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特制了一扇着色玻璃窗以纪念电视发明者约翰·洛吉·贝尔德诞辰100周年。贝尔德82岁的遗孀玛格丽特·贝尔德在他的诞生地——苏格兰海伦斯堡为这扇安装在教堂内的玻璃窗揭幕。纪念窗揭幕仪式恢复了贝尔德家族与海伦斯堡教堂渊源长久的关系,电视发明家的父亲约翰·贝尔德牧师曾是该教堂的第一位牧师,1869至  相似文献   

2.
汪汉利 《世界文化》2008,(10):10-11
索尔·贝娄是一位犹太作家,却并不喜欢被贴上“扰太作家”的标签。作家专门作出过声明:“我从未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创作时是犹太人,只知道自己是索尔·贝娄,我也从未努力要使自己犹太化。”贝娄之所以对“犹太作家”很反感,是因为他不愿意仅被看作是民族作家。在贝娄看来,他所探讨的是人类的普遍真理,而不仅仅是犹太人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几乎找不到一个成人或小孩不知道和不喜欢《堂吉诃德》,就象他知道并喜欢《格利佛游记》和《鲁滨逊飘流记》一样。在人类的意识中,塞万提斯  相似文献   

4.
那还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一次忽然接到一位朋友的来信.在信中他回顾了我们曾经在一起时的很多美好场面,情真意切,仿佛历历在目.我读的时候,感动得鼻子直发酸.要知道,天各一方忙各自的事,我们已经近一年多时间没联系了.只是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忽然写这么一封信来?他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感情也不外露.后来他又打来一个电话,说他动了一个手术,这时我才知道,他病了,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月时间,而那封信,是他在病床上写给我的.  相似文献   

5.
总有一天,脑系科专家会给我们解释这种神秘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搞建筑,有的人搞绘画,有的搞写作,而有的搞作曲——为什么他们一直想干下去,直到感情被抑制住为止。我那天收到的信中说小提琴家埃弗雷姆·津巴利斯特在92岁高龄时完成了一部新作。说实话吧,且不管你是否知道他在作曲,你知道他还活着吗?是什么激励这些人这么干的?也许我们很快就会知道的。神经病医生只要对有才华的病人  相似文献   

6.
当我还在母体时,父亲为了生活,只身漂洋过海到印度因经济拮据,从未回过,我也不知道他的颜容,1985年与世长辞了。我母相思别后的眷恋和辛酸,一生孤枕空房,高尚的贞节,真是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主人公彼得·基恩自幼生性怪僻,多年来一直离群索居,与世隔绝,潜心研究汉学,四十岁时成为当时最有名的汉学家之一。十几年来,他用父亲留下的遗产,悉心收集了大量书籍,建起了一个私人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不仅是他从事汉学研究的依据,而且成为他全部生活意义之所在,在他的心目中唯有他的图书。基恩厌恶人类,认为人类的本性就是爱慕虚荣,追逐金钱和贪图享乐。因此,他没有结婚,一直过着独身的生活。他从事汉学研究并不是为了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纯洁的精神”,向世人证明他的  相似文献   

8.
斯威夫特创作《格利佛游记》的目的是对人类进行讽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为了引起人们的烦恼,而不是为了供他们消遣”。然而人们非但不为此烦恼,反而对它十分喜爱,并且让孩子们阅读。如今,人们把这部对人类最强烈的控诉书完全看作情趣盎然的儿童读物。 1667年11月30日,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他父母是英格兰人。他祖父是个教区牧师,因在内战中支持保皇党而倾家荡产。乔纳森·斯威夫特在父亲去世后几个月才出生,由他的叔父供养他生活,而他认为叔父的为人不甚宽厚。因而他从小就郁郁寡欢,牢骚满腹。六  相似文献   

9.
前一段时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不断发出惊人的言论。他说,人类完全有能力利用自然规律实现"穿越时空",他还极力推崇制造"时间机器"。他甚至显得有些急切:"我们的人口和地球上的资源成反比,而技术的更新,也不一定会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好,因为我们人类的遗传基因中决定了自己的自私,所以我们生存的更多机会是将目光瞄准其他星球,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  相似文献   

10.
诗二首     
资产阶级真令人恶心资产阶级真令人恶心,尤其是那些人中的男性。体面,冠冕堂皇,是否要我把他当作礼品送上?难道他不漂亮?不健康?不是极好 的样品?难道他外表不像个衣冠楚楚精神饱 满的英国佬?难道他不是上帝自身的形象,猎鹤鸽、打棒球,一天行走30英 里?难道你不羡慕,那么有钱,那么时 髦?不过,请等一下。让他体验一种新的情感,让他置身 于别人的困境,让他遇到道德的难题,或是生活迫使他要重新理解,那时我们可看到他垮了下来,像受潮的蛋白酥皮,我们可看到他一筹莫展,成了傻 瓜,或成了恶痞。当他的智力面临新的考脸,严峻的生死彼关的考验,且看…  相似文献   

