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挑战自考     
要参加自考其实是一时的冲动。当年老姐在读大学的时候也参加过自考,但是因为一些原因她没能坚持下去,她向我抱怨当初的艰辛时,我总是不屑一顾。说实在的,我当时心里还有那么一点点鄙视她的味道。不就一个自考吗,看几本书去考试就行了,这么简单的事儿。上了大学,为了证明我是要比老姐强的,我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自考,学的还是经济学。  相似文献   

2.
1997年的夏天,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接到辽宁省林业学校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激动不已。这对于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大山里的孩子来说是件多不容易的事儿啊!在学校就读的第二年夏天,我参加了自学考试,从此与她结下了难舍难分的情缘。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参加自考前的那一刻,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深深地知道这条道路艰难曲折,一定会充满荆棘、坎坷。[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河北自学考试》2006,(3):36-36
成人高考的文凭是各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发的,你考上了哪个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毕业时就会盖有哪个大学的章;自考的文凭上盖有两个章。一个是主考院校的章.另一个是当地自考委的章。比如在河北省参加自考,如果你学的是自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管你在哪个学校学习。毕业后毕业证上会盖河北师范大学(主考院校)和河北省自考委的章.与你所就学的学校没有必然的联系;另外,自考与成考均有本科,达到条件者国家也可授予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4.
醉竹 《神州学人》2004,(5):44-45
第一次见到菲丽亚.打死我也不会相信她居然有中国人的血统,几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在美国转了学.急于想搬到新学校的校内公寓。一天.我在学校的广告栏上看见一则招女室友的广告.对方的所住的公寓正好在校内。我一个电话打过去.不像是美国人的口音.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过双方还是约好了见面的地点。  相似文献   

5.
经常有同学问我,自考难不难,他能不能通过,我的回答永远是一句话:“这不好说。”,他们大多不明白其中的含义,我就会讲一个故事给他们,有一次阿凡提外出,碰到一个外乡人向他问路,问这里离县城有多远,他说大概5里路,外乡人又问,大概要走多久,他说我不知道,外乡人有点气恼,就说你知道有多远,怎么会不知道要走多久,阿凡提无奈的笑笑,那个人就走了,过了一会儿,阿凡提又追上来对他说,估计你用不了两个小时就能到了,那个人很奇怪问他刚才为什么不回答,阿凡提说,我不看你走路的速度,怎么知道你多久能走完哪?其实,自考也适用这个道理,自考能否通过,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考本身,而取决于你个人的情况,但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在能否通过自考问题上能总结出的共同点,我看无外乎三怕三不怕。  相似文献   

6.
三年前,我只知道拼命地涂写文章。 自考,离我很切近却又很遥远。在一位热心的文友劝慰下,我报考了中文本科,可一个回合下来,我终于因为没有认真去自学、看书、做笔记而告之败北。逐暗地里发誓,不再参加劳神费力的自考了。 从那一天起,自考开始离我遥远起来。 但是,我还在断断续续地涂写文章。 妻子却不声不响地参加起自学考试来。教了一辈子书的老爸为她订阅了《河北自学考试》、《中文自修》等好几本自考方面的杂志,妻也常常在我接到退稿的时候,不看脸色地缠我说起许多关于自考的得失感受。每次总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沉醉。我不乏烦燥的心不由一动,妻是中师毕业的,在师范时堪称才女,一支笔写出的小文格外的清纯美丽。现在她  相似文献   

7.
感谢自考     
感谢自考,是它给了我新的希望。在我生命的航线上,自考为我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初中毕业的我年少气盛,因为害怕高中学习压力大而选择了中专。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才知道现在中专文凭简直如同一张废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让我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所幸的是在学校读中专时我就报了自学考试中的律师专业,这才给了我一个弥补缺憾和完善自我的机会。感谢自考,是它让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大多数参加自学考试的人都说自考太难了,以致有很多人考过几次试后就放弃了。可是,我认为越是能够经受住挫折和困难,就越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每…  相似文献   

8.
书缘     
与她结缘是在一个雅致的书店柜台上只剩下一本我们共同需要的自考书,两只大小不同的手不约而同地伸出时,我们不禁双目凝视,觉得真是机缘巧合。问询店主,书已仅此一套。我只有让与她了,其实本是小事一桩。然而她却连声道谢,于是便闲聊起来,知道她与我的籍贯不过相距数十里罢了。真是天下虽大,天下固小。我的心中不禁荡起了美好的情愫。  相似文献   

9.
脑筋急转弯     
脑筋急转弯1.生米不小心煮成熟饭时该怎么办?2.有一个字从小到大都念错,那是什么字?3.小惠很怕打针,但今天医生给他打针时,她觉得屁股不疼了,为什么?4.一对健康的夫妇,为什么生出只有一只右眼的婴儿?5.什么天不知道地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6.有一种...  相似文献   

