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物考古报道写好了,会给人以可亲、可信、可读之感,写不好,则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对两年来的文物考古报道来个“回头望”,我觉得写文物考古报道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采撷最有价值、对今天最有裨益和借鉴的东西加以报道。一般说来,越久远、越稀少、科学性艺术性越高并具有文字或图像的文物,就越有价值,特别是“首次”发现的,更有采写报道的必要。比如,秦公一号大墓,由于历经2500多年,从中出土的任何文物都是珍贵的,但尤  相似文献   

2.
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档案工作,是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古档案是在考古发掘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真实的原始记录和重要的保存价值,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业务发展和科研提供珍贵的物质基础。收藏管理好考古档案,无疑是文物考古研究所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说考古发掘工作是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中心工作,那么考古档案工作则是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基础。考古学者通过对古代文化遗存进行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经过严格的发掘程序,即原始记录、摄像、拍照、绘图,然后形成文字材料(年度发掘报告),最后组合成完整的考古…  相似文献   

3.
台湾《联合报》最近对陕西咸阳汉景帝阳陵的考古 发掘作了报道(见2000年10月16日《参考消息》第8版)。报道对墓内发现的大批裸体彩俑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同看见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真人,质感很强,真不失为一篇出色的考古发掘报道。 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多为几千年前的古物,为现代人所不知。而考古发掘报道是让今人看的,如果只用古字、古词简单罗列出土文物的古称,读者必定会不知所云,当然也就起不到报道的作用了。细腻入微地描写出土的重要文物,赋予文物以真情实感,读者便能在今天形象、真切地感知其为何物,考古发…  相似文献   

4.
从2000年持续了将近一年的北京老山汉墓发掘,到世纪之交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勘探,再到去年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媒体介入文物考古报道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文物考古”、“重大发现”类似的  相似文献   

5.
黄璐  江卉 《新闻前哨》2013,(10):80-81
“盛世文物贵,太平重考古。”近年来,考古领域变得热闹起来,考古方面的报道,频现荧屏,屡登报端,且有愈来愈火之势。  相似文献   

6.
孙立 《视听界》2014,(1):97-98
时政新闻是报道领域中一个特殊且重要的方面,时政新闻中的文化报道更具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在于正面报道多,领导活动报道多,而且涉及的专业面广,文学、艺术、图书、出版、考古、文物、收藏、群众文艺等等无所不包。如何做好时政新闻中的文化报道值得探究。笔者在数年的一线实践中,有一些心得体会,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7.
文物考古报道写好了,会给人以可亲、可信、可读之感,写不好,则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对两年来的文物考古报道来个“回头望”,我觉得写文物考古报道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采撷最有价值、对今天最有裨益和借鉴的东西加以报道。一般说来,越久远,越稀少,科学性艺术性越高并具有文字或图像的文物,就越有价值,特别是“首次”发现的,更有采写报道的必要。比如,秦公一号大墓,由于历经2500多年,从中出土的任何文物都是珍贵的,但尤为珍贵的不是其中的金器、铜器,而是铁器和带有文字的石器,因为金、铜器,比这年代久远的已经发现,而铁器,则是我国出土时代最早的(春秋时楚墓中也有)。带有8个篆字的石磐,更有考古价值,通过文字分析,不仅知道了大墓的主人可能是秦景公,而且说明早在先秦时代,秦公就承认自己受黄帝四代孙高阳的庇佑,从而回答了史学界长期以来秦人是西  相似文献   

8.
楚文化是先秦时期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是中国古代楚人所创造的一种有自身特征的文化遗存”(俞伟超先生语)。近数十年来,楚文化考古和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而楚文化的载体主要是楚文物,楚文化考古所取得的成就历来为世人瞩目。因此,编辑一部反映楚文化考古成就的工具书就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由著名楚文化专家、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先生主持编写的《楚文物图典》近期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面对众多的考古材料,《楚文物图典》编写者选择了按质地和用途分类的方法,将文物…  相似文献   

