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两国间二十多年的坚冰。在这次会面中,毛泽东对尼克松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  相似文献   

2.
名人一般都具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他们的语言表达精练、恰当、明晰、奇妙,达到了语言的高境界。请看几例:一、没有必要再来一次高峰1972年,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他和毛泽东会谈后的第二天,兴致勃勃地游览万里长城。他爬了三级台阶就停了下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播音员克朗斯主持现场直播。他见状,为了增强转播效果,使气氛更活跃,幽默地问尼克松:“总统为什么不爬向最高峰?”尼克松腿有病,再往上爬,力不从心;但在此场合,如实回答又会损害总统在国民中的形象。面对克朗斯伸过来的话筒,尼克松从容妙答:“我昨晚与毛泽东主席的会谈已经…  相似文献   

3.
相传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留下了不少趣闻,都与周总理的机智有关。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到中国,他的访华之旅是为了结束两国间长达数十年的隔阂和长达数百年的相互猜疑。离开机场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与我的握手越过了世界上最为辽阔的海洋,这个海洋就是互不交往的25年。三十年后,另一位美国总统来到中国,他的访华之旅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就是美国现任总统布什。  相似文献   

5.
为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在尼克松访华之旅前后,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艾伦·惠廷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包括在访华前提议召开对华政策听证会并提供作证人名单;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并发表文章论证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必要性;在访华进行及结束后发表评论影响美国的公众舆论。  相似文献   

6.
“水门事件”是尼克松任职期间的一个政治丑闻,它已经过去十六年了。本文旧事重提,不想重新讨论尼克松总统是否亲自导演了“水门事件”的发生,而仅想通过对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总统所作所为的分析,找出尼克松总统在处理该事件中的失误。历史是一面镜子,“水门事件”的影响不仅在于使资产阶级政客的肮脏嘴脸暴露无遗,重要的是在于它给一切大权在握的人敲响了警钟,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民主气氛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如何尊重他人  相似文献   

7.
相传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留下了不少趣闻,都与周总理的机智有关. 一次宴会上,宾主刚刚落座,尼克松使了一个眼色,一名精干的随从麻利地拿出两瓶高级酿酒和一只精致的杯子放在了面前的桌上.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美国近期解密的尼克松总统档案,从美方为基辛格访华所做的准备,周恩来与基辛格谈判的话语特点,中方外事接待工作的特点等诸多方面,细致剖析基辛格秘密访华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从而深度透视尼克松政府在对华政策中的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越南战争问题、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等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9.
“X门”最早来源于“水门事件”中“水门”一词。1972年6月17日,华盛顿水门大楼(watergate)民主党总部发生一起行窃案,揭发了白宫总统助选团涉案的重重内幕,导致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于1974年下台。该事件南于发生在水门大厦而被媒体广泛称之为“水门事件”或“水门丑闻”,专指尼克松所属的共和党为赢得大选当上总统而做出的种种丑行。  相似文献   

10.
"获悉"二字化尴尬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进行了多次会谈。双方就此次基辛格秘密访华的联合公告问题进行了商谈。对联合公告如何措词,双方出现了争议,其中一处是说明接下来的尼克松来华访问是谁主动提出来的。中方在起草公告时,说明是  相似文献   

11.
《学子》2003,(2)
尼克松说,提升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前苏联。一次,在前苏联机场上飞机准备起飞时,突然一个引擎发动不起来。此时,在场的勃列日涅夫又急又恼,指着民航部长问尼克松:“我应该怎样处分他?”尼克松说:“提升他。因为在地面发现故障总比在空中好。”  相似文献   

12.
1972年2月21-28日,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应邀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此访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虽然媒体和众多当事人对这一重大来访的报道和回忆广泛、详细而深入,但还没有一条像"起居录"式尼克松日记所披露的如此连贯、精准和完整。访华的169个小时里,尼克松总统在非正式场合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38次(含4次电话通话)见面、与幕僚长霍尔德曼的28次(含2次电话通话)见面、与私人秘书伍兹的16次(含3次电话通话)见面,与新闻秘书齐格勒的5次见面、与私人医生里兰德的3次见面、与国务卿罗杰斯的2次见面,虽然记载惜墨如金,但却十分说明问题。尼克松总统总统日记是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中美关系史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3.
《学习之友》2013,(6):25-26
(1979年1月28日-2月5日) 尼克松访华8年后,邓小平的美国之行让世人看到了中美关系打破坚冰后的新突破。美国人自发式的欢迎美国《时代》周刊把“邓来了”作为1979年2月5日的封面报道,跟踪采访报道了邓小平在美刮起的旋风。英国《金融时报》则认为,邓小平的美国之行“对邓先生本人来说,是一次很大的个人成功。  相似文献   

14.
1972年2月,周恩来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当踏上桥的时候,尼克松突然问:“总理阁下,请问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经过?”周总理答道:“总统阁下,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5人经过。”看到对方发怔的样子,总理解释说:“每天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是工、农、兵、学、商,不是5人吗?”尼克松听这机智而幽默的回答,连连点头,赞叹:“妙极了。”  相似文献   

15.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11月15日开始了他为期四天的首次中国之行.媒体对奥巴马访华予以高度关注.11月12日《时代》周刊发表了Bill Powell以《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的五件事》为题的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现状的评论.重视教育是这五件事之一(文末附有“教育”的中译文).  相似文献   

16.
略述侵越战争对美国的影响张守参1969年7月25日,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于出访亚洲有关国家途中,在关岛宣布了作为美国对亚洲政策基石的新方针,即著名的“尼克松主义”,或称“关岛主义”。同年11月3日,尼克松在对全国所作的“关于越南问题的重要演说”中,...  相似文献   

17.
布什访华     
【背景材料】2 0 0 2年 2月 2 1日 ,是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3 0周年纪念日 ,布什选择这一天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是有远大战略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的。 3 0年来 ,中美关系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但总的发展趋势是积极的、向前的。 1 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发表了上海公报 ,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1 978年 1 2月两国又发表了建交公报 ,确定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1 981年美国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而使两国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双方经过艰苦谈判 ,终于在 1 982年 8月 1 7日发表了八一七公报 ,中美关系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版)第113页说:“就在周恩来接见美国运动员的当天.尼克松发表了声明,宣布对华新步骤。他把打通中美关系比作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这里的“打通中美关系”意指基辛格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先遣,其中所说的“阿波罗计划”.笔者所见的一些著述则表述为“波罗行动”或“渡罗计划”。究竟是“波罗...  相似文献   

19.
《人物》1988年第6期介绍了美国第三十七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Nixon)于1972年访华前后的几个插曲.其中谈到周恩来总理到上海看望美国客人时,发现上海方面把尼克松总统夫妇安排在第15层,基辛格住在第14层,罗杰斯第国务院官员住在第13层.他立刻说:“怎么能安排他们住第13层?西方人最忌讳13.”周总理走进罗杰斯套间时,几个美国官员站起身来,但笑得很不自然.周总理找机会解释说:“有个很抱歉的事我们疏忽了,没有想到西方风俗对‘13’的避讳.”转而又风趣地说:“我们中国有个寓言,一个人怕鬼的时候,越想越可怕;等他心里不怕了,到处上门找鬼,鬼却不见了……西方的‘13’就象中国的鬼.”说得美国客人哈哈大笑.周总理走后,美国国务官员气消了一大半,他们对周总理十分倾倒.  相似文献   

20.
想象的美丽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访问:一次是去中国,另一次是去苏联。报纸上连篇累牍的都是对访问能否成功的预测。对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巴鲁克·菲什霍夫教授来说,尼克松的访问给他研究“事后之明”提供了好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