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九册16课《热传导》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该实验是利用凡士林将火柴棍依次粘在金属棒上,酒精灯给金属棒加热。学生见粘在金属棒上的火柴棍依次掉下的现象,知道了什么是热传导。我在组织学生做以上实验时遇到一些困难:一是学生对凡士林很少接触,尤其是农村的学生更为陌生,在生活中很难寻觅。二是如果改用蜡做实验,效果则不佳。因为蜡是固态,要先加热变成液态,将蜡滴在金属棒上,再往上粘火柴棍。我们在实验中发现蜡的凝固时间较快,火柴棍难以粘上,反而造成整个教室硝烟弥漫,影响了学生健康。图1为此我们利…  相似文献   

2.
小学《科学》"热传导"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为了让学生感受热传导现象,该实验装置是用凡士林或蜡将火柴梗粘在金属条  相似文献   

3.
本演示器适用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物体热传导现象”的认识及“物体的导热性比较”。既可以做教师演示教具(可在拉环上卡上用吹塑纸剪成的火柴梗,以增加可见度),也可以作学生分组实验教具;而且用蜡环代替传统的凡士林粘火柴梗,防止了自动掉下的现象,使实验结果百分之百成功,实验时间大大节约。本演示器操作简便,取材容易,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容易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4.
本演示器适用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物体热传导现象”的认识及“物体的导热性比较”。既可以做教师演示教具(可在拉环上卡上用吹塑纸剪成的火柴梗,以增加可见度),也可以作学生分组实验教具;而且用蜡环代替传统的凡士林粘火柴梗,防止了自动掉下的现象,使实验结果百分之百成功,实验时间大大节约。本演示器操作简便,取材容易,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容易普遍推广。1实验装置(如图1)图12制作方法取直径约2mm,长度约40cm的铜、铝、铁导线三根导线之间的间隔要均匀。在距离A点15cm处的B点将三根导线呈30度角分开延伸;每根导线从B点起,每隔3cm用锉刀…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 ,第 16课《热传导》实验 2 - 2 ,采用三根铁丝 ,其中一根铁丝是整根的 ,其余两根铁丝是断开的 ,断开的铁丝分别用装有水和空气的玻璃管连接起来。用酒精灯加热三根铁丝的左端 ,让学生观察三根铁丝右端用凡士林粘着的三根火柴棒 ,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个实验装置其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水、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铁丝是热的良导体。但是若按该实验插图的方法进行实验 ,结果成功率低 ,所需时间长。这是因为加热位置距离右端的火柴棒太远 ,只凭酒精灯的火力要加热到铁丝右端发热 ,需要很长时间 ,…  相似文献   

6.
1制作背景在小学科学课四年级“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气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变化比较明显,学生也可以比较容易地观察到变化的现象,而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变化往往不明显,同时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老师们在做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时,一般采用两种实验方法。①“金属热胀球实验”,做这个实验要看到结果,约需一分钟的时间,同时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只是金属球加热以后不能通过金属圈,而金属球到底有没有变化,学生很难用眼睛观察到;②酒精槽加热金属棒的金属线胀演示实验,这个实验虽然学生可以看到金属棒的细小变化,但是实验需要十几分钟或更长的时…  相似文献   

7.
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自然》第九册第 1 6课中 ,证明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水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从已做的研究和实验看 ,教学效果总不能令人满意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 ,仅就这个实验谈一些感受和想法。1 注重实验材料的选用对于《热传导》中的这个实验装置 ,教科书中选用的是三根铁丝 ,我认为可以改进一下。我们知道 ,在铜、铁、铝这三种金属中 ,最易导热的是铝 ,其次是铜 ,最后是铁。而铝丝遇热易熔化 ,所以选用铜丝做这个实验为最好 ,铜丝的粗细长短也要适当。铜丝过细 ,接触面小 ,火柴棍不易粘上 ;铜丝过长 ,导热性能差 ,不易看到…  相似文献   

8.
一、简易金属线胀演示器 1.目的:教师在给学生演示固体的热胀冷缩时,在往都是用金属球做体胀演示,用金属棒做线胀演示,由于固体的热胀系数一般都很小,做一个实验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这对仅仅只有45分钟的课堂来说是比较可惜的。能不能改变实验方法,减少实验的时间,从而加大实验的密度呢?基于这种思想,我研制了“简易金属线胀演示器”,它结构简单,课堂上只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金属的热胀冷缩现象演示好几遍,而且可以和金属球体膨胀实验一起进行。在用酒精灯加热金属球的同时,就可以做金属线胀演示。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上或课余时间 ,如果你能表演一些趣味小实验或让学生做一些物理小游戏 ,则一定会为你的教学增光添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一些物理概念的理解极有好处。下面介绍几种用硬币做的有趣的小实验。1 取硬币实验在一个浅盘子里放上一枚硬币 ,再往盘子里倒半杯水 ,让你的学生从盘子里将硬币取出 ,条件是手不能沾上水。也许你的学生会想出各种将硬币从盘中取出的绝招 ,最后你可以表演一下你的功夫。将一块橡皮泥粘在盘底 ,再将一支生日蜡烛插在橡皮泥上并点燃 ,用一玻璃杯子扣住蜡烛 (见图 1)。蜡烛一会儿熄灭了 ,盘中的水便被吸入…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出版社合编的科学第四册《热是可以传递的》一课中“实验与观察”内容安排:准备长短、粗细相同的三根铜线、铝线、铁线及一根裹有塑料皮的铜芯粗导线,酒精灯、蜡烛、火柴等。把火柴用蜡液粘到这些金属线上,观察火柴掉下来的情况。使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热是沿着一定方向由高温向低温处传递的等方  相似文献   