9.
发现“重要文物”笔者是跑文物线的记者。虽然跑的时间不长,但感觉文物线是一条非常敏感也非常脆弱的线。以往的想法是,只有重大的考古发现才能引起比较大的关注,才是值得一做的新闻。而如今面对文物线的“冷淡”,应如何开拓文物报道的思路和探索文物报道的新模式,是文物线记者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在采访实践中笔者逐渐认识到:文物线的记者有责任传播文物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既  相似文献   

10.
《文物》杂志创刊于1950年1月。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以后,被迫停刊。但是,文物考古工作并未完全停止。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出于对祖国文物考古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冒着“重业务、轻政治”的风险,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事艰苦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这些发掘或发现,除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作些简略的报道以外,许多具体材料,没有发表的园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于1971年7月22日给周恩来总理写了报告,其中提到“《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三种杂志拟复刊,以应国内外之需要。”周总理亲笔批示“同意”。总理批示《文物》  相似文献   

11.
一、一个受到忽视的重要领域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考古报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考古是以古代实物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又是近代出现的一门崭新的科学学科。中国是一个文物大国。我国古代文明为世界所瞩目。近四十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如长  相似文献   

12.
他原是新闻通讯干事,面对着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后来上大学钻研考古、历史,开始回顾、探寻往事的踪迹、脉络;研究生毕业后,成绩优秀的他,出乎老师的预料,竟干起记者来,从昨天重又回到今朝。文物、考古的报道,就是从纷繁复杂、几近消逝的既往世界里,抽出几段最精彩的乐章,重又奏出美妙的音响,让今人品味。国内专事考古报道的记者不多,象他这样的历史研究生搞考古、文物报道,短期内成绩显著的更少。他就是光明日报记者白建钢。  相似文献   

13.
考古工作有其专业性、严谨性和规律性,要让考古类报道增添趣味性,就要增加受众的体验感,让文物“活”起来,让受众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增强认同感和关注度。要找准报道时机,多媒融合,以沉浸式的报道手段,从考古发掘中寻求新的视角、受众兴奋点及点击率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在彭城以北的磁山新石器遗址中,已经出土了大量夹砂褐陶和红陶器,据社科院考古考察发现最早的文物可测定于前5500年,被称为"磁山文化"。磁山地区是我国古老陶器的发祥地之一。本文将对宋代磁州窑中的吉祥图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未 《新闻战线》2022,(12):99-101
近年来,文物考古领域的报道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各大媒体纷纷以多元视角、丰富内容呈现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在融媒体时代,面对新场景、新应用、新人群,主流媒体如何利用技术赋能,将文物考古所承载的信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人们,打造出兼具年轻态、多元化、时代感的产品,使文博资源得到创新发展和破圈传播,成为新时代主流媒体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董燕平 《档案》2012,(2):55-57
考古档案的科学规范管理是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考古档案管理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措施,档案利用率不高,一些文物考古单位重发掘、轻整理,重实物、轻资料,发掘与研究脱节.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科学规范考古发掘活动各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香港历史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中国考古新发现展》于7月24日~9月24日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该展主要汇集了全国九省份、十几处重要考古发现的120件(组)文物精品。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大多是近年来中国内地考古的新成果。这些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国  相似文献   

18.
考古工作的全部价值不仅体现在发掘出土的文物之中,还体现在各项文物资料的获取上,而文物资料价值的实现又取决于数据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考古档案的管理有别于其他档案的管理,应按照发掘项目将各类考古档案资料分类存放管理,合而是一个完整的发掘项目,分而则可细致地查阅每一个探方、每一座墓葬、每一件器物的情况,从而为研究者提供全面、详细的历史资料,这也是考古档案管理的目标和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9.
正编者按:2018年6月2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眉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期三个月。2017-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彭山江口遗址进行了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出水文物共计4.2万余件,种类丰富,形制多样,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出水文物根据  相似文献   

20.
马红 《兰台世界》2017,(Z1):88-89
<正>文物档案是在考古调查、发掘、研究、文物检测、文物展示等项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实物、拓片、模本、声像等原始记录。文物档案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在文物保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记忆和见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和再现历史的最好印证。如何把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关系到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我国有几千年乃至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