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俗话说,大鱼沉底,小鱼浮面。要捉大鱼,必须进人深水。否则,只能捉小鱼、小虾。新闻记常把抓新闻比作抓鱼,常有抓住了一条“鲜鱼”、“大鱼”、“活鱼”之说。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能被称之为“鲜鱼”、“大鱼”、“活鱼”的新闻,又何尚不是隐藏在最基层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之中?翻开新中国的新闻史,有多少优秀新闻作品不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大鱼沉底,小鱼浮面。要捉大鱼,必须进入深水。否则,只能捉小鱼、小虾。新闻记者常把抓新闻比作抓鱼,常有抓住了一条“鲜鱼”、“大鱼”、“活鱼”之说。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能被称之为“鲜鱼”、“大鱼”、“活鱼”的新闻,又何尝不是隐藏在最基层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之中?翻开新中国的新闻史,有多少优秀新闻作品不是来自基层?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将新鲜的事实称之为“活鱼”。整日捉“鱼”的新闻记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人杰克·海敦在为美国高等学校新闻专业撰写的新闻学基础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规劝那些不适合作新闻记者的人:“如果你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动机在于谋个差事,那还是另找出路为好。”因为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就是“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只有那些亲临新闻现场的记者,才能见真正的“活鱼”,捉到“活鱼”,现场捉“鱼”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4.
有人把好的新闻线索比作“金矿”,难以寻觅,我也有同感。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只要注意观察、思考,处处留心,“金矿”还是可以找到的。留心,路边捉“活鱼”  相似文献   

5.
张祥 《军事记者》2013,(12):64-64
“抓活鱼”,新闻界的流行语,比喻稿件的时效性、生动性和指导性。“活鱼”难抓,“做鱼”更难。煎、炒、烹、炸,各有滋味。但一种口味食之日久必索然无味。作为新闻从业人员。要写好稿、出精品.不光要有发现“活鱼”的火眼金睛、抓“活鱼”的过硬本领,更要具备把“活鱼”做鲜美的技巧手段。  相似文献   

6.
篇幅不太大.1224字:事情不太大.一名受到网友热捧的退伍女兵重返老部队……在第二届解放军新闻奖评选中,沈阳军区《前进报》报送的这篇“不太大”的通讯《最美的一课》,何以脱颖而出并获得一等奖?“活鱼”不必摔死卖活鱼!  相似文献   

7.
在城乡“结合部”抓“活鱼”肖祥海,王龙琪多抓“活鱼”,既是广大读者的愿望,又是新闻改革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报道,就要摆脱“四季歌”的束缚,多让“活鱼”上版面。那么,怎样抓“活鱼”呢?我们的一点体会是多在城乡“结合部”作文章。所谓城乡“结合部”,从地...  相似文献   

8.
采编工作绝不能等闲视之,因为采编工作就意味着创造性工作。采编新闻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新闻界的行话,发现了一条新闻,叫“捉了一条活鱼”。发现了新闻要制作,犹如捉了一条活鱼要煮。怎么煮呢?水煮?油煮?酒煮?据说温州人有这样的祖传秘诀:“酒煮特好,可除腥气,又可保原头原尾之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爱把鲜活的报道称为活鱼。可是,我们翻开报纸看看,鲜活的新闻到底有多少?版面上缺少鲜活新闻,这里有编辑的原因,也有记者的原因,更有媒体的体制、机制原因。总之,原因很复杂,解决起来也不那么容易。这里着重探讨一下几种不利于记者抓“活鱼”的情况。 一是“死鱼送上手,活鱼不露头”。 要抓活鱼,就得下水;要采写鲜活新闻,就得到正在发生或刚发生过新闻的现场去。因为在报  相似文献   

10.
抓“活鱼”是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比喻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一些好稿件。这些好稿件的特点应当具有“五强”,即:主题重大,针对性强;报道及时,时效性强;新鲜独特,新闻性强;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贴近群众,可读性强。 可是,一说到抓“活鱼”,不少人认为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事,与编辑无关,编辑只是等着记者、通讯员将“活鱼”送来,编到版面上去。其实,这种被动等稿的现象显然有碍于提高报纸的版面质量,有碍于提高报纸整体水平。笔者认为,编辑作为报道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积极主动地发现“活鱼”,寻…  相似文献   

