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湖话”是一种特殊的的社会方言,不仅具有方言的一般性质,尤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旧时代的“江湖”艺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群体,因此而形成的“江湖话”也具有非常特殊的社会属性。成都“江湖话”词语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词语系统。对这些词语的解读,不仅是为了探讨它们同现代汉语普通话词语之间的联系,更是为了有助于人们了解蜀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莆仙话与闽南话的许多共有词语之用法明显不同于闽东话,体现了词义的共同创新。即使是沿海闽语共同之词语,但就词义创新方面莆仙话也更接近于闽南话,而闽东话的许多固有说法却未见于莆仙话。这种词义上的“共同创新”之特点与莆仙话是从闽南话中分化出来的历史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仙游话、福州话和厦门话词语进行全面考察。提出仙游话有别于福州话和厦门话的三类特色词概况:一、反映仙游特有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词语;二、仙游话与福州话、厦门话“形同义异”的特色词:三、仙游话与福州话、厦门话“义同形异”的特色词。并就其产生的原因作初步探讨。认为古闽越语词语的遗留是未能考本字和来源特色词存在的可能原因,宋代以来自成一体的政治经济生活是多数特色词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词话本”、“说散本”的每一回都有入话,皆用一诗、或一词、或一曲入话(第一回除外)。“词话本”文本是有说有唱、韵散杂糅的,其立意是以说教、有趣味、有吸引力为主的,总体风格是俗中带雅。“说散本”是较文人化的本子,其文本中韵语减少了,说教的东西减少了,总体风格相对趋于雅化,其只有9回的入话与“词话本”相同,等于“说散本”把入话又重新写了一遍。“词话本”入话有鲜明的说教色彩,从而突出了小说的说教主题;“说散本”入话说教色彩的淡化,说教主题边缘化;从思想内容、风格情调等方面看,“词话本”中的入话也有与正文相脱节的,但并不多,只有几回而已,而“说散本”的入话多半是与正文不合的。  相似文献   

5.
宏观上,“词汇的融合”通过数据表明,莆仙话更接近闽南话而与闽东话稍远,莆仙话的词汇独有率比其与闽南话或闽东话的共有率更高,这是其独立为闽语次方言的一个重要依据;微观上,“词语的叠置”、“词语的合璧”和“词义的泛化”是莆仙话由于地缘临近而混合闽东话某些特征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6.
“说道”和“说到”是两个读音虽然相同,意义却大不相同的词语。“说道”中的“说”和“道”都是“说”的意思,是个同义复词,意思就是“说”;而“说到”,严格地说则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是“说”和“到”的组合,意思是指把话讲到了什么地步或当话讲到什么内容的时候,说话内容后面往往要跟上“的时候”之类表示时间的词语。但是,正因为它...  相似文献   

7.
成都话与普通话及各方言词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话与普通话及各方言词汇的比较沈文洁一、比较的依据和标准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普通话还是各个方言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词汇。本文据《汉语方言词汇》,将成都话的903条词语与普通话及其他17个方言点的词语逐条进行比较,试图通过比较对照,观察其异同,以...  相似文献   

8.
对“江湖”的书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它是失意之人被放逐的场所,但苏轼、苏辙的诗歌则有意识地把“江湖”建构为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景观的诗意空间,在宋代作家中颇具代表性。一方面,他们把“江湖”描写为鱼鸟适性之处,有山水风光、历史遗迹、亲朋友谊,有高人隐士、民情风俗、人文传承,充满诗意;另一方面,仕宦生涯也让他们认识到,“江湖”往往被朝廷用来放逐罪人,而且其间已经遍布着从京城延伸出来的权力脉络,并非安全的避世之处。这种矛盾的认识与宋代政治环境以及交通、通讯、商品经济等领域的发展状况相应。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把“江湖”跟“桃源”相联结的诗意构思,强调“江湖”之水是从“桃源”流出。由“桃源”而“江湖”,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延伸,正好与权力延伸的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9.
漳州方言也叫“漳州话”、“漳州腔”、“漳州音”,是汉语闽方言闽南次方言的一个大支系。本文以漳州市区话为主体,将漳州话和普通话的词语作简要比较,从构词方式、词的来源、词义范围等方面找出漳州方言与普通话在词语上的主要差异,进而分析二者各自的词语特点。  相似文献   