11.
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修订本(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48页[实验2—7]金属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操作时是将盛有金属钠的燃烧匙加热待钠燃烧后,伸进集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本实验操作有时不易成功,也不能补救;实验中现象不够明显,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现象(加热点燃时,由于燃烧匙是铜做的,易产生Cu的焰色);实验过程中,未反应完的氯气易溢出,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2.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课本 (华东版 )第 56页第 4章汽化和液化一节中 ,要求学生按图 1所示的装置将盛有水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 ,用酒精灯加热 ,实验和观察水的沸腾。粗看起来本实验似乎无技术性问题 ,几乎无失败因素 ,而结果十有八九都是失败的 ,得不到应有的结论。其失败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实验消耗时间太长 ,致使课堂冷场和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是温度升不上 ,继续加热 ,温度却维持在95℃~ 97℃ ,烧杯中的水已明显减少 ,温度仍不上升 ,而且也不出现大量的由小变大的气泡上升到液面破裂。图 1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温度…  相似文献   

13.
巧用加热法     
加热法是常用的实验方法,只要应用得法能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笔者仅从实验善前善后工作出发,结合自身经验总结了一些巧用方法以飨读者。(1)巧除烧杯底部石蜡做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时,石蜡在烛架上燃烧时,烛油时常会滴到烧杯底部,凝固后成块粘在底部很难洗去。这时可取一三角架、一石棉网、一酒精灯进行加热,将附有蜡烛的烧杯置于网上加热3~5s,待蜡烛与烧杯接触层熔化时(注意不要等到石蜡完全熔化),用玻璃棒轻而易举地就可将成块蜡烛剔去。倘若做学生实验,大批烧杯采用这种方法处理是非常巧妙之举。类似地若石蜡滴在玻璃板上亦可用同样的方法处…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出版社合编的科学第四册《热是可以传递的》一课中“实验与观察”内容安排 :准备长短、粗细相同的三根铜线、铝线、铁线及一根裹有塑料皮的铜芯粗导线 ,酒精灯、蜡烛、火柴等。把火柴用蜡液粘到这些金属线上 ,观察火柴掉下来的情况。使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热是沿着一定方向由高温向低温处传递的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课前实验 ,我发现蜡液粘火柴效果不好 ,而且费时费力。后来我从《教学仪器与实验》中看到陈锋老师的《三个“热学”实验的改进》中提出用猪油脂代替蜡液粘火柴。试后 ,虽然用猪油脂效果好 ,但不便携带 ,且…  相似文献   

15.
在理科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依靠实验仪器来完成。由于实验仪器大多是专用的,所以,各学校能开多少实验,基本上取决于仪器的数量。而实验成功与否取决于仪器的性能质量、实验的难度和实验的环境等。传统的实验方式从空间上来说,学生必须到实验室操作;从时间上来说,学生必须在实验时间才能做。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第二册实验九《DNA的粗提与鉴定》是高中生物中的重要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该实验所需器材多,材料需要量大,成本高。光是鸡血,全校需要一百多只鸡的血做实验(到市场杀鸡处去联系鸡血,经济实惠)。按教材进行实验操作,结果很不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实验时间过长,课堂时间不够用;②实验现象不明显。本人经过反复探索和同教研组教师一起实验,对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 (试用本 )现使用的新教材 ,有些实验在不改变实验目的的前提下 ,适当改进一下装置或材料 ,更便于实验教学 ,效果更佳。1 实验装置改进生物新教材第一册 (上 )第 8页观察鼠妇活动的实验 ,实验中探讨单一的影响鼠妇活动的因素是什么。按原装置图 (图 1a)进行实验 ,具体做法是 :把培养皿的周边和底面用黑纸遮盖 ,然后用硬纸板盖上一半再放入鼠妇。我按着书上的装置做 ,结果鼠妇一放进培养皿中就到处乱爬 ,搞的手忙脚乱。如设想让学生做该实验也会出现此种情况。所以 ,我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图 1b) ,把培养…  相似文献   

18.
利用白炽灯泡可做的几则实验李济绵(江西吉安县永阳中学343109)一、演示物体吸收辐射热与颜色有关将一15W白炽灯泡的外表面对称地涂上一层均匀的白漆与黑漆,再用六根火柴梗的一头粘上适量的凡士林,然后对称地粘在灯泡外壁上。如图1所示.待火柴梗稳定后,点...  相似文献   

19.
表面颜色深浅不同的物体对辐射热吸收本领强弱的比较,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传统的实验方法一种是通过对黑白玻璃瓶同时加热,观察在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时,与瓶相连的玻璃管中液珠移动的快慢;另一种是在黑白玻璃瓶的外壁用凡士林或者石蜡粘结火柴梗,通过观察火柴梗在瓶子受热时掉下的先后顺序来比较瓶子对辐射热的吸收本领。  相似文献   

20.
在做钠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许多学生在思考: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是与氧气反应,也能与二氧化碳、氮气反应。就金属活动性而言,钠比镁还,略强些,猜测加热时钠也能与二氧化碳、氮气反应。为验证学生们的猜想,我设计了下列两套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