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语文教师应具备四个特点,即"诗"情"话"意"。"诗"是指语文教师与诗歌的不解之缘,"情"是指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里的充沛感情,"话"是指语文教师独特而优美的话语追求,"意"是指语文教师个性化的语文思想。一、不学诗,无以言:语文教师与诗歌  相似文献   

2.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景洪春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应该具有诗意和美感,具有滋养人性的功能。"是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怎能不以诗意和美感来滋养祖国的幼苗呢?尤其是语文教育,更是应该闪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散发着诗的激情,语文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语文本应是一首动人的诗!王玉强老师提倡"深度教学",我认为他绝不是提倡语文老师只要给每种类型的练习题找出规律性,语文教学就结束了。语文除了工具属性、基础学科之外,还有她自身独特的魅力。王老师写过课本诗,也提倡学生写诗解读课文,用诗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学习的能力,促使一个人品格和底蕴的形成,培育诗化了的心境,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韵致。袁卫星老师说,对语文教学的最高评价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相似文献   

4.
传统语文教学以"诵读"为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强调通过"读"来体会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通过"背"来积累语言材料.然而,古代诗歌教学只重"读"、"背"是远远不够的.诗歌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诗歌教学更需要通过体味、理解、评析,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田,品读诗外之"诗",让学生形成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体式是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基点。诗歌与散文(广义)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最重要的两种文体,"诗"与"文"体现着从"走路"到"舞蹈"的文学意味,"诗文互转"蕴含着从"变化"到"理解"的教学意义。进行"诗文互转"是文体图式教学的一种范式,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诗转文""文转诗""诗转诗"的教学策略,实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校"生命化语文"研究团队进行了具体的课程实践。下面以环境语文课程中的一节"樱花诗吟诵及写作指导"课为例,谈谈"生命化语文"是如何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语文教学环境,让环境为教学服务,利用特色环境立德树人,提升师生生命境界的。一、教学目标利用学校的文轩亭作为生命化语文环境课程的场所,在这里师生共同吟诵有关樱花的诗  相似文献   

7.
诗意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贯彻与执行,有效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缺陷和不足,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诗教"与学校德育融为一体,让中职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文章结合中职语文的教学实际,就"诗意语文"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软化"策略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9.
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一书中提到诗的感发作用,诗不是教训人,而是在感动人,是"推"、是"化"——道理、意思不足以征服人.语文教学,应当把诗的美妙和道德内涵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本文以《关雎》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带领学生体会《诗经》中的传统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0.
朱新莉 《考试周刊》2013,(56):53-54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艺术展现。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总觉得作文教学无处着手、无话可讲、无法可想,学生写来思维混乱、索然无味、语句艰涩。有人认为当今的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患有"少、慢、费、差"综合征,不能否认这确实是语文教育的现状。那么语文教师究竟该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写作中张扬个性呢?一、科学引领,艺术熏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学生对新事物、新观念特别敏感,接受快。这要求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文学作品是作者"血"和"感情"的"燃烧",犹如一股富诗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到这么一首小诗:"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这是1977年叶圣陶先生应《人民教育》编辑部之邀提笔撰写的一首诗,诗中以"引儿学步"喻语文教育,形象而贴切,通俗而深刻。"引儿学步"生动地体现了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反复体味"引儿学步"的深刻内涵,我们会从中获得很多启示。一、让儿"独行",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文体,一般是由编者根据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而成的一个小故事。这类课文"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融"文"和"诗"的语言文字之美于一体,可谓"文诗兼美"。所以,"文包诗"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在教学"文包诗"这种类型的文体时,教师通常会面临着两难抉择:"诗"与"文"孰轻孰重?语文教学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3.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适应其要求而发展。语文教改的方向朝人文精神,人性化方向发展。而诗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数以万计的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髓。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现代叶嘉莹先生说:"诗是兴发感动的生命。"兴发感动的生命,就会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唐诗确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可见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过:古诗文教学既要重视诗词人文内涵的挖掘,又要注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可见古诗词教学最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的就是语言文字。有这样一批名师,他们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语言文字训练令我们耳目一新。笔者通过多次观摩及多年的教学思考悟出:在古诗教学中设计"品诗中词、述诗中画、塑诗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语文教育素有重视诗教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既教"读诗",又教"写诗"。但是,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课堂却早已见不到完整意义上"既教读又教写"的诗教的影子,而是"只教读不教写"的"半拉子工程"的诗教。这既不利于诗教质量的提高,又阻碍了诗学人才幼苗的培养,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诗教传统的继承和弘扬。那么,在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有没有既可"教读"又可"教写"的诗教新途径可以探寻和开辟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  相似文献   

16.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作诗功夫,陆游"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的也是作诗的功夫。以此推论,许多老师认同语文教学的功夫也在课堂之外。这话对,但不全对。笔者个人认为,脚踏实地的立足课堂,立足课本,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一只脚要踩实在书本课文上(一)朗读是基础读,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培养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朗读,是读的典型形态,又是语文教学的基  相似文献   

17.
李明明 《教师》2010,(23):78-78
语文是情感的寄托,是美妙的音乐,是韵味无穷的诗,是可以诉自己心中意、言自己心中情的优美的诗。让语文课文成为一首朦胧的诗、让课文的意境自然成诗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艺术追求,本文尝试从此方向来解读小学语文教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情感的寄托,是美妙的音乐,是韵味无穷的诗,是可以诉自己心中意、言自己心中情的优美的诗.让语文课文成为一首朦胧的诗、让课文的意境自然成诗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艺术追求,本文尝试从此方向来解读小学语文教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吴燕红 《教师》2021,(8):11-12
古诗词积累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而拓展是积累的常用方法。有效的拓展既能充实古诗词教学,又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如果教师能在古诗词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地引用一些相关古诗词中的名句,抓住诗眼,领悟写法,品味诗情,使拓展与文本"相融无痕",那么定能达到"以诗学诗,以诗悟诗"的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学起古诗来,就会事半功倍,语文核心素养也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先生说过:"学道学诗,非悟不进。"可见,读书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传统经验。感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