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集邮者虽然对邮资机戳(邮资机符志)并不陌生,但部分集邮者对香港邮资机戳了解并不深。80、90年代,内地有些集邮公司利用邮资机符志券制作纪念封,并将其称为“邮资标签封”,由于“邮资标签”一词与香港的“邮资标签”(即电子邮票)名称相同,因此令许多集邮  相似文献   

2.
邮识是开启集邮之门的钥匙,知识掌握得越多,自由度越大,对于有志编组邮集的集邮者来说更是如此。编组各类邮集都需要相关的知识,但各类邮集所需要学习和展示的知识是有所侧重的。例如:编组传统类邮集重点在了解和展示邮票的设计、印刷、发行、使用等知识;邮政历史类邮集主要了解和展示邮路、邮资、邮政业务和邮戳等;航空类邮集是以航空实寄邮品和航空邮票为素材,展示航空邮政业务的,等等。因此,作为邮集作者具有丰富的有关知识是很重要的。而编组专题邮集尤其强调学习、运用和展示专题知识和邮政与集邮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收集邮资机符志的集邮者都知道,与式样单一的普通邮政日戳不同,现行邮资机符志的品种繁多,五花八门,有些符志是带有"邮资已付"字样的旧式符志,有些是新式符志:有的用"中国邮政"铭记,有的用"中国人民邮政"铭记;有的日戳是单圈的,有的日戳的双圈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现象引起许多集邮者的惊奇与疑惑,为何我国邮资机符志式样如此繁多?  相似文献   

4.
善待集邮者     
邮政特别是集邮部门应该如何对待集邮者呢?有理智的人都会明确回答:“善待”,因为集邮者是邮政企业忠诚而稳定的顾客,是“上帝”。由千万集邮者组成的集邮队伍,是一个庞大的集邮消费群体,是集邮业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没有广大集邮者的积极参与和  相似文献   

5.
集邮是一种个人收藏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收藏的对象是一件件邮品。集邮爱好者在邮品的寻觅收集、探根求源过程中,虽然付出种种艰辛,但更多的是欣喜和乐趣。近年来,笔者常收到一些素不相识的集邮者的来信,其内容大多为要求协助鉴别某种邮品真伪或有无收藏价值,这些都是涉及基础邮识的问题。所谓基础邮识主要包括①邮政知识:即邮政历史、邮政法规、邮政业务、邮政资费、邮政用品等与邮政相关的各种基本知识;②集邮知识:即集邮是什么、集邮集什么、集邮怎么集、邮票和封片简等各种邮品以及编组邮集的基本知识;③相关事物知识:即与各种邮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文化历史、专业、背景等基本知识。事实上,每位集邮者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邮品的逐渐增多,邮识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更会日益感受到邮识的重要性。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6.
现如今,邮资票品赝品充斥邮市,泛滥成灾。不仅侵害了邮政,也侵害了广大集邮者,甚至连集邮者心目中神圣的“殿堂”——全国或世界邮展,都不能幸免这种侵害。为此,邮展上常特设辨伪专家组,以判定参展邮集中有争议的某种邮资票品的真伪。这种举措,实在发人深省,要集邮必须学会辨真伪。  相似文献   

7.
谈集邮意识     
何谓集邮意识?我认为它是指对集邮及与集邮相关的邮政、邮品的认识。如果要推动集邮活动健康发展、推动全社会的集邮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集邮者个人和集邮群体来说,提高集邮意识就必须明确自己要收集的邮品应该是那些与邮政密切相关的东西,对于邮政部门领导来说,提高集邮意识就必须在管理好邮政业务的同时,把对集邮的正确思维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来。近些年来,集邮成了储蓄、赚钱、获利的  相似文献   

8.
小型张(包括小全张,下同)在集邮界非常流行,在邮市上特别吃香,不少爱好者专门从事小型张的收集,且自成一个体系,甚至分类作展示,颇有情趣,也很受集邮者欢迎。小型张的发行目的可以说主要是为了集邮,因为用其作为邮资很不方便,这么大的一张“邮票”(连装饰性边纸)肯定会给用邮者带来粘贴上的麻烦。基于其邮政效用有限,因此小型张的发行有其特殊性,它可以采用超高面值邮资(不必考虑是否符合某种邮政业务  相似文献   

9.
一、集邮学术的起源1、集邮,源于邮票的文化特质集邮源于邮票。集邮学术则源于邮票的文化特质。邮票,是人类通信发展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近代邮政实行预付邮资制、均一邮资制的标志,它是预付邮资、已付邮资的有价凭证。邮票,是小型艺术品,是包罗万象的小型百科全书,它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1840年,罗兰·希尔建议改革英国邮政,同时创造了邮票。1878年,赫德、德璀琳,试办中国近代邮政时,  相似文献   

10.
    
