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田丹 《记者摇篮》2009,(10):60-60
剪辑是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影视剪辑艺术是电影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电视自诞生以来,便一直与电影存在竞争。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源流问题,在学术界和影视界也是各执己见,争论不休,而对于这个话题的不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视艺术的创作生产过程。在笔者看来,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虽有许多差异性,但这种差异并非原则上的不同,二者最核心的共性是一样的,本质上归属于同一艺术门类。与此同时,影视艺术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科技因素决定了影视不同于传统艺术的美学特性。当下,在数字化生存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令影视人心潮澎湃的时代:电影院线快速扩展,电视网络覆盖增强,影视人才需求倍增,影视院系遍地开花,影视作品收益可观,电影和电视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伴随着消费社会成长起来的影视艺术成为引领大众文化消费的排头兵之一,在生活工作中散发着巨大的影响力.纵观近些年中国电影电视的种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影视景观呈现出文化精神的商业化嬗变、芦肃命题的世俗化解构、艺术品质的娱乐化转向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不断地更新,多媒体信息也在不断地发展,电影电视媒体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媒体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因此在研究数字影视中,影视制作既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项技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将艺术与技术相连接,大力优化影视制作,尤其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剪辑编辑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文化面临的生存环境,提出了中华民族影视艺术在挑战与机遇中如何发展的一些思考.文章分四个部分一、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生存;二、电影电视的国际传播;三、用最现代的语言体现最传统的中国文化;四、民族影视如何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相似文献   

6.
有个孩子告诉我,她总是幻想自己能生活在电视里,我问她为什么,她说,那样就会有音乐,有鸟鸣伴随她生活了。天真无邪的童语,使我忍俊不禁,但正是这句质朴的话,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当我们谈到影视艺术的综合性时,首先想到的是画面艺术与声音艺术的综合。正是由于声音进入了影视艺术天地,影视艺术的表现领域——时间与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开拓,挖掘出影视艺术新的表现潜能。  相似文献   

7.
影视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受众掌握选择、鉴别、欣赏和分析解构影视艺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从而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影视艺术传媒资源。影视艺术素养教育正随着社会急剧转型,从纯艺术的领域向相关领域拓展、变化。但是,我国影视艺术素养教育的发展尚缺少学科支持,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影视艺术素养教育涉及影视传播学、影视文化学、影视经济学、影视管理学等许多领域,这些都应进入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媒介环境,而媒介环境决定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我们可能已经明显地感受到,随着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影视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影视媒介消费占据了人们大部分业余时间,成为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决定其文化消费的方式。受众的文化素质不同,其选择文化消费的方式也不同。受众素质直接决定着影视艺术传播的效果。受众素质是构成影视艺术传播环境的特殊要素。传播效果取决于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方式、传播的范围、传播的场景等,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素质,尤其是影视艺术传播,受众素质是决定影视艺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二.本篇访谈立足于电视艺术蓬勃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大国这一基本事实,深入探讨了中国影视民族化理念的基本内涵、学理品格以及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同时对中国影视民族化美学与中、西方理论资源的内在关系作了梳理,并着重强调了本土艺术传统的生命力与长远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影视产业的发展和影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充足的可能,为增强我国影视产业和影视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建设中国特色主流文化的发展目标成为新时期我国影视文化发展和艺术创新的实践追求.媒介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发展,为影视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立足当代主流文化建设,探索影视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卢衍鹏、王冬梅主编的《影视叙事与艺术创新研究》一书,以影视叙述策略和艺术表达为主题,对影视艺术发展态势及发展路径进行深入分析,为研究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和主流影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1.
邢靖 《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29-130
电视剧是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电视摄像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若没有技术辅助影视,艺术表现影视,两者相互结合,很难形成最终作品,并把影视做到尽善尽美,为观众提供视觉盛宴。  相似文献   

12.
贡献于中国影视教育发展--中国高校影视学会20年功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星 《现代传播》2004,(1):98-99
在中国多如牛毛的社团学会中,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不知有多少,但中国高校电影电视学会确是真心关注学术研究的学术团体;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影视艺术学术团体中,关注学术理论研究的不少,但像中国高校电影电视学会这样以国家一级学术团体身份确立影响的也算仅有;而在全国高等学校各种学术团体中,只有中国高校电影电视学会是国家确立的影视艺术一级学会.可见,学会在中国影视艺术研究中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走过20年学术历程的中国高校电影电视学会,在上个世纪的十余年间,为联络高校同仁,积极努力,对于从无到有的中国影视艺术教育事业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对于推动中国影视艺术学科前进,对于研究视野的扩大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晓娟 《新闻爱好者》2008,(10):104-104
有个孩子告诉我,他总是幻想自己生活在电视里,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那样就会有音乐,有鸟鸣伴随我的生活。”天真无邪的童语,使我忍俊不禁,但正是这句质朴的话,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当我们谈到影视艺术的综合性时,首先想到的是画面艺术与声音艺术的综合。正是由于声音进入了影视艺术的表现领域—时间与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开拓,  相似文献   

14.
自2012年第一个3D频道开播,中国3D电视节目已经映入观众眼帘接近两年.在3D电视节目的创作中,传统2D电视的镜头语言已不能完全适应立体影像对空间表现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充分利用3D技术达到视觉效果的最佳呈现,已经成为3D电视节目成败的核心要素.综合电视美学和技术角度,阐述3D时代镜头语言的新变化,分析立体影像的空间构建技巧.  相似文献   

15.
影视艺术意境有大小之分,小意境是大意境的生成要素.影视艺术意境的创造要遵循和谐原则,更不能消损作品的叙事属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媒科技》2009,(12):70-70
现在的游戏和电影都开始3D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马上可以在家中享受这个视觉盛宴,NVIDIA已经使用GeForce显卡、3DVision主动快门立体眼镜,再结合宏即将发布的1080p3D液晶显示器,即24英寸G245,该机具备120Hz刷新频率,支持NVIDIA的3D蓝光系统,完成蓝光3D立体视觉系统,3D蓝光采用全新的MVC—AVC格式,可提供1080P的3D立体影像。  相似文献   

17.
影视艺术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丽文 《现代传播》2001,(6):113-116
本文对我国的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宏观描述,论述了影视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两个显著特点,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艺术、人文与技术作为当代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分别阐述了各自在影视教育不同发展阶段所显示的作用与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一人文一技术"三维合一"这一影视教育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9.
徐红 《新闻爱好者》2010,(10):99-100
就影视艺术来说,媒介融合除了指电影和电视媒介自身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之外,还指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影视艺术正在超越银幕或荧屏的媒介形态,而融入了一种由DVD、数字光盘、互联网、计算机、电脑游戏等其他数字媒介组成的更宽泛的媒介环境中。  相似文献   

20.
《声屏世界》2013,(4):70-70
3月19日.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举办的“第四届3D立体影视技术发展与运营实践研讨会”召开。研讨会围绕中国3D试验频道运营与节目制作,以“总结经验、把脉未来”为主题,精心组织了16场专题报告。参与中国3D试验频道的各成员电视台、国内外影视制作公司、专业设备供应商到会进行交流研讨。此次研讨会,规划院特别邀请了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嘉宾.交流国外3D频道发展及节目制作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