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古代官私藏书 ,经过了好几次兵乱焚弃 ,毁损很多。但唐、宋王朝 ,又以官家财力收购储藏。到宋徽宗时 ,又收存到七万三千余卷。南宋偏安 ,宁宗时仍存在五万八千余卷。收藏的都是什么书呢 ?元代书已不存 ,幸而宋朝留下官私四家图书目录———《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 ,记录了这些宏富名贵的藏书 ,使我们对中古时期的古籍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葛咏裳官至兵部员外郎,藏书多购于北京,义和团兴起时携书返里。在临海建藏书楼"忆绿阴室",又叫"葛居俟堂",藏书万余卷,多有善本、珍本。葛咏裳精研文史,有《葛叔霓校〈抱朴子内外篇〉》70卷、《史记批注》、《汉书批注》、《三国志批注》。还著有《辄囊琐记》30册、《史蠡》3卷(家藏抄本),《辄囊丛稿》24卷12册稿本。民国七年,葛的继室屈云珊向临海县立图书馆捐出旧藏千余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忆绿阴室"遭日机炸毁,藏书止剩一千余卷。后来屈云珊将劫后藏书馈送屈映光"精一堂"。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三种提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乾隆年间撰修《四库全书》时,形成了三种有所区别但又紧密相联的提要:分纂提要、书前提要和《总目》提要。分纂提要乃各分纂官分头执笔所作,反映了各家之长、不同风格的学术观点以及各异的政见。书前提要是列在《四库全书》所收各书卷首的提要。本以分纂提要、书前提要与《总目》提要相比较,以见三关系,进而认知清廷纂修《四库全书》的本质以及清廷的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4.
刘毅 《文教资料》2001,(4):128-131
中华书局点校的《宋书》和《晋书》是目前最通行的本子。其点校工作之精审,为大家所公认。当然,由于点校工作纷繁复杂,要一下子做到尽善尽美,实属不易。笔者在读《宋书·五行志》和《晋书·五行志》时,发现其中仍不乏可资商讨的问题,兹录数则,略陈浅见,求正于方家。 (一)《宋书·五行志》 1、桓玄始篡,龙旂竿折。玄田猎出入,不绝昏夜,饮食恣奢,土水妨农,又多奸谋,故木失其性也。《宋书·五行志)882页) 按:文中“土水” 当作“土木”,‘’水” 是“木” 的形近讹字。“土木”早已固定成词,意思为“上木工程、建筑工…  相似文献   

5.
易名 《文教资料》2001,(3):126-130
在数量众多的中国古代诗歌选本中,方回所辑评合诗选、诗话为一体的《瀛奎律髓》是一部很有规模(方孝岳语)、很有特色,因而影响也比较大的书。 方回(1227──1307),字万里,号虚谷,又号紫阳居士,歙县(今属安徽)人。宋景定七年别省登第,官提领池阳茶盐,迁知严州。元军南下,开门迎降,官建德路总管,以此为清议所讥。不久罢官。工诗善文,所撰别有《桐江集》、《桐江续集》、《续古今考》、《名僧诗话》、《文选颜鲍谢诗评》等。“其诗专主江西,平生宗旨,悉见所编《瀛奎律髓》中。” 《瀛奎律髓》成书于元至元二十年(…  相似文献   

6.
《永乐大典》虽然仅存残本八百余卷,但它收录的方志具有数量多、版本早、种类全、涉及地区范围广等特点,不仅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具有补充史料的价值,还具有校勘、辑佚等文献学价值。然而《永乐大典》收录的方志亦存在著录文献名不严谨的现象,存在同书异名或异书同名的现象,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7.
新发现的唐诗叙录黄震云在阅读宋金人的著述《清异录》、《分门古今类事》、《滹南集》、《庄靖集》(均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四库全书本)等书时,我们发现了一些《全唐诗》和《全唐诗外编》未能收录的唐诗,有些仅仅是残句,现在把它抄录出来。有的虽然二书已经收录,但文...  相似文献   

8.
藏书家轶闻     
叶石君巧得《后汉书》清初藏书家叶石君,南阳(今属河南)人,他曾廉价购得一部宋版《后汉书》,因为该书缺欠两册,所以一直耿耿于怀,多次要求奔走各地的书贾设法把它补足。一天傍晚,叶石君到商店购买面粉,看见该店的柜台上放着两本书,于是警觉起来。仔细一看,正是他缺欠的宋版《后汉书》。顿时,叶氏大吃一惊,继而又高兴起来,他不动声色,仅花少量钱就把那稀世之珍弄到手。唯一缺撼  相似文献   

