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少社会问题在媒体的推动作用下迅速演化为媒体事件。在媒体事件中,主流媒体不应"失语",而应通过及时报道、议程设置、培育"意见领袖"来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弘扬社会公平正义的主流价值文化,提升主流媒体在媒体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2.
灾难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因其实属意外发生,具有突发性、冲突性和震撼性,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灾难报道要坚持报道的主体是人,要注重报道的人本意识和新闻报道的多角度;对灾难事件播报的媒体要在灾难报道中扮演着多种角色等,媒体要注重如何提高灾难事件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进入快速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造成了利益格局调整,不同利益群体形成不同的利益诉求、价值观念并由此发生冲突和对立。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由于所拥有的资源不均等,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机遇上处于相对剥夺状态,是社会转型中的利益受损者。维权、对社会不公的表达、泄愤情绪的展露等直接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和谐与稳定产生深刻的影响,需要社会各方面科学积极的应对。  相似文献   

4.
媒体泛娱乐化时代,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现象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疾苦,对个体缺乏基本的尊重,新闻报道细节处理缺少人文关怀。究其原因,主要是媒体人文精神的缺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当前新闻防控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完善等。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现象层出不穷,给社会及媒体自身带来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关于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的报道为源文本,将《中国日报》、新华网英文版、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同主题报道作为对照文本,深入剖析中西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在所指一致时能指符号所表现出的偏离与重合。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其新闻报道行为具有译者属性,记者与译者身份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会出现"译写融合";西方媒体对十九大的报道在新闻标题与导语、对等方式与呈现策略等方面出现了能指的偏离。为了弥合中国事件在国际表达中的"空白",中方记者作为译者在书写本国事件时应该加强文化互文意识,遵循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并合理采用文化杂糅的译写策略,促进中西话语的能指重合,实现中国声音的国际创意传播与话语对接。  相似文献   

6.
论群体性事件中的传媒竞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传媒近年来围绕群体性事件报道,呈现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党报(台)与市场化媒体、本地媒体与异地媒体复杂多样的竞争与合作的态势.在群体性事件的报道中,传媒的技术偏向特别是体制偏向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媒介间的竞合.群体性事件报道中不同媒体竞争合作过程的背后,实质上是不同媒介偏向的融合与平衔.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已经不太可能使媒体保持"集体沉默"或被某一家媒体有意识的叙述,媒介的竞合取消了单一媒介的话语霸权,满足了公众对群体性事件"整体"真实的诉求.群体性事件中的多元媒体呈现并不是简单的反映新闻事实,同时还积极地建构事实,利用特定视野下所形成的报道框架影响和左右着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方向.群体性事件对媒介具有依赖性,媒介合力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方向.如何保障不同媒体的媒介偏向朝着积极的方向自由的展现,为理性沟通的实现提供合理的媒体环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美联社"打砸抢烧"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笔者发现美联社在该事件报道中突出的是"软议程"。通过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揭示美联社对该事件的报道是在四组二元对立框架内展开的。本文根据麦克姆斯和戈莱姆关于"框架是议程设置的重要条件"的理论,论证在报道"3.14"事件中,美联社的二元对立结构的搭建是实现媒体议程成功转化成公共议程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涉官事件中网民"仇官"情绪态势和诱因,以辽宁兴城市城建局副局长和黑龙江同江市公安局副局长被杀这两个事件为个案,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跟贴中网民态度倾向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网民态度明显"一边倒",网民"仇官"情绪在两起事件均得到呈现,并且网民"仇官"情绪不因事件和载体变化而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媒体新闻报道角度、网站跟贴管控方式、网民从众心理及网民群体内部分化机制等都会加剧网民"仇官"情绪。  相似文献   

9.
群体心理是社会状态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重要媒介,分析群体性事件必须了解当前大众的社会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相对剥夺感日益强烈、公正受挫心理加剧、信任感缺失、焦虑感萌发、维权意识觉醒与崇尚武力维权方式的矛盾心理。在从众心理、群体认可心理、情绪传染心理以及法不责众,心理机制下,激发为群体性事件。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有助于寻求到有效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对"瓮安事件"深度报道话语分析发现:群体性事件深度报道的消息来源主要来自官方;媒体报道的主题拘束于官方话语框架,虽然部分媒体试图有所超越;媒体报道文本中隐含着较明显的官方意识形态;官方意识形态和专家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代替了民众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被城市化”群体对于城市生活存在普遍性融入障碍。城市生活成本高,就业压力大,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等是他们产生城市生活适应困难的主要原因。加快这个群体融入城市的途径主要通过制度化安排,消除城乡二元制结构带来的文化冲突,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保障其市民权益的真正落实,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完成从“被市民化”到“市民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弱势群体一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提升社会弱势群体的抗逆力,增强其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事关整个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传媒在社会弱势群体抗逆力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媒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应当从以往的“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切实发挥传媒在构建社会弱势群体抗逆力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闻策划"有悖于新闻的真实性,与新闻造假难有本质上的区别。"新闻报道策划"则是提升新闻传播力的有效手段,值得提倡。"媒体活动策划"更被称为"媒体再生的希望之星"。"公共活动策划"系指由国家、政府或大型公共组织发动的,引发公众广泛参与和媒体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无论是新闻报道策划、媒体活动策划还是公共活动策划,都必须遵循媒体的发展规律,做好"四个判断",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西方媒体歪曲报道西藏打砸烧抢事件切入,阐述西方媒体挑战我国国家主权的表现,进而分析西方媒体构成对我国主权挑战的原因,并从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传媒技术科研与开发,努力推进国家间文化交流,倡导建立国际新闻监管机制、建设更加民主、文明的中国五个方面阐述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在履行新闻报道职能的过程屡屡发生名誉侵权现象,如何避免名誉侵权成为当前新闻媒体最为头疼的事情。实践中新闻媒体应该注意新闻报道真实、舆论监督正当、当事人同意、消息来源权威、善意批评和公正评论、配合特定机关履行职务等问题,切实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报道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每年都直线上涨,而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大众传媒应该关注这一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为他们发声和维护利益。通过分析《楚天都市报》2012年对自闭症群体的新闻报道,来分析大众传媒对于自闭症群体的报道特征,探讨大众传媒在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媒体在报道自闭症群体时,应注意丰富报道形式,深化报道内容,注重报道的科学性、严谨性,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关起诉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或其他公民和法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了解和熟悉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对于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增强法律意识、避免新闻官司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生活热点纷呈,社会新闻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作为新闻传媒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要真正做出受众欢迎,并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要求的社会新闻,就必须把握其本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报道社会新闻的“度”上把好关,达到宏扬社会主旋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对新闻媒介功能认识的不确定,根植于新闻传播普适性价值观的缺位。新闻传播的精神资源不能局限于某些个人、利益集团,而应该是全民性的、全社会性的。民族精神是新闻传播具有普适性的精神资源。把民族精神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精神资源,有利于对新闻媒介功能的全面认识。民族精神从人群、地理、历史等方面都具有广泛性,为新闻传播功能全方位的认识和实现,开拓了视野和道路。民族精神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精神支柱,保证新闻媒介功能实现。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除了物质层面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弘扬和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既是我们的目的,也是对待西方文化霸权的重要工具,更是新闻媒体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新闻在一些人头脑中固有的定式是:凶杀、色情和负面的东西。其实不然,社会新闻不但有正面报道,而且是党报新闻源和一座“富矿”。它不是晚报、都市报的“专利”,同样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党报社会新闻的百花园里也能绽放出艳丽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