓住社会新闻,应是晚报经济记者应具备的一种思维定式。就经济报道的本身特点来说,点和面的结合是突出晚报经济报道特色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浅谈社会新闻的弊端和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新闻知识》2004,(3):27-28
伴随着近十年来第三次电视革命的到来和各地都市报、晚报的风起云涌,民生新闻成为当前新闻传媒的热点,身价暴涨,俗称“8小时以外新闻”的社会新闻,作为和受众联系最为密切、关注受众最关心问题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种种信息需求和参与社会关注社会的愿望。但同时在这股热潮的袭击之下,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生活的观照和社会的折射,是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启蒙,更是舆情的反映和受众的再造。深入社会生活、触及社会问题、揭露社会矛盾,并提出解决的方案,以便给民众展示美好生活理想的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作品和广大的新闻受众,三者组成了一个螺旋向上、循环往复、开放多变的系统与圆圈。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生活的观照和社会的折射,是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启蒙,更是舆情的反映和受众的再造。深入社会生活、触及社会问题、揭露社会矛盾,并提出解决的方案,以便给民众展示美好生活理想的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作品和广大的新闻受众,三者组成了一个螺旋向上、循环往复、  相似文献   

7.
如何选择晚报生活资讯类新闻报道的独特角度,承担起读者越来越明显的阅读需求,成了摆在晚报生活专刊部记者面前的大事。角度的正确选择是一篇晚报生活资讯新闻的价值所在。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使得报纸受众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异彩纷呈的都市生活的极大兴趣,而晚报生活资讯类新闻报道的出现正是适应了这样一种需  相似文献   

8.
张霞 《河北广播》2006,(4):88-89
什么是社会新闻?从内容上分它应该属于对新闻进行分类的一种形式。由于它往往以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趋势等为报道对象,因而其报道视角具有直接、鲜明的贴近性、社会性和独特性,具体来说,就是具有广泛、平易、生动、警示、启迪、趣味性强和人情味浓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史春艳 《青年记者》2006,28(8):69-70
什么是社会新闻?笔者认同这样一种定义,即“社会新闻是包括反映社会道德风尚的公共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治安状况、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和民情民俗、生活情趣等内容的新闻,有的社会新闻还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新闻相互交叉。”①在新闻竞争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新闻共享性多,竞争相对平稳,而社会新闻共享性少、可读性强,竞争相对激烈。媒体全力以赴争做社会新闻,目的就是为了争取读者,扩大市场份额。社会新闻是媒体竞争的一把利器。社会新闻吸引受众的原因生活在当代社会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群,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所…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一种新闻题材,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因而博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当今党报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在于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成为评论的论题.还在于更多的社会角色成为新闻评论的作者。他们给新闻评论带来了什么新的东西?新闻评论写作又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影响?都是值得研究的.这样的研究应该是基于大型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贾学清 《新闻界》2007,(3):126-126,121
随着社会娱乐文化的发展,社会新闻的地位也迅速提高。具有浓郁城市特色的早报、晚报、生活报等,更是把社会新闻作为重要的看点、卖点。但是,由于社会新闻报道面广,写作者的职业修养、写作能力千差万别,当下的社会新闻写作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混乱现象,极大地损害了这一蓬勃生长的新闻文体的声誉。从新闻文体学的角度探讨社会新闻的写作要素,进一步认识社会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掌握导语制作、语言锤炼技巧,对提高社会新闻的文体品位,使社会新闻拥有更大的读者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荆婵 《新闻传播》2009,(8):69-69
社会新闻是与受众心理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正是因为这样,受众心理对社会新闻的影响才显得举足轻重。受众的思想、情绪、喜好等.都是社会新闻所要及时把握的。也只有及时地抓住受众的心理和满足受众的需求,社会新闻才能继续得以发展以及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以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利益、兴趣密切相关的、有一定报道价值的事实报道。因为社会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所以,它拥有广泛的读者、听众、观众。正因为如此,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各新闻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许加彪 《新闻界》2006,3(4):16-17
何谓社会新闻?一般而言,人们把社会新闻和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等并列考量。是指以反映世俗生活、伦理观念、趣闻异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作品,属于“软新闻”之一种,俗称“八小时以外的新闻”。社会新闻主要以大众为主角,根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富有情趣,因而易于激发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报道顺应时代潮流,服务于大众的首要前提,就是经济新闻必须要写的好。今天,经济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人在读经济报道时,会有不同的心理期待。作为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必须要在把握了受众心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写出“适销对路”的新闻,经济报道才会有价值。具体地说,经济报道的写作应该注意下面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晚报,它的新闻角度和党报是有区别的。晚报的读者对新闻的要求无外乎追求其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晚报新闻的写作要注意选好角度,写出特色。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中,媒体竞争日益加剧,新闻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做好富有特色的经济新闻是媒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有力法宝,经济新闻成为媒体间竞争的利器之一。如何使经济新闻走近受众、贴近受众、服务受众,是媒体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9.
郝永勃 《青年记者》2007,(10):61-61
尽管副刊在许多家晚报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生存空间逐渐缩小,然而晚报副刊在报纸中的分量、在读心目中的地位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晚报的化传播跟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当今所面对的问题是怎样去开发与拓展,如何将晚报副刊重新定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晚报的基本特色是什么?回答应是明确的:当日新闻。当日新闻多,晚报特色就浓;当日新闻少,晚报特色就差;若没有当日新闻,那就没有晚报特色,称不上是一张晚报。这本是个常识问题,可以说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不料到了90年代,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其他种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