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现象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一首清丽的小诗,抑或一篇隽永的散文,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有的同学读起来则结结巴巴、毫无美感;有的同学还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意会出诸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之物的丰富内蕴,而有的同学则漠然置之,无所反应。  相似文献   

2.
现象一:在日常敦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一首清丽的小诗,抑或一篇隽永的散文,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有的同学读起来则结结巴巴、毫无美感;有的同学还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意会出诸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之物的丰富内蕴.而有的同学则漠然置之,无所反应。  相似文献   

3.
“读中指导,读中培养语感”这一教学观念在小语教学界提出之后,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就是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的技巧。这样便舍弃了有灵性的内在的“神似”,去生硬地追求外表的“形似”。结果,学生虽经反复训练,到头来仍是“貌合神离”,读不出语感。这是对“读中培养”在理解上出现了误区。那究竟怎样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陈惠平 《教书育人》2009,(11):44-44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见这样一种观象:同一年龄段的同年级甚至是同班的学生,给他们一段文字,有的学生读起来流利且富有感情,有的学生读起来则结结巴巴,与噪音相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概括地讲,这是学生个体语文素养高低的差别,具体地来说,是学生个体语感强弱的差别。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上看,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牢牢地把握好语感培养这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5.
1.写“语感随笔”它是专门记录自己学习语言的心得,是自我训练的一种形式。凡是自己在听、读中对语言发生了敏感,哪怕只有点点滴滴,都可作为随笔的内容,下面举两个例子: [之一]“第一名”与“一等奖”今天,高老师表扬我班唐亮同学参加“市语文知识竞赛”获得了“第一名”。我听后很奇怪,唐亮同学明明是获“一等奖”,高  相似文献   

6.
[案例]《和时间赛跑》教学片断师:(板书课题)会读吗?试着读读。(生试读,有的会读,有的不认识“赛”字。)师:课题中有一个生字,不会读的同学想办法读会,会读的同学仔细观察,希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案例案例一 《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的意境,一教师这样引导感受: 师:读了“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你感到奇怪吗?为什么? 生:为什么绿色的小草在远处能够看到,到近处却看不清楚了呢?  相似文献   

8.
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抓好“读”、“品”、“练”三个环节,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与效益的重要途径。“读”是培养语感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要认识对初中生来说熟读吟咏的重要性。因其正处于变声期和语音学习最佳期,刚刚接触文言文却往往把文言文当作“半门外语”来学,故此,抓紧  相似文献   

9.
孙增美 《师道》2012,(12):28-29
“竞争面前,我们自主历练”孙老师:在我们身边有一种现象,有的同学课间读课外书,很少带课本和作业本回家,也很少埋头学习,但成绩却比较理想。你是不是这样的“天才”?  相似文献   

10.
马丽 《文学教育(上)》2010,(22):114-114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朗读教学永远都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  相似文献   

11.
能写出一篇"漂亮"的作文,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是每个同学心中最朴素的愿望.可要真正写好一篇能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语言生动的作文,却并非易事.许多同学在作文之路上绞尽脑汁、苦苦探求,但收效甚微.同一个题目或同一个材料,有的同学能写出妙趣横生、扣人心弦、耐人寻味的文章;而有的同学却写得语言枯燥、呆板,读起来味如嚼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课上“讲析法”的负面效应——教师过多烦琐的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感知积累,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中的独立见解。于是,传统的“诵读式”教学方法又重新被人提起并受到重视。但是,在“矫枉”的过程中,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却令人担忧。只要稍微关注一下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就会发现一股漠视理性“分析”的潮流正在涌动,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让学生读书,高唱“书读百遍”“熟读唐诗三百首”的赞歌,淡化甚至回避必要的讲析。学生要多读,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指出: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那么什么是语感呢?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读到此处,有的同学在头脑中立刻现出萧条、冷落、破败的旧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有的同学却会漠然置之,甚至会提出“荒村怎么会横着”等疑问。这种差异,正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方面的差异。这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简言之,就是语感。即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所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倾听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个听读训练环节,在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 听力训练应该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但在现实教学中,它却成为一个“盲点”.要想规范听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确定听读目标,安排训练时间,保障听力训练.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等,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教学《家》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自由初读后,教师指名让一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做评价。有的学生说:“他读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学生说:“他的普通话很准确”……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读的很好,因为他脑子里在放电影”。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起来。老师说:“你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语感课堂教学原则,我们强调“四为主”,即在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的“三主”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基础上,再加一个“以培养语感能力为主旨”,其主要目的,就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语感教学中,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真正让学生读起来、说起来、品起来、动起来.  相似文献   

18.
质疑式。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并不断释疑的过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大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尽管课文前面有阅读提示,后面有指导性的思考题和练习,但学生读起来仍有不少的难点和疑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自读时质疑。比如,我班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为学》时,就对许多问题进行了质疑。有的问:“古人是怎样对待学习上的困难的?”有的同学提出: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笔者在三年级英语课堂上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老师在游戏中请一位同学学小狗叫,这位比较活泼的小同学却面露难色,末能做到。课后听课的老师们在交流时,谈到那位游戏中不学小狗叫的小同学,有的说小孩子紧张,有的说孩子有些怕羞,等等。 孩子仅仅是“怕羞”、“紧张”吗?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要通过语言实践来培养。这个实践就是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课文的对话。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注重听力的训练,是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听懂一段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