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小说研究的新成果──《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评价宋一玄这些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学者们对小说研究基础工程的期待却一直不能得到满足。拿书目提要一类的工具书来说,中国白话通俗小说有孙楷第先生30年代出版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书中...  相似文献   

2.
明代私家书目中小说类目的变迁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建 《图书馆学刊》2008,30(1):128-130
东汉至宋元,古代目录著作中小说类目的形式与内容一直沿袭<汉书·艺文志>,无所更替.明代私家书目中小说类目的著录形式开始打破四部成规,甚至直接把小说从子部析出,转而著录于史部或其他类目;著录内容也开始全面突破,除文言小说外,话本小说及章回演义小说等通俗小说皆有较多著录.分析了这种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涉及宋元明清通俗小说五百余种,收录词条约两万。该书不仅有利于读者阅读理解古代通俗小说,而且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深入研究,近代汉语的源流探讨,乃至现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揣摩都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中的浊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中的“浊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其一是以通俗小说作为人身攻击之器具,任意颠倒是非,诬蔑、毁谤他人,以实现其不可告人之目的;其二是不讲公德廉耻,编撰淫邪小说,招徕读者,坏人心术;其三是描写人物,讽刺世态,不讲分寸,不顾情理,褒贬失当,谩骂成习。揭批这些“浊流”,有助于全面地认识、评价明清通俗小说;同时也能为当今的通俗小说创作提供一些鉴戒。  相似文献   

5.
《游翰稗编》现存明万历刻本,藏国家图书馆,作者署名梁溪无名生。袁行霈、侯忠义《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书目》题佚名氏撰;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朱一玄等《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秦川《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研究》等俱依刻本题梁溪无名生。但此名实可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著录建国以来问世的宋元小说研究专著、史论、备本、选本和工具书等。有些虽撰成于建国以前,但建国后又再度重印,且影响较大,也予以收录。宋元小说研究内容所占篇幅较多的通代研究著作、工具书和兼收宋元小说的通代作品集也酌情列述。限于篇幅,除重要专著外,其他文献一般不作解题。研究著作《宋元小说研究》,程毅中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列入《文学遗产丛书》。作者认为一向以文言小说和通俗小说对举的观点不够准确,在对中国古代小说史进行宏观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古体、近体两大系统之说。《宋元小说史》,萧相恺…  相似文献   

