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衣善新钓友的《也谈台漂灵敏与迟钝》(见《中国钓鱼》1996年第一期)一文,对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中的论点提出质疑,细读过后不能苟同。 一、调钓几目,调钓灵或钝只能由钓者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可墨守陈规,照搬硬套。  相似文献   

2.
认真、反复地读了《中国钓鱼》1996年第二期《走出台钓理论分析的误区》(以下简称“误区”)一文后,觉得作者的观点值得商榷。 一、台钓的基本钓法究竟是几饵落底?从《中国钓鱼》众多介绍台钓的文章中看到的都是一饵落底,一饵悬浮。况且,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是“以调四目钓二目,一饵落底、一饵悬浮,浮漂变化相同目数为标准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没有排除两饵落底也属于台钓范畴。跟“误区”作者的看法相反,笔者全面  相似文献   

3.
与钓友交谈,不少人都说:台钓好是好,就是调漂难。《中国钓鱼》陆续介绍了多种台钓调漂做法,有的比较复杂,有的不太准确,钓友们应用起来难以得心应手,直接影响着台漂的灵敏度。如果明白了台钓调漂的力学原理,正确理解了台钓调漂平衡公式P=G Z S 1/2f,台钓调漂并非难事。 《中国钓鱼》1995年第四期中,屈济道钓友曾在《台漂的“数学问题”》一文里对台钓漂尖做过精密计算:“……该组合已类似精密的测量仪器微量天平了,具有千分之一克的感量水平……每目浮力在3.9毫克左右……”屈钓友的计算是正确的。其实,台漂  相似文献   

4.
我在《台钓在自然水域里的运用》(《中国钓鱼》1995年第5期)一文中,曾提到过台钓调漂平衡公式。为得到广大钓友的指正,,本文再抛引玉之砖,简要分析漂体在水中的几种受力模式。 公式 漂体浮力=坠重 钩重 水线重 1/2人水风线重 简写成: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探讨台钓的文章中,常有调灵调钝、钓灵钓钝的提法,李维明钓友的《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下简称《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十一期)一文,进一步对这种提法给予了细密的考证。细读这些文章,联系自己的垂钓实践,总觉有关灵钝的提法似嫌牵强,不愿苟同,贸然陈疑,望诸钓友指正。 一、钓几目由谁定? 不少人认为调几目钓几目是由钓者自己的意愿决定的,钓者可以根据天气、水情等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6.
随着竞技钓的迅速推广和普及,调漂已成为广大钓鱼爱好者探讨、研究、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实际垂钓中的调漂,显得尤为突出。 “垂直归零”的调漂方法是:双钩半水挂饵,根据所钓鱼种不同,确定鱼饵大小和浮漂的号数,用加减铅皮的办法使浮漂下沉与水平齐,使钓组的重力与浮漂的浮力相等,然后即开始垂钓。一般采用钓两饵的方法。称这种方法为“垂直归零”  相似文献   

7.
苏群 《中国钓鱼》2006,(3):18-19
近几年来,牡丹江地区的传统钓手在钓跑漂的基础上演变出一种传统与台钓相结合的全新钓法(见《中国钓龟》2004年第十一期《张师傅的江钓高招》一文,作者牡丹江那铁华)。新的跑漂垂钓方法突破了旧的钓法中的随意性,它是以蝇蛆为诱、钓饵,在小溪或江河中走钓的钓鱼方法。这里,向大家介绍溪河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这一命题作为台钓的调漂原理已被广大钓友接受,很少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以此原理为前提推出的“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四种组合方式(简称四组合)被一些人抬到“只有台钓高手才能掌握”的高度,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 《中国钓鱼》总第105期发表了王佩珩先生的《台钓调漂新说》,揭开了人们重新审视这一原理的序幕。《新说》直言不讳地指  相似文献   

9.
季宇钓友发表在《中国钓鱼》1995年12期上题名《反“台钓”刍议》(以下简称《反》文)的文章,文中肯定了“台钓”灵敏度、诱鱼快、上鱼多的优点,并特别强调著文的目的是反对盲目地、全面地、不适时宜地提倡和推广“台钓”。我觉得这一基本精神是正确的,但是,支撑“反‘台钓’”这个观点的三个论  相似文献   

10.
0《中国钓鱼》总104期发表了潘龙先生《台钓"盲区"很大,不可盲目"拿来"》一文,读后颇感费解。从标题看,该文论述的要点是台钓中有"盲区",而且"盲区"很大,其结论是:告诫钓友,不可盲目照抄照搬。应当说,仅看标题,并无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而且事实上,确实有众多约友,对台约法颇有异议,或者说持相反态度;也有众多钓友,从台钓中吸取有益成分,对传统钓法加以改进,取得了明显钓绩。但是,"台钓"作为相对于"传统钓法"的一种新钓法,从钓具组合、操竿动作到调漂、看漂,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台钓的科学性、灵敏度和高效率,…  相似文献   

