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常常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自己的名声,看到对自己不利的报道,便要走上法庭,与新闻单位对簿公堂。这种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既给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时甚至使我们的工作热情受到打击。因此,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新闻官司.变压力为动力,变“坏事”为好事。  相似文献   

2.
江菲 《青年记者》2007,(16):30-30
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使舆论监督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然而,目前许多新闻工作者的法律知识欠  相似文献   

3.
论舆论监督与法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的展开,正使得新闻工作者逐渐增强使命感、成就感。但我们必须牢记:新闻工作者从来不是,将来也不会是这个社会的审判者、决策者。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的维持,最终要靠完善的法律制度、深入人心的法律意识。我们有些记者往往不认识这一点,在采访事件时指手画脚...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一种独特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它虽不像司法监督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但在大众的心目中它是一种具有威慑力的监督。开展舆论监督,针砭社会时弊,维护民主法制,既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党和人民赋予他们的一项权利。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使舆论监督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增强法律意识,也可使新闻工作者在舆论监督中不至于触犯法律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就有新闻记者因为泄露国家秘密、侵犯他人隐私而被判刑的先例。法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  相似文献   

5.
闫刚 《新闻采编》2009,(2):37-39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舆论监督而导致的新闻纠纷也在逐渐增多。作为新闻工作者,要不断  相似文献   

6.
刘崇 《新闻窗》2013,(4):106-106
记者写稿,编辑编稿,严格地说篇篇都遇到法律问题。也可以说新闻工作者每天都和法打交道。这就要求编采人员要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及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提高报道质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自1987年三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实施后,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以前靠行政手段解决的新闻纠纷不少演变为新闻官司,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新闻官司逐年增加。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也要求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新闻宣传。 尊重采访对象的法律权利 在计划经济年代,新闻采访往往依靠行政命令去实现,人们也往往把新闻媒体等同于上级机关。一个电话、一封介绍信,不论对方是否乐意,都必须接受采访,甚至必须按照采访者的思路去回答问题、组织场面,倾…  相似文献   

8.
新闻法律关系的正确运用和实现,是新闻传播制度化和法律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主要探讨当前法制新闻传播中存在的法律关系问题,如公开报道与保密制度、隐私权的冲突,媒体与司法的冲突,媒介与行政的矛盾和冲突,案件各方相关人的复杂性与报道的公正性问题等,并提出构建法制新闻传播的"制度性框架",加强媒体的自我约束机制,完善司法程序,提高法制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等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9.
彭高琴 《新闻窗》2008,(4):55-56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塑造法治精神、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之一,法制报道已成为各类媒体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到新闻价值与法律价值的统一,使法制报道在推进司法公正、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是新闻工作者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作为地市报应该如何做好法制报道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的新闻采访活动具备较强的渗透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个人隐私权被侵害的现象越来越多。要想在保障新闻采访权的情况下来保护隐私权,或者在保障隐私权的过程中全面展现新闻采访权,只有让新闻工作者正确权衡隐私权与采访权之间的问题,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以此来促进隐私权和采访权的和谐共处。无论是新闻工作者还是社会公众,都需要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质,新闻工作者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让自身采访侵害公民隐私权,而公民隐私权也不要成为束缚新闻工作者正常报道新闻的工具,而是要共同来维护公共利益。本文主要是对记者权衡隐私权与采访权问题展开分析,希望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场官司开庭,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便展开一场唇枪舌战,争得面红耳赤,而法官却安然稳坐.平心静听,体庭合议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明断是非曲直,进行公正判决。由此推出,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应具有“法律意识”。地方说,面对各种矛盾交织的批评报道,面对诸多有争议的新闻事件,我们也有判断是非曲直的问题.兼听则明,笔下文章才能够客观公正,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避免给当事人做新闻律师,偏听偏信.文章偏袒一方,从而误导了读者,损伤了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新闻工作者为何要增强“法律意识”,这首先是新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及新闻监督的深化,近几年来,出现了很多打新闻官司的问题,这就提出了法律如何保障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新闻如何依法宣传报道搞好舆论监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深入学习掌握法律、法规,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前提。权利和义务是评判社会关系的标准。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明确自己在从事舆论监督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我国目前虽然没有《新闻法》,但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同样受《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指导和约束。新闻工作者广泛接触社会的各个阶层,需要不断涉猎那些与他采访或编辑内容有关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法律、法规有足够的了解,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是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在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大环境下,补上“法制课”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开展舆论监督的有力…  相似文献   

14.
对媒体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一线采编人员来说,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不仅可以更从容地进行新闻采编工作,同时也能更好地避免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那么,采编人员必须掌握哪些法律知识?对法律知识又需“懂”到什么程度?对此,我们结合具体的新闻报道作些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新闻舆论监督的深化,自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在新闻与法律关系方面出现了新闻官司的问题,也就是法律如何保障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新闻如何依法宣传报道的问题。这是在新形势下新闻界和司法界面临的新课题,并日益  相似文献   

16.
档案寄存工作是档案馆中涉及法律内容最多的一种档案活动。随着档案寄存工作的开展和社会法律意识的增强,档案寄存工作的争议将成为档案馆首当其冲的争议问题和热点。因此,档案寄存中的法律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收存和提供利用问题 档案寄存是一个具有《合同法》民事法律效力的档案保管、利用活动过程。因为,他是在自由自愿平等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新闻工作者的法律素质,是指其从事新闻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法律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具体来说,新闻工作者的法律素质应当集中体现在: (一)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比较牢固的法治观念。这种意识和观念,是新闻工作者通过实践和学习得到的,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客观的、正确的反映,是思想上、观念上对法律权威的尊重和对法治基本要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朱达林 《今传媒》2003,(2):71-72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就要求各级党报必须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从目前的状况看,法制新闻业已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以它的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但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律知识的增多,在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引发的新闻官司也日趋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闻业的发展,造成了新闻媒体与媒体受众之间的矛盾。因此,自觉学好法律,努力增强法律意识,尽力避免新闻官司,是当前摆在广大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自诞生以来,就对人类社会发生着影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新闻传播业自身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电脑及网络的普及,使得传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现代人已须臾离不开她。 传媒重要性的凸现,必然使从事传媒生产的人——新闻工作者的地位日益上升,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引导和干预生活”的重要角色。也正因为如此,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新闻工作者只有努力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时期新闻工作的需要。 提高职业素质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树立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体开始把笔端、话筒、镜头对准社会上的各种或明或暗的现象,使得舆论监督成为受众津津乐道的一种方式,使得新闻工作者逐渐增强内心的使命感、成就感。但必须牢记的是:新闻工作者从来不是,将来也不会是这个社会的审判者、决策者。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从来不是靠新闻舆论来维持,而是靠完善的法律制度,深入人心的法律意识来担当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保护神。说到底,新闻工作者只能加强学习,用法律的眼光来看待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从而评判是非曲直。我们常能看到有些记者,对采访事件指手划脚、评头品足,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