10.
“雅”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它的产生是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长期浸染、熏陶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我们理解“雅”的审美内涵,也必须以此为前提,否则就难以真正把握“雅”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论大众文艺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众文艺是与我们民族的嬗变、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严格的意义上,它是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原野山水、民间乡村相伴而生,是相对于“庙堂”而存在的“江湖”文化。大众文艺是大众化的、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存在。  相似文献   

12.
试谈网络词语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词语”是指那些伴随着网络传播而产生或有了新发展的词语,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词语相比,它具有如下特点。一、幽默风趣.生动传神,充满了机智和灵气。富于个性化和多样性。网络词语多为网民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炮制”而成,因此显得构思巧妙、形象贴切。比如“大虾”一词,谐“大侠”音,含戏谑之意,指技术高超的资深网民,他们因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弓腰曲背,形似大虾,于是赢得网友如此  相似文献   

13.
固原话中,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表现力强,很有特色,举其要者介绍如下:一、释“不咧”“不咧”是固原话口语中经常使用的表示否定意义的一个词,在通常情况下,它所表示的意义相当于普通话的“不要”。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后期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倾向,是它的世俗化.在诗歌和散曲的世俗化中,民歌是起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从形式上影响了二者的体式和语言,更从内蕴上使其具有了一种“世俗之趣”.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雅→俗”的回归过程,而是映射出在审美趣味世俗化的大背景下,雅、俗两种文化由传统的“俗为雅用”、“化俗为雅”开始转向平等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复雅归宗”的角度来评价秦现词。奏观词复雅归宗的实质是指秦观词体婉而辞雅,不同于柳永等人的婉约。“雅”是一种古典式的和谐,是中国历史上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与儒家的政治联系紧密,由“仁”、“中庸”而导致审美领域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而止乎礼仪”等等。秦词的归宗一方面是针对苏轼豪放词而言的,一方面更是他基于对词的本质的认识而自觉地创作的结果。秦词的复雅一方面是针对柳词之俗而言的,另一方面又是归宗的结果,与苏轼的复雅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人体类词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汇,其使用频率高,词义和构词都颇具特点.潮阳话常用的人体类词口语色彩浓厚,不少词的词义丰富,构词形式多样.这些人体类词语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价值,其中以詈骂文化最为突出.通过这些詈骂词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展示潮阳话口语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文化也已成为一种普通的而作用很大的文化形态,根据其作用、特点及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1.电视文艺,它作为电视文化中一般的形式出现,既表现出通俗的文艺特征,也显示出雅文化的特征;2.电视教育,构成电视文化的又一种形态,具有“选本”文化的特点;3.商业形式,电视文化的商业性远远超过以往一切文化的商业性。  相似文献   

18.
儒家仪容观有“不饰无貌,无貌不敬”、“沉雅自然”、“威而不猛”等多重内涵,具有崇尚中庸,要求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的特点。它对我国当代的礼仪文化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普遍话与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异在语音上,普遍话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语音,但是我们在平时的观察中感觉到,词汇问题也不可忽视。许多人在说普遍话时,出现一些方言性词语,只是把这些方言词语的语音普通话化。例如有些浙江人说普通话时出现这样的话:“昨天的会真没有意思,我坐在那里难过死了。”这个句子里“没有”和“难过”二词是按浙江方言使用的。在普通话中,如果“意思”一词是表示“趣味”“情趣”意义,那它前面的否定词用“没”,而不用“没有”,通常只说“真没意思”。这里“难过”一词是指因不得不忍受某事而产生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的表述是:“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届大纲相比,《新课标》把“人文性”放在了显著的位置。第一学段(一年级)对学生口语交际和写话的要求,把兴趣放在了第一位,培养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