10.
经常听人说,自考是寂寞之旅.得耐住性子。闭门谢客。甚至不参加任何活动,否则会事倍功半。听起来就让人望而却步。亲身经历以后,才知道自考不仅是寂寞之旅.也是美丽之旅。堪称“寂寞中的美丽”。  相似文献   

11.
关于自考     
关于自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结。屈指算来,那要从五年前说起……第一次报考自学考试,她是神秘的,我是懵懂的。我犹豫地挤在报考的人群中却不时地感到一种无形地吸引———来自自考。她站在峰的顶巅,我只是一个决定跋涉的尝试者,那一刻,注定我将上下求索于漫漫自考路。第一次走进自学考试的考场,她是严肃的,我是胆怯的。我忐忑地坐在规范的考场上仍忍不住质问自己:复习得怎么样了?看透了吗?理解多少?题会出偏吗?能考过吗?这一切———也来自自考。她立于路的前端,我却将如此切近地接触她,通过填空、选择、解词、简答、论述…  相似文献   

12.
宋明祥 《现代教育》2005,(5):100-100
记得1987年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时.我的心中就有一个梦想.希望以后能当一名能言善辩、刚正不阿的大律师。但现实却让我失望,因为在当时,考律师必须要达到法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而我却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当律师的梦想也就从此搁浅。时间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转眼已到了1998年.当律师的梦想又重新在我心中燃起.听说可以通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法律大专文凭.于是我便义无返顾地加入了自考行列.成为自考大军中的一名正式成员。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必读》2009,(3):11-11
最好的朋友与我渐渐疏远了.我问她原因.她说不知道,她究竟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作不知道?我真的不想失去一个要好的朋友。  相似文献   

14.
疯子     
姥姥家的楼下住着一个精神不健康的人,大家都叫她疯子。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疯的,也不知道她为什么疯。  相似文献   

15.
刘思明 《广东教育》2009,(12):20-20
我曾在一所私立学校教过一个叫林芳的“野蛮女生”。她是高三文科班的“大姐大”.也是整个学校的“大姐大”。她平时无心读书,专爱与一些行为不端的男生女生拉帮结派,招惹是非。学校的打架斗殴、财物失窃事件一大半与她有关。她还几次招引社会不良青年来学校滋事.领导和保安都奈她不何。她高一时的班主任被她气哭了而转教别班,她高二时的班主任被她叫人打了也不敢教了.而我就是她的高三班主任。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电话咨询中,有一个女孩的妈妈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我的女儿12岁了。前几天她和同学约好了一起出去买文具,但由于老师临时找她有点事,她就没有去成,她的同学于是自己去了。后来同学知道是老师找我的女儿后,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的表示。但我的女儿却不停地责怪自己,说:我怎么是这样一个说话不算话的人。她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好的人。我开导她也不管用。她在学校是大队干部,学习成绩也特别好,别人都羡慕我有这样一个好孩子。但她的问题我最清楚,她如果有哪一次考试出点错,不等别人说,她自己就会指责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过于…  相似文献   

17.
徐工 《现代教育》2006,(2):48-49
看了《现代教育》“自学笔记”中一位位朋友的自考故事,我的思绪也不觉飘回了自己的自考岁月。我在想,自考给了我什么呢?一纸毕业证书?一次上学的机会?一条圆梦的路?或者,自考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过程?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有任自己的思绪在那逝去的时光中徜徉……  相似文献   

18.
雨是我自考时认识的女孩,因为都是孤独的求索者,又因为所报专业相同,几次考试相遇之后,竟成了不可离弃的朋友。每次考试,我们一起相约报名、买书、学习。转眼又到了报名的日子,自然忘不了约上这位考友。电话接通后,足让我等了约5分钟之久,话筒那端才传来雨懒懒的声音,刚睡醒似的。“谁呀?……是你。……自考报名?我忘了告诉你,我以后不自考了。”不考?难道只剩下3门课程的她发烧了吗?“你知道我英语底子不好,一个英语(二)都考三次了,上次在九中想侥幸看几个单词,却被一个可恶的监考记了作弊,原以为他只是唬唬,谁知动了真格,我的另两门也全部…  相似文献   

19.
三代同堂 我不知道自己的路还有多长,也不知道未来将要带我奔向何方。我想起了已经过世的母亲,想起的却是她年轻时的模样。她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20岁就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婚后又失去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女儿;35岁时离婚;45岁时身患癌症;57岁患脑血栓,从此长达16年瘫痪在床。  相似文献   

20.
一个机会     
在寄宿园带班的我,带过一个叫霏霏的小女孩,特别漂亮、文静,不爱说话。刚带她时,我发现她的十个手指都被啃得脱了皮,一层一层的,有的地方还露出了鲜红的肉,让人看了十分心疼。我立刻与她的父母取得联系,详细了解情况。原来。她非常胆小。特别容易紧张,一紧张就啃手,学习时啃,睡觉时啃,游戏时啃.见到客人她也啃。爸爸、妈妈急得不得了,可越说她,她就啃得越厉害。她自己也知道不好,不让谁碰她的手。最后,她妈妈拉着我的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