11.
每当人体精力不足时,人就会感到疲倦、或者混身不舒服。人体之所以精力不足,固然与饮食失凋、缺少锻炼、职业和生活上的压力等原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没有掌握自己机体的生物节律。为了适应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人们怎样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呢?清鹰大家都知道,对一名赛跑运动员来说,他的起跑不成功,则很难跑出好成绩。作为上班族的一员,如果你清晨起床后的穿衣、洗漱、吃早餐、直到奔向工作单位等一系列活动是在不到30分钟的时间里完成的,这样的安排肯定不合理。因为我们的身体不能像启动一台机器的开关那样,从刚睡醒时的昏沉状…  相似文献   

12.
男人也恋家     
通常,男人很少谈论夫妻生活中使他们感到惬意的事情,其原因似乎是他们生来不爱饶舌。每当他们张口讲话时,你总是听到一些有关信息类的内容,诸如新闻时事、或是某天他将到某处去看球赛等等。其实男人并非不善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果遇到知己,他们也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婚后生活的种种快乐。备用牙膏当约埃尔用力把牙膏筒里最后一点点牙膏全挤出来的时候,他下意识地朝洗手间的壁橱瞟了一眼。虽然他最近从未买过牙膏,心里还是想知道家里是否另有储备。他希望妻子玛丽早已想到此事,并买回了备用的牙膏……结果不出所料,约埃尔看到*支,…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闻一多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却鲜有人知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不知道他的人生之路始于美术,不知道他在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美术学院、纽约艺术学生联盟3年的深造及1925年在北平艺专任教务长兼任油画系主任的经历,恐怕也不了解当年他为恢复艺专和创办第一个戏剧系、开创国家正规戏剧教育的贡献,更不了解他美术创作上的高度和艺术理论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国电视编导人员根据苏联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说拍摄的19集电视连续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虽然苏联1972年拍摄的同名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上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这部电视剧今天同样给我国广大的观众以巨大的震撼。也许,我国不少观众不知道它的作者瓦西里耶夫,然而他的名字并不因此黯然失色,而依然光彩熠熠。说到这里,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我国作家、翻译家高莽先生在他的《作家的幸福》一文里叙述的一件事情。1987年夏天,瓦西里耶夫随苏联…  相似文献   

15.
<正>"从来没有我想要而得不到的酒!"唐英年说得如此自信,甚至有些狂妄,但这也的确符合他亚洲第一红酒收藏家的身份。没人知道唐英年到底有多少瓶酒,有多少个秘密酒窖。他自己不愿透露具体数字,但说是最起码几千瓶,多到这辈子都喝不完。这些酒,是对他的品味和人生观的折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生活的一种记录。佳士得曾为唐英年举行过红酒专场拍卖,第一次大规模展现了这位政治家的勃艮第收藏,刷新了单场拍卖的最  相似文献   

16.
老鞋匠     
做好一件工作的自豪感是最大的满足他是巴黎历史上有名的马雷地区一家小店铺的一个老鞋匠。当我把鞋递给他时,他起初回绝我说:“我没有空。你把鞋送到大街上另一个伙计那儿去吧,他当时就会给你修好的。”但是我已在他的铺子里瞅了老半天,光看他工作台上堆满了工具和碎皮子,就知道他是个技术高超的手艺人。“不,”我回答说,“那个家伙准得  相似文献   

17.
捷克斯洛伐克运动员埃米尔·查托皮克,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径赛男子五千米和一万米长跑冠军。一万米长跑是他继上一届奥运会夺魁后再次独占鳌头的。当他夺魁后提出要参加三天后举行的马拉松比赛时,周围的人都大吃一惊。因为他毕竟从未参加过马拉松赛,而马拉松赛中经验是很关键的。更何况谁都知道赫尔辛基马拉松赛所要经过的路线上有十  相似文献   

18.
“电视是我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这句话既不是源于电器制造商的小册子,也不是出自电视公司董事长之口,这是1960年一位法官在公断一场房主与房客之间因电视天线而闹了好几个月的民事纠纷时说的一句话,而最终房客还是在房顶上架了一根电视天线。一百多年前的1860年,保罗·尼普科出生于波美拉尼亚的小城镇劳恩堡。那个时候菲利普·赖斯正在搞用电来传递人类语言的试验,当然是通过电缆,因为当时还没有任何人想到过无线电输送的可能性。尼普科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工程学崛起和盛行  相似文献   

19.
戴蕾 《世界文化》2010,(2):14-16
他年轻时有着一头浅金色的头发和深邃的琥珀色眼睛,唇角微微上翘,当闭上嘴沉默的时候,显得又傲慢又性感;他的眉间有一道蹙痕,不笑的时候显得非常严肃,然而笑起来时又是一派沉静温和。他是英国戏剧界的瑰宝,年轻演员的导师,他的发音方式在英国戏剧界是一个“专有名词”,他的名字在好莱坞代表着具有某一类特质的角色,他常常令人大跌眼镜地拒绝重要的电视电影角色,只是因为档期和他的舞台剧有冲突。  相似文献   

20.
如果从知名度上说,乔恩·波斯特尔算不上是一个名人,但熟悉英特网发展内情的人都知道,波斯特尔的一生与英特网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可以说英特网是在他的直接参与下才有了发生、发展以至今天的成熟、壮大,并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一场新的革命。我们今天所谈的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等等,实际上都和英特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迈开高科技的步伐奔向21世纪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这位曾经给这个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人。乔恩·波斯特尔1943年生于加利福尼亚,去年因心脏瓣膜闭锁不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而去世,可谓英年早逝。波斯特尔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