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当前,语文教学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在成绩面前,笔者也心存一分担忧。有的课堂教学,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摆正“收”与“放”的关系,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是断源求水,有悖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笔者现列举如下,望引以为戒。一、质疑问难与主导地位的发挥走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课伊始常有这样的教学环节:老师问学生读了这篇课文或看了这个题目后能提出什么问题,想知道什么,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随后教师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想要知道的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被称为“质疑问题”,以学定教。表面看气氛热烈,启…  相似文献   

2.
邹细萍 《师道》2002,(11):16-16
上课后,学生们提出三五个或深或浅无关紧要的问题,老师郑重其事地把它整理在黑板上。“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初读课文。”于是学生默读,然后汇报读懂什么,不懂什么。最后是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找出一两个重点句,又提出疑问。如此反复,学生的主体性挺“突出”的。自从确定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阅读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子课题后,几乎每篇课文、每节课都是用这一模式的。然而,今天连续听了几节这样的课,瞅着学生日益无精打采的反应,我开始困惑了:时髦漂亮的年轻教师与…  相似文献   

3.
屏幕上出现一条没有尾巴的小壁虎 ,学生观察。师问 :同学们认识这种小动物吗 ?生 :认识 ,叫小壁虎。生 :老师 ,这只小壁虎怎么没有尾巴呀 ?师 :你看得真仔细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 :《小壁虎借尾巴》。师 :问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 :我想知道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生 :我想知道它向谁借尾巴 ?生 :我最想知道它借到尾巴了吗 ?评析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引导学生发出问题、大胆质疑 ,要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老师的一句“你最想知道什么”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师 :请同学们自…  相似文献   

4.
一、揭题通过抓课题质疑和化虚为实的方法设计“蟋蟀的住宅”对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而陌生的事情,故而,教学伊始可①屏幕显示:一只蟋蟀在洞口前的草丛中鸣叫,画面上叠印课题,使画面充满蟋蟀的动感和声感。其形象和声音可由远及近,使动画由“虚”变“实”,使学生一饱眼福和耳福。从而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缩短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距离,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②教师交代学习目标。借助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怎样在阅读中质疑”。教师可这样提示:当你看见《蟋蟀的住宅》这个课题时,你很想知道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此刻…  相似文献   

5.
一、整体入手,概括内容1直接入题,引导质疑。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问:看到课题,同学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问到“为什么说小红军是倔强的小红军”这一问题时,教师应特别予以强调,把它作为全课教学的一个悬念)2.速读课文,概述故事。教师提问:第一段中“这样一件往事”指的是一件什么事?同学们速读课文,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话说说这件事情的经过?(长征路上,陈赓要帮助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反被小红军说服了。等他明白过来后,小红军已经牺牲了)点评:学贵有疑。教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调动了学生求…  相似文献   

6.
刘菊香 《云南教育》2003,(32):18-18
阅读教学中,下面几种问话方式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你最想知道什么?”这种问话方式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一般按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步骤进行,学生则经历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不同程度地对课文有了初知,对读不懂的地方,让学生提出来,然后带着问题,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解决。如教学《一夜的工作》,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想要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学生通过初读后积极发言。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琥珀》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层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鼓励学生大胆设问教学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首先想知道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琥珀。”有的说,“我想知道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解答,而是放手让学生查找资料、查字典,自己弄明白。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没见过琥珀,我就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几幅琥珀的图片,…  相似文献   

8.
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差,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的?”、“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怎么想,他们的疑难会是什么?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老师便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在  相似文献   

9.
黄宁宏 《广西教育》2011,(31):39-39
一、质疑教学存在的误区一是没有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如教学课文《木兰从军》时,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提出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你读了有什么感想?”由于小学生对古代知识了解得较少,而教师又没有创设相应的情境,  相似文献   

10.
赵华 《湖南教育》2003,(3):50-51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师:“奇观”是什么意思?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师:你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CAI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生不断发出赞叹)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的1 感悟课文内容 ,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2 领悟“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理解、积累并学习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3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3、4自然段。教学重点读悟描写“潮来时”的课文内容 ;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教学过程一、承上启下 ,复习质疑1 上节课 ,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篇课文 ,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回忆、小结。)2 这节课 ,大家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 ,老师帮助梳理 ,抓住重点问题导入教学。)二、直奔重点 ,指导读悟1 情景感受。我…  相似文献   

12.
A.自主操作型《爬山虎的脚》生动有趣地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只作适时点拨,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一、激发动机(出示投影或录像)谁认识这种植物?你在哪儿看过?它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你想知道爬山虎怎么爬墙的吗?二、学习实践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掌握学生读书情况,说说每个自然段大意。3.研读重点段。①赏“叶”。精读第2自然段,画出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和颜色,对照自己的画,口述叶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时,我们一般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审题,分析研究题目中的关键词,从题目中揣摩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笔者在听课中也发现,许多老师在新课揭题时,都喜欢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个环节应该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奋点”,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自主探究、不断创造的过程。但有些质疑课题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和研究。如一位老师教学《哪吒闹海》(苏教版第五册)一…  相似文献   

14.
一、激发课堂交往的“情”——转变教师角色 交往的课堂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教学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发学生交往的欲望,从课前的师生问候就开始实现他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上课伊始,他亲切地问候“孩子们好!”,孩子们礼貌地回应:“老师好!”,他又真诚地说:“孩子们真可爱㈠孩子们又该怎样回应老师呢?他顺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最想说的话,有的说“老师真可亲!”,有的说“老师真和蔼!”,有的说“老师真好!”等。一声真诚的问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拉开了交往的序幕。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一再激发学生交往的情绪,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他这样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场”。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积极开展“质疑问难”教学模式的探索。则预习质疑——细读质疑——精读质疑——学后质疑,从始至终引导着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问”和“学”来展开教学。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一、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预习是学生自学、自己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学生预习首先接触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内容的钥匙,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能够统领全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师启发学生质疑:看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  相似文献   

16.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17.
学生是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回答:“学生就是学生”,或回答“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那么。你就完全停止了有益的思考。“学生是主体”,这是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主体”的内涵又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恐怕有些教师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如果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获得一些全新的认识。学生是教育的资源。我们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这固然不错,但只局限于这样一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知道阅读好书能助人成长,要多读好书。行为目标:使学生养成爱读好书刊的好习惯。教学要点1.使学生知道爱读书的好处。2.使学生知道要读好书,不读坏书。3.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审题质疑,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2.审题质疑。组织学生审题,让学生提出看了课题后想通过这节课了解的内容。3.教师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鼓励与表扬。二、合作学习,探究明理(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高尔基爱读书的故事”,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1.教师谈话:(出示高尔基的图像…  相似文献   

19.
20 0 1年 11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会上有 5位教师为来自全国 38个实验区的上百名教师做了观摩课。其中 ,来自浙江宁波市实验小学的崔丽霞老师执教的是实验教材第一册讲读课文《雨点儿》。崔老师上的是这篇读讲课文的第一课时 ,在这节课中 ,学生需认读 12个生字。上课伊始 ,崔老师首先出示富有动感的美丽画面并配之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性语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看见这个画面 ,你们不想说点什么吗 ?”待学生畅所欲言、说得兴致勃勃之时 ,崔老师一句“想知道课文讲些什么吗 ?想知道就自己…  相似文献   

20.
一次感觉良好的《药》的公开教学完成之后,我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一位学生说:“老师,您讲得挺好,我都能听懂,可是我还想知道的您却没讲。”这句话将我自认为完善的教学设计大打折扣,但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忙问:“告诉老师,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夏瑜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