9.
续诗赠书     
邻家廖叔叔嗜渎史书.立志要学吕思勉,把“二十四史”通读三遍。“革”初,学校停课,廖叔叔每次来我家借书.由我接待.读到《宋书》时,我父亲去住“牛棚”。平日他都是一次借一本书,这次他借了两本:《宋琐语》和工仲荦的《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下一周还书时.他还了后一本.又借走两本吕  相似文献   

10.
宋版"四经四史"之书为海源阁镇阁之宝,杨氏独辟专室储存,名"四经四史之斋"。而"四经四史"当为宋刻《毛诗》两部、宋刻《三礼》各一部、宋版《史记》三部、宋刻《两汉书》各一部、宋刻《三国志》一部,若依王绍曾先生等订补所载,宋刻元明递修《两汉书》各一部亦应计入"四史"之中,于是"四经四史"则为十三部珍本典籍。  相似文献   

11.
宋版"四经四史"之书为海源阁镇阁之宝,杨氏独辟专室储存,名"四经四史之斋"。而"四经四史"当为宋刻《毛诗》两部、宋刻《三礼》各一部、宋版《史记》三部、宋刻《两汉书》各一部、宋刻《三国志》一部,若依王绍曾先生等订补所载,宋刻元明递修《两汉书》各一部亦应计入"四史"之中,于是"四经四史"则为十三部珍本典籍。  相似文献   

12.
“三礼”     
正三礼,古代三部礼书《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总称,内容包罗万象,反映出古代礼仪文化的各个方面。《周礼》,又称《周官》,是一部通过官制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书中设计了三百余个官职,分别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统摄。天官主管王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由此使得整个社会生活井然有序。《周礼》代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府最早在澎湖设官置守,学者一般认为是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所记,澎湖“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检司”。《岛夷志略》成书于至正九年(1349年)。南宋时澎湖在行政上隶属泉州,这为史家所公认,有宋赵汝适撰《诸蕃志》记“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为证。《诸蕃志》成书于宝庆元年(1225年),史家一般以此为澎湖隶属中国政府管辖之时间下限。宋隆兴元年进士楼钥撰《攻媿集·汪大猷行状》和周必大《周文忠公全集·汪大猷神道碑》(神道碑撰于1201年),此二书有关澎湖宋代置兵立戌的记载最早、最详。《汪大猷行状》记云: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小说史上,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集结门客编撰的《世说新语》堪称古代“志人小说”的典范之作。该书本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原为八卷,今本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载了汉末到东晋士族的佚事和言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的观点大致有四:一是《国史》说,二是《会要》说,三是《通考》说,四是多源说。此四种观点虽均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各自又存在诸多无法解释的其他证据。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16.
曾巩(1019一1083),字子固,宋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官至中书舍人(起草皇帝诏令的官),谥号文定,世称南丰先生,他年少能文,颇受欧阳修赏识,后成为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史》称他“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其文收入《元丰类稿》。  相似文献   

17.
声律译注     
<正> 说明《声律》是《文心雕龙》一书的第三十三篇。著者刘勰,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465—521年。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丹徒县)。他经历了宋、齐、梁三代,在梁代做过东宫通事舍人等官。晚年出家,法名叫慧地。《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完成于齐末(501年前后),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巨著。  相似文献   

18.
《进书启》     
这篇《进书启》中的“书”,指的是《乾元诗集》该书是越南西山时代盛王郑森命其翰林官潘黎藩将他的父亲恩王郑楹(1720-1767)的诗,分类分事编辑成一部四卷的汉字诗集,《进书启》便是该书编成后,播黎藩向郑王“进书”时写的一篇章。全篇字对仗工整,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延安颂》说到毛泽东给儿子写信寄书的事。确实,在延安时毛泽东曾两次寄书给正在苏联上中学的儿子岸英和岸青。1939年寄去的一批书,途中丢失了。1941年1月又寄出第二批书。  相似文献   

20.
《宣示表》     
<正>【作品概况】《宣示表》为钟繇小楷,书于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传给王羲之,逸少又传给王修,王修便带其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后世阁帖、单本多是翻刻,以宋刻宋拓本为佳。现传刻本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