7.
刁鸣琦 《编辑之友》1993,(2):21-23,30
笔者将《封神演义》称之为古代通俗小说,并非因为文学史家不像对待《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那样深究细研,而往往对它做些粗略的介绍,却是从其思想、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比如武侠小说)的借鉴效应的角度衡量的。它难以称得上古代文学的经典著作,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古典文学。那么,把它界定为古代通俗小说还是比较恰当的。莫说古代,现当代的小说,同样存在这种情况。近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与散文是文学正宗,小说与戏曲却长时间不登大雅之堂。一直到近代的“小说界革命”,这种情况才得以改观。然而有趣的是,即便是在小说地位空前提高,小说创作异常繁荣的近代,大批小说家如李伯元、吴趼人等依然为自己“沦为”小说家之流而悲慨。直接承袭近代小说而来的现代通俗小说,自然难逃厄运。  小说地位的真正提高是在五四文学革命时代,鲁迅以其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将小说真正抬进了大雅之堂,同时也使小说具有了传统正宗文体的抒情性与象征性。然而,现代通俗小说却由于本身娱乐大众的定位,一方面游离于新…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通俗小说作家在作品署名时多用别号,在现实生活中还有频繁改换姓名的风尚.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是一种独特现象.别号和频繁改换的姓名,都是作家心灵的外化,从中可以透露出作家的某些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0.
读陈文新教授的《中国传奇小说史话》(台北正中书局1995年3月版),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可以看出,它并没有简单地沿用近年来小说史著作的套路,而是在尊重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对传奇发展的线索、具体作家作品,作了新的理解和处理,具有相当的深度和独创性。 陈文新教授研究文言小说已经多年。自从1987年发表第一篇关于文言小说的论文《蒲松龄笔下的名士风度和佳人韵致》以来,他在这一领域辛勤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收获,《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中国笔记小说史》(台湾志一出版社1995年3月版)相继问世,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上的任何史书的重加修纂上,没有像中国文学史要变动得那末利害的。"半个世纪前郑振铎先生的这句感慨十分准确地概括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整体特点,具体到古代小说史的研究来讲,更是如此。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重要史料的不断发现是与中国古代小说史这一现代学科的建立、完备以及发展同步进行的,也是相互促进的。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白话通俗小说,虽然拥有大量的读者群,而且其中还包括为数不少的文人士大夫,但它始终居于文学家族的边缘,被排斥于主流的文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现代报纸,是从古代报纸、近代报纸演变发展而来的。作为今日报纸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其语言也经历了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这种演变和发展的过程,首先表现为从文言新闻变为白话新闻。这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从文言新闻到白话新闻,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文言新闻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从现有的材料看,我国古代报刊的新闻都是用文言写的。1815年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标志着我国近代报刊的开始。从那时到戊戌维新时期的八九十年间,新闻语言仍然是文言占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3.
刘树友 《兰台世界》2012,(21):46-47
宋人洪迈编纂的《夷坚志》是中国文言小说集中最大的一部,也是宋代文言小说与志怪小说的代表之作。本文立足洪迈《夷坚志》的记载,重点探析了宋代农村上层居民的具体构成、经济活动及操行作为。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代,通俗小说和戏曲全面繁荣,刊刻甚夥,流传至广,爱好者多有收藏。如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称:“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或谓绿天馆主人、茂苑野史氏即冯梦龙)收藏戏曲者似又在小说之上,李开先自称有金元词曲1750余种(《闲居集文集》卷六《南北插科词序》),汤显祖也“自言箧中收藏,多世不常有,已至千种,有《太和正韵》所不载者。”(姚士粦《见只编》)至于藏曲数百种的,更不乏其人,如孙(金广)、祁承(火業)、刘承禧、沈璟等。与此相适应,一些私家书目也开始著录通俗小说和戏曲。其中最受世人重视的有高儒《百川书志》、周弘祖《古今书刻》、晁瑮《宝文堂书目》、徐(火勃)《红雨楼书目》、钱曾《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祁理孙《奕庆藏书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无不受到蒲松龄个人创作心态的影响.本文就《聊斋志异》渴望关怀的心理意象加以探讨,探究创作中蒲松龄内心能量如何通过意象得以发泄.  相似文献   

16.
广东清末木刻本通俗小说《煲老鸭》是笔者在旧货铺偶然发现的。此小说是最早的以广州方言写成的通俗小说之一,广味十足,书前附有版画十幅,此小说未载于国内外相关书目,国内各大图书馆均未收藏。《煲老鸭》一书对于了解晚清通俗小说的发展、广州的民间出版、版画艺术,社会风尚,乃至文学地缘特征的形成,皆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荣起先生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是研究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专家,也是北京民俗研究方面的专家。他将考据、校勘等文献研究方法较早引入到通俗文化研究领域,促进了后世中国通俗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鲁毅 《编辑之友》2016,(6):104-107
依托于民初现代传媒业的发展与通俗小说市场的繁荣,一种新型阅读文化被培养起来,并对通俗小说的刊发与出版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大众的阅读偏好、需求、习惯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俗小说的刊发形式与小说市场的生态;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对通俗小说实行的奖禁制度,作为官方阅读引导与规约了通俗小说的出版;以报馆或杂志编辑为主体的“第三方阅读”,通过全新的阅读样态推介通俗小说,促成了小说与杂志的畅销.  相似文献   

19.
胡利安的故事无疑是小说的中心,达涅尔的故事的并行展开也使得小说带上了多声部的奇特效果,弥漫全书的恐怖、惊悚等各种迷人的元素,足以让它成为通俗小说的经典。  相似文献   

20.
唐代文人游谈与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至唐始一大变,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尤其是从六朝志怪中演变出来的唐传奇,无论在叙述的技巧还是在篇制的长度上,都已远非前此的小说可比,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但小说的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主要表现在创作过程上。如果说经过(文心雕龙)。(诗品)等有意识的文学赏鉴,唐代诗歌已经更加注重个人创作的风格,那么小说却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集体创作的模式,仍然主要是产生于文人的采集故实。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源于道听途说的文类,文人小说的撰作一般情况下都要经历从讲说到编录的两个过程,其中大多都是当时文人聚谈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