自从邮票诞生,便有人动了"集"的念头,有的觉得集起来好看,有的觉得集起来有趣,有的觉得集起来有用……一枚枚地收集着自己喜爱的邮票,便成了集邮者。 随着邮政的不断发展,集邮者不再满足于邮票的收集,他们将视角放眼到邮政通信所产生的封片简戳和一切单据,收集的对象扩展到与邮政有关的物品。他们开始对邮品进行整理和研究,在促进集邮活动发展的同时,记录了邮政史、集邮史。  相似文献   

11.
大家议论     
近期邮电部门发行了两套普通邮资信封,一套是1996年11月15日发行的“彩陶”图普封,另一套是1997年5月30日发行的“天坛祈年殿”图普封。笔者曾多次到当地邮局和集邮门市部求购,却一直没能如愿。无奈只好到邮市上高价购买,售价1.6元的“彩陶”封每套7元,刚发行不久的“天坛”封竟也涨高了4倍多。 按理说,普通邮资信封应该在各级邮电局、所为邮政通信服务,其次才是满足集邮者的需要。但近期  相似文献   

12.
《上海集邮》2000,(6):26-27
小型张(包括小全张,下同)在集邮界非常流行,在邮市上特别吃香,不少爱好者专门从事小型张的收集,且自成一个体系,甚至分类作展示,颇有情趣,也很受集邮者欢迎。小型张的发行目的可以说主要是为了集邮,因为用其作为邮资很不方便,这么大的一张“邮票”(连装饰性边纸)肯定会给用邮者带来粘贴上的麻烦。基于其邮政效用有限,因此小型张的发行有其特殊性,它可以采用超高面值邮资(不必考虑是否符合某种邮政业务的邮资);可以溢价出售(比邮票面值高);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集邮,集邮为什么的问题,这是每个集邮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什么是集邮,比较容易回答:集邮就是收集与邮政有关的票、封、片、戳的活动。集邮为什么?回答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人而异:有人集邮求知,有人集邮求美,有人集邮怡情,有人集邮延寿,有人集邮求财;我集邮求快乐。最近,龙岩市刻制一枚宣传戳“一人集邮,全家快乐”,把集邮宣传到点子上了,引起许多集邮爱好者  相似文献   

14.
致读者     
新年复始,万象更新,《集邮博览》又以新的面目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了。杂志是办给集邮者看的,自然要以集邮者的趣味为主旨。世间万物都在发展,杂志更需不断更新,寻找更加适宜的定位。于是我们变更了封面,革新了版式,调整了栏目,增加了内容。在今年的《集邮博览》上,大家可以看到更多的集邮动态,可以感受到国家邮政的政策指导,参与集邮茶座的鲜活讨论;可以去了解邮政与集邮的密切关系,去探索集邮回归文化、回归审美、回归通信的旨趣;可以去关注集邮企业和集邮市场,感悟“入世”对集邮的全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收集与集邮有关的各种文字资料。如报刊、书籍、论文等,被称为“文献集邮”好还是“集邮文献”好,集邮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使用上有时也相互替代。“文献集邮”(或者“集邮文献”)源于集邮,是从集邮活动派生出来的。现代邮政诞生于国外, 集邮活动也是由国外兴起的,因此伴随着集邮活动而产生的“文献集邮”(或“集邮文献”)也带有舶来品的味道。我们从国际邮展的评审规则对“文献类”展品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外来词的特点。实  相似文献   

16.
印有邮资图的邮简,集邮资凭证、信笺和信封于一体,寄信人用起来方便,也减轻邮件重量。节省纸张消耗。邮政部门不发行邮资邮简,实在非常愚蠢,集邮者也少了一项集藏的品种。 新加坡是个岛国,除本埠及寄马来西亚邮件外,大量信函都是航空邮件。新加坡邮政部门越来越重视航空邮资邮简(以下简称邮简)的发行,90年代以来每年都发行3—5种。  相似文献   

17.
多数外国邮政集邮服务寄递新邮宣传资料和预订单采用“邮政公事”,而南非邮政集邮服务采用的是专用邮资信封。除了寄STAMPS杂志使用的始终如一的单调的白色塑料  相似文献   

18.
在邮票收集过程中,极限集邮是最美和最刺激的 方式。它是11个正式集邮类别之一。随着极限集邮的 飞速发展,极限集邮者对极限明信片的要求也越来越 高。一些邮政部门制作的极限明信片(指集邮总公司、地 方集邮公司出售的官片)因其商业味浓,发行量大,集藏 容易,很难满足极限集邮者的要求。如今,越来越多的 极限集邮者热衷于亲自动手制作极限明信片,创造原 地极限明信片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附加费票”是所有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比较有吸引力,或者说较有集邮价值(重要性)的邮品,因为邮政当局已承认它是一种“邮资凭证”,利用相关的附加费票的邮品作为素材,选定一个题目,就完全可以编组出一部符合竞赛性邮展规则要求的“传统类集邮展品”。  相似文献   

20.
由我国著名邮学家吴凤岗主编,北京市集邮协会编的《实用集邮辞典》第134页上有“邮资图”条目,内容如下: “印在邮制信封、明信片和邮简上的邮资图案称邮资图,按我国邮电部规定:此种邮资图只能作为该图的信封、明信片、邮简纳付邮资的凭证,剪下后另贴在其它邮件上无效。”在第135页上有“邮政明信片”条目,内容为: “即有邮政部门发行的明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