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文化门类众多、内容广博,和寿春楚文化同为安徽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在现今新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皖南古建筑的类型样式与设计风格既融会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又创造出极其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个性特征,皖南古建筑不仅融入了皖南地域的自然景观,而且蕴藏着徽文化丰富而深邃的人文内涵,体现着徽文化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
丛书从广视角,多侧面揭示了徽文化发祥之地--歙县的深广文化内涵。从书揭示了徽文化崛起之谜:明清两代徽商所积累的大量财富奠定了徽文化的经济基础,千百年来繁荣的封建宗族构成了微文化的社会基础,尊奉程朱的新安理学构成徽文化的基本内核,丛书介绍了徽文化在徽骊,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等方面的主要建材,丛书还介绍了徽州古村落等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3.
从徽州古村落保护、开发等现状来看,突出存在四个方面问题:正确的保护理念尚未形成、过度商业性开发破坏古村落人文环境、破旧立新导致古村落原真性的缺失、"千街一面"的皖南仿古建筑对徽州古村落的误读。将这些问题纳入设计学视野下展开研究与求解,找出设计学视野下徽州古村落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即:加强徽文化保护的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徽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系统发掘与开发、人居环境空间的整体规划、虚拟数字化手段的介入等。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绩溪县西部,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石家村。它有着皖南明清古建的基本特征,更有其有别皖南明清古村落的规划特征。笔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查询、深入分析研究,在本中着重阐述了石家村的规划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丛书从广视角、多侧面揭示了徽文化发祥之地——歙县的深广文化内涵。丛书揭示了徽文化崛起之谜:明清两代徽商所积累的大量财富奠定了徽文化的经济基础。千百年繁荣的封建宗族构成了徽文化的社会基础,尊奉程朱的新安理学构成徽文化的基本内核。丛书介绍了徽文化在徽戏、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等方面的主要建树。丛书还介绍了徽州古村落等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6.
丛书从广视角、多侧面揭示了徽文化发祥之地--歙县的深广文化内涵.丛书揭示了徽文化崛起之谜明清两代徽商所积累的大量财富奠定了徽文化的经济基础,千百年繁荣的封建宗族构成了徽文化的社会基础,尊奉程朱的新安理学构成徽文化的基本内核.丛书介绍了徽文化在徽戏、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等方面的主要建树.丛书还介绍了徽州古村落等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7.
徽州,徽文化的核心区域。徽州古建筑,是徽文化的承载体和活化石。广泛使用雕刻作为建筑构件(徽州三雕)是徽州古建筑的最典型特征。研究徽州古建筑雕刻,应从调查徽州古建筑雕刻的源起出发,在丰富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参考潘诺夫斯基图像学层次解释理论,研究徽州古建筑雕刻的形式、结构、内容和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为徽文化研究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皖南黟县古村落规划中的文化与环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黟县古村落的规划中蕴含着明清之际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及其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的和谐融洽之美,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徽商所奠定的雄厚物质基础戚戚相关,并且体现出古人“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是推进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议题。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势下,皖南古村落作为村庄的一种特殊类型,人居环境建设应当以满足村民的居住生活需要为最高价值导向。环境友好、田园游憩、城镇依托、产业支撑等,是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的选择模式,具有现实可行性。而人居环境模式构建,尚需要做到多管齐下、合力共进。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领作用基础上,特色村落建设规划要适时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亦需要在多元管理主体沟通合作中,关注皖南古村落村民的权益诉求,激发他们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热情。  相似文献   

10.
著名古村落苍坡村的古建筑景观呈现珍贵的宋代风貌,是传统社会耕读文化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苍坡古村成为该地区重要旅游景点,村中古建筑也得到了以当地旅游部门为主导的保护和开发,但近年来该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深入探讨.古村落不仅是古建筑遗址,也是现代农村社区.在保护、展示古建筑的同时,不能忽视、损害古建筑主人即村民的活态文化和生存利益,应该合理传承、完整展示与古建筑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而且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应该由当地村民作为主要实施者,政府管理部门应承担指导与资助责任,而不能代替村民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分析皖南古村落旅游空间规划的必要性,并结合古村落旅游空间规划的人地关系理论、文化生态理论和区域旅游品牌化理论.提出皖南古村落旅游空间规划思路,即点状旅游空间规划以内部生活功能和外部文化识别为重点;线状旅游空间规划解决通路的自然一体性、节点的集约性和视觉廊道的协调性;面状旅游空间规划应处理好核心区、边缘区和外围区的旅游与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旅游的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化是皖南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发展课题。以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为标准分析了皖南古村落旅游产业化偏低的现状,并从产品提升、产业整合、品牌塑造和网络营销等四个角度论述了皖南古村落的旅游产业化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3.
论地域文化资源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以黄山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和关注地域文化资源并与之深入融合.发挥其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黄山学院作为坐落在古徽州的新建本科院校,要重视从徽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作为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古村落所体现的文化意蕴和文化功能对黄山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很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49-151
桂北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古老的民族文化经过长期的沉淀,形成了特色鲜明、形态各异的古村落建筑群,对这些古建筑群艺术价值的研究,不但可以对桂北千年古建筑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还对桂北古村落旅游品牌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婺源古村落生态景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婺源古村落从形成、发展、勃兴、鼎盛到衰落,历经一千五百多年,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特征和保留了传统的生态文化,古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装饰,都是在徽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其生态景观文化既具徽州古村落的共同特点,又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格.本文在简述婺源古村落生态景观特点的基础上,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风水学说、宗族意识、历史文化、朱熹朴素美学等方面分析了婺源古村落生态景观的布局成因,解读了古村落生态景观中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并行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景观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产生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湘南学院学报》2019,(4):85-87
随着安徽旅游经济的发展,隶属于徽文化的皖南饮食文化也备受国际关注。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以"译者适应性"为原则,多维阐释皖南美食译介如何突破纯文本翻译局限,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以期构建规范的安徽地区美食译名,推动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徽州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是徽州的文化特质丛,是徽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而呈坎又是徽州古村落的代表,具有巨大的潜在旅游价值。在徽州当代旅游中,呈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珍贵的历史遗存,其保护和开发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和误区。作为徽州古村落,呈坎的开发应遵守科学管理与联合经营、分区规划与整合开发、传统回归与特色打造等模式。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 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五、六、七单元讲述了长城、秦始皇陵、布达拉宫、故宫、颐和园、明孝陵和十三陵、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几项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古村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但当前时期,多数古村落处于高度空心化、古建筑破坏严重的状况。多数古村落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或主动或被动融入民俗旅游开发的大潮之中。在古村落的民俗旅游开发中,古村落居民经常处于边缘化境地,哪些文化需要保护也不太明确。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同样需要智慧。破解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困境,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20.
分析皖南古村落旅游国际化的发展优势,指出其国际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吸引性;市场营销薄弱,缺乏进取性;村落管理不当,缺乏有效性。要加快旅游国际化的步伐,就应该强化“微文化”旅游主题,还要根据细分市场需求,完善旅游产品开发;依照国际化趋势,加强市场营销的力度;按照国际化标准,提高古村落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