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美岐  吴华杰  焦艳 《海外英语》2011,(11):224-225
瞿秋白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的"绝对的白话本位原则"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马丁.路德是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和翻译家。他的德语《圣经》被称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瞿秋白和路德处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但两人在翻译的目的,读者群,翻译的原则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尽管如此,两人在翻译方法上还是有所不同的。该文拟就把瞿秋白与路德翻译思想的异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翻译研究始终推崇钱钟书所说的"化境"观念,也就是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调整.而钱钟书在其所著《林纾的翻译》里面,也一再说明,从本质上说,翻译即是讹写,只不过分为好讹和错讹而已.我们现以钱著《林纾的翻译》为线索,试析基于化境的好讹做法,如文化调整、可译限度,还有翻译标准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3.
2014年8月2日,中国文学翻译家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一时间,媒体的目光聚焦到这位长年沉醉于中外文学世界里的翻译家。他笑着作答:"这是中国文化的胜利。"而他的心境依然波澜不惊,如同书桌上方那束温和的灯光。就在那束灯光下,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一本本翻译作品之中:《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  相似文献   

4.
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首要法则,即目的决定方法,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汉译本进行分析,发现译本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是"充分的"、"可理解的"和"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翻译家、哲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nie Berman)提出了"翻译伦理"的概念,并认为翻译的伦理就在于在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中"把‘他者’当作‘他者’来承认和接受"。"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翻译的高潮时期,西方文学作品充当了"他者"的地位,受到中国学者的青睐而大量介入,他们在承认和接受西方文学的同时填补了中国文学的空白,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本文旨在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五四"时期西学翻译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体裁、题材以及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肯定并巩固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英译中国古典名曲,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基于此,就《胡笳十八拍》一曲,从现代翻译标准和翻译理论出发,探究和比较现存译本,提出将《胡笳十八拍》译为"Eighteen Stanzas in Nomadic Reed Pipe",并附乐曲英文简介,以此将中国名曲《胡笳十八拍》以及"文姬归汉"的历史悲情故事介绍给西方读者,引起共鸣,推动世界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7.
我国翻译文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已有的翻译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包含在"翻译学"中的翻译文学研究,二是把"文学翻译"作为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的"文学翻译"研究,三是"翻译文学"的研究,即把"翻译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属于文学研究及文学文本研究,这类研究最为薄弱。要建立翻译文学的本体理论,就不能简单地将"翻译文学导论"置于一般的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的框架结构中。必须以中国翻译文学为感性材料,以中国传统翻译文学理论为基本资源,构筑翻译文学的独特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国翻译史,严复自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后,对我国翻译的发展影响颇深.本文从笔者对英国著名女作家A.S.拜厄特的文学评论集《论历史和故事》的部分章节翻译的译文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探讨"信达雅"翻译标准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陈嘏在《新青年》、《小说月报》、《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域外小说、戏剧的翻译以及译介论文,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翻译家。他具备真正的翻译意识,视界宽广,以其翻译实践配合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与思想启蒙运动,并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展开拓了视野。  相似文献   

10.
夏公,就是写《包身工》《上海屋檐下》的夏衍。在老一辈人中,大家出于对他的尊敬,往往称他"夏公"。夏衍作为革命家、作家,写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戏剧、电影、散文、杂文、随笔、评论、长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及翻译作品,共计达千万字以上。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为中国新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对微弱,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文学在翻译成别国语言的时候经常会经历"水土不服"的状况,外国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因为翻译和文化原因会对中国文学产生难以理解的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对中国文学进行翻译的时候,注重生态翻译学的重要性。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视角,通过阐述生态翻译学的含义和作用,并对葛浩文先生翻译的《丰乳肥臀》进行分析,考察翻译生态环境对于译者的选择和制约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文化、交际等多维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杨宪益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了。他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范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他还翻译了《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经典作品。他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中,无论是翻译实践活动还是译论研究都以原文为第一要义,强调原作者的绝对权威,从而忽视了译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对译者很少有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现以《高级汉英语篇翻译》中《浪漫》一文为例,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操作理据、思维特征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社会学和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观,以《红楼梦》《儒林外史》及其杨宪益夫妇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文学语境中称呼语"身份意识"在原著及其译本中的实现。研究发现,尽管译者一直在试图努力忠实原文,但在意义和口吻上都一定程度地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这导致称呼语所蕴含的"身份意识"在汉英语际转换过程中发生了信息过载、缺失和变异等。称呼语的翻译并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译者进行翻译时应在充分考虑读者认知语境的基础上,借助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众多学科知识,采取适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王佳 《考试周刊》2015,(21):31-32
翻译标准与方法是相互依存且多元变化发展的,哈汉翻译标准与方法也应动态化、多元化。作者在哈汉翻译实践中进行了总结归纳,认为"信为先,复原文"和"意通达,勿生歧"是译者应遵循的翻译标准;根据原文风格特点,认为使用"文言文"、"白话白"、"雅言雅"三种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作者将理论与翻译实例相结合,对提出的翻译标准与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阿皮亚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翻译作品《厚重翻译》中提出了"全面翻译"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翻译应与文化,语言学,文学及教育等其他领域相联系."全面翻译"这一理论给翻译界带来了一股新鲜气息.吸引了翻译界业内人士的目光.本文主要围绕阿皮亚的作品《厚重翻译》来阐述他的"全面翻译"理论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红玫 《现代语文》2015,(3):124-128
朱维之是当代文学翻译家,比较文学大师。基督教家庭背景和求学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翻译实践与学术研究,以及他对宗教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解。从文学角度出发,朱维之发现了《耶利米哀歌》与屈原《九歌》之间的"文学姻缘"。基于二者间的相似,并以前人"以诗译诗"的历史为鉴,朱维之运用翻译再创造策略,用九歌体翻译哀歌,成功再现了哀歌的风格、内容及其中所含诗歌意象,很好地传达了哀歌的文学价值。基于此,朱维之的译本相对《圣经》中文和合本及李荣芳的骚体哀歌都有着优越之处。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揭示了朱维之的翻译思想和审美翻译观。  相似文献   

18.
基于英汉两种语言衔接方式的差异,英汉文学翻译过程中要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使汉语译文达到连贯的目的。本文以译言网古登堡计划中的翻译项目之一《遗忘的星球》的英文文本和其汉语译文为例,分析了该小说在汉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指出可以利用减译法、衔接方式对等翻译法、衔接方式转换翻译法、增译法等翻译策略来增加英汉文学翻译作品的语篇连贯性。  相似文献   

19.
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从翻译和化交流与化发展关系角度,阐述了佛经翻译对汉语言、汉学和中国哲学等各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33):92-93
徐光启是我国早期杰出的科技翻译家。作为科技翻译的先驱,他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书,引进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促进了我国数学、测量、水利、天文历法的发展。时至今日他的翻译思想对我国科技英语翻译仍然有着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徐光启的翻译著述、翻译思想的梳理,并结合其翻译思想,对当下科技翻译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一带一路"视域下科技翻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