11.
新闻体制改革和竞争,越来越多的记者、通讯员对会议采访不感兴趣,报告、讲话、排座次,综合、专访、加花絮,老一套,没写头。此话不无道理,但要从咫尺会场上捕捉到有点写头、能吸引人、并可产生一定影响的“活鱼”来,确实不易。会议新闻不能没有,着眼点是抓新闻。有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引用到会议采访中去——“处处留心有新闻”。前不久,我参加了自治区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时写的“两会特写”《此“天”当补——一份呼吁加强粮食生产的提案诞生追踪记》作了些探讨。细细回忆采写《此“天”当补》的经过,似乎可用14个字概括:莫言咫尺会场小,留心亦能捉“活鱼”。  相似文献   

12.
刘彬 《新闻爱好者》2005,(11):32-32
我是一个72岁的农民,与锄头镰刀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到了晚年才与新闻结缘,做了一名业余通讯员。回忆16年来走过的新闻路,我体会最深的就是:要想写好新闻,必须多学习,勤执笔,善于下水捉活鱼。  相似文献   

13.
驻地记者采写的稿件既要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又要鲜活感人,群众喜闻乐见,即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一线抓“活鱼”。要抓到“活鱼”,就必须把握大局,进行宏观思考,把地方的新闻事件拿到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大  相似文献   

14.
到九丈崖去     
有前辈言:新闻是跑出来的。一个“跑”字,最形象不过地说明了“深入”对于新闻记者的重要。我们平时也常将“捉活鱼”挂在嘴边上,可是,欲捉“活鱼”,须涉深水,这又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深入采访与写好新闻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所谓:其渊深者,其鱼美也。有一次采访,我至今难忘。1986年12月中旬的一天,我从烟台市委宣传部得到消息说,荣成县有两只渔船几天前在长岛附近海  相似文献   

15.
徐海生 《新闻世界》2013,(7):109-110
【摘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目的就是推动新闻工作者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己任,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采编出一大批导向正确、读者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引领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就一篇获奖新闻作品的采写历程,阐述广大基层是好新闻的“沃土”,并提出只有采取沉下去捉“活鱼”、弯下腰“心贴心”等方式,才能确保“走转改”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深水里面捉大鱼”,这个比喻几乎成了新闻采访的经典名句。其实,浅水时可能有鱼,有活鱼,甚至大鱼。关键是你有没有捉鱼的本领……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要善于抓“活鱼”,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受众。 新闻之所以姓“新”,主要是指“时效性”强。过时的新闻就是“旧闻”。通讯员怎样发现“活鱼”呢?我的做法是,一旦发现线索,就要抓紧采访,快速成稿和发稿。 1993年8月11日,河北省黄骅市市委副书记李德伦和人大主任一行3人来到沧州输油处找党委书记兼处长高河东和副处长徐进,为感谢这个处支援黄骅经济建设,在黄骅开发区建了一座加油  相似文献   

18.
头版是广播电视报的“黄金”版面,露面之脸,传神之眼,它最重要因而也最难办,但我们经实践后得到了抓“活鱼”的好办法.抓新闻好比抓活鱼,活鱼在江河湖海里,新闻在人民群众中.  相似文献   

19.
“沉下去”与“活鱼”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熟知的两个词。前者的意思就是深入到基层、百姓中采写新闻。它是我们提倡的“三贴近”的形象化比喻。而“活鱼”则指的是鲜活的、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活鱼”在水中,记者只有“沉下去”才能发现、才能捉住、才能做出诱人的新闻美餐。  相似文献   

20.
“活鱼”在哪里 “活鱼”在基层,这我们都知道.但是基层的“活鱼”在哪里? 到了基层,你问张三,你们单位有新闻吗?张三回答,没有.你问李四,李四可能也不知道哪儿有新闻.基层的新闻就像空气,尽管新闻每天都在发生,但基层的职工们可能看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