11.
读了《钓目多于调目并非笑话》(见《钓鱼》半月刊第10期,以下简称《钓》文)一文,有几点不同看法想商榷一下。关于调目的定义《钓》文对调目这样定义:“什么是调目?调目是指钓系在半水平衡时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数”,我认为这样定义调目不正确。钓系在半水中的平衡是暂时的,只要水线的长度不确定,钓系在“半水中的平衡”就会因钓线长度的改变而被打破。就是说,在同样条件下,只要钓系在“半水”中的位置不同,标尖显示的目数就不同。这样的“调目”有什么用?在自然水域里垂钓时,钓友们用的主线常常较粗,只要漂尖稍细,水线长度对钓系平衡的影响是明…  相似文献   

12.
《中国钓鱼》2001年第四期刊载了程宁先生的《试论竞技钓鲫法》一文(以下简称《试论》),专题讨论了浮漂的“调灵与调钝”。作者通过分析试验否定了《台钓揭秘》一书的观点,并且得出了与其相反的结论,本人拜读之后认为程先生的观点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不论传统钓法与台湾钓法,都需要调漂,除临池调整外,在家预调也十分重要。所以,垂钓爱好者都希望拥有一个好用的调漂筒。 《中国钓鱼》杂志曾介绍过几种自制简易调漂筒的方法:如用废灯管、鱼竿套、饮料瓶、小白龙等制作的调漂筒。这些方法我都试过,虽  相似文献   

14.
马建华 《钓鱼》2005,(19):33-34
《钓鱼》杂志2005年第10期发表了四川柳树仁先生的一篇《调灵敏和钓灵敏是两码事》的文章,其本意是就《钓鱼》2005年第2期《调灵调钝是基础》一文.同河北建国先生共同探讨调灵调钝和钓灵钓钝的有关认识。本人拜读了上述两篇文章.为了全面的把握两人争论的焦点.又进一步拜读了柳先生在《钓鱼》2004午17期上发表的《推倒灵与钝的围城》一文.进而也有了一些认识,很多看法同柳先生的见解不同.斗胆说出来请柳先生斧正。  相似文献   

15.
张铨 《钓鱼》2003,(22)
《钓鱼》15期上的文章《浅谈调漂与找底》谈到唐先生调漂与找底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茫然无措,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我从另一角度谈点看法,期望对唐先生和其他对调漂与找底同样茫然的钓友有所裨益。从唐先生调漂与找底的过程可以看出:①采用的是调4钓2的方法;②采用了上钩挂橡皮块找底的方法;③挂饵后钓目不能实现预定的2目,因而感到茫然。我觉得,唐先生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思路和操作方法,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思路的改变——不要固守钓2目调4钓2对初学悬坠钓的人确实有很大帮助。因为这种方法很简单,依法炮制,基本上可钓鱼。但是,随…  相似文献   

16.
程宁 《中国钓鱼》2001,(2):25-27
1997年我在《试论竞技钓鲫法——漂的标点与漂的语言》一文中介绍过浮漂的“上调法”(见《中国钓鱼》1997年4~6期)。  相似文献   

17.
我看了《中国钓鱼》1997年第二期上题为《珍珠钩拖钓翘嘴鲌》一文后,感到相见恨晚,找到了知音。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对此文所述钓鱼效果我确信无疑,因为我的钓法与作者有  相似文献   

18.
广东中山钟有祥先生曾在《中国钓鱼》杂志上发表过《如何找浮漂的感觉》一文。文中说:渔线本身具有吸水性。一般1米长的3号线在水中浸泡1小时吸足水就大概能拉下浮漂1目的浮力,其吸水性不能忽视…本人提倡的垂钓方案是下竿时先将钓组与浮漂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调漂。我不知道这一说法是钟先生信笔写来还是经过实验而得出的结论。文中虽然用大概一词对这一说法表示不确定性,但在下文用不能忽视表示肯定。这就足以使广大读者对这一观点深信不疑。我顺便又翻阅了几期《中国钓鱼》,发现持相同观点的人还真的不在少数。湖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钓鱼》2004,(24)
讲钓风讲钓德文明钓鱼钓友互动我的《闭着眼睛钓白鲢》一文(见本刊2004年第15期)刊登后,关新铭钓友给予了严肃的批评指正(见本刊2004年第20期),对此我非常欣赏。在以后的钓鱼活动中,我一定和钓友们一道,把钓风钓德放在首位,大力提倡文明钓鱼,让我们的钓鱼活动有利于个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自然环境。对于我该文中介绍的钓鱼方法,钓友们在借鉴时要谨慎,正常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文明钓鱼是个大题目,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钓白鲢而言,至少应包括不钓、少钓、钓大放小等几个方面。一、不钓。鲢鳙属主要养殖鱼类,塘主头一年就放进寸把长…  相似文献   

20.
李维明钓友在《台钓钓组灵敏与迟钝的动态分析》一文中(见《中国钓鱼》1998年第五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对台漂有力一顿的漂相成因及钓组的动态灵敏度进行了很好的分析,开创了钓组灵敏度动态分析的先河,给人以启迪。深受教益之余,又感其分析的深度欠缺,致使其结论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