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在《忏悔录》一文中讲到新闻记者须有“四能”,其中一能就是记者要“耳能听”。他解释道:“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新闻实践表明,同到一个地方采访,同访问一个人,同参加一个会议,有的只能写出一般的报道,有的甚至空手而归。相反,有的却能写出有深度的报道,有的还可以抓到“独家新闻”。其中的奥妙何在?虽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刘保全 《今传媒》2006,(5):40-41
现在报纸上不少新闻干巴、枯燥,引不起读者兴趣,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常见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浅而无味,缺乏深度是一个主要病根。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工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九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何为“深度报道”?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大辞典》的解释是:它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四川的《精神文明报》1998年元月6日刊发了通讯《部长专“打”送礼的》,读后想到一个拒“礼”应该有礼的问题。反腐倡廉报道,一方面要揭露腐败现象,另方面尤需经常正面报道清正廉洁的好典型,促使全社会逐步树立新风尚。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报纸这样报道值得肯定和称道。时下新闻媒体有关领导干部拒“礼”事迹的报道,有些写得比较实在,看后令人信服。有些就不敢苟同,比如有的报道动辄“某某某在多长时间内,拒‘礼’多少多少次”,好  相似文献   

4.
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代表,我们形成了传统的新闻观。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走红的深度报道,对传统的新闻观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有所深化。以往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研究,多着重于其特点和作用等方面,本文则试图从新闻观上作简单辨析。“吃”出来的“潜新闻”不久前,人民日报刊载了一则报道:《肯德基吃什么?》。肯德基从开办之日起,就不断有记者前去采访,去报道,有鉴于此,《肯德基吃什么》劈首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肯德基都快被记者写滥了,你还能写什么东西?”对此,记者提了一个带有原始性质的问题:前门快餐厅1988年销售额居肯德基世界各分店之冠,人们“到底吃什么来了?”记者由此层层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讲究写环境,尤其是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结合起来,对典型的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新闻报道中要不要写环境呢?实践的回答也是肯定的。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写道:“人要有现实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安顿一样。”举一反三,联系到新闻写作,也不可忽视这一点。众所周知,新闻事件一般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人物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战斗更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所以,在新闻报道中注意写出这个人或这件事的具体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它一则可以使报道的事或人真实可信;二则可以使新闻报道写得生动可读;三则可以使新闻写作“借境”说话。有的新闻中写出典型的环境,尽管  相似文献   

6.
不少新闻界同仁以为,有深度的报道往往是指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而展开的、由多篇新闻组成的持续报道,如常见的“系列”、“组合”、“专题”等报道形式。那么,以单一新闻事件为内容的短新闻是否需要深度呢? 笔者认为,短新闻也同样需要深度。《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如是说:“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法,即为深度报道。”由此可见,“深度报道”仅是一种采访报道的“方式”,并非指特定的体裁。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追求的最理想状态应该是另辟蹊径,写出“奇之极、新之极”的独家新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对于及时调整报道思路,选择报道角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老报人范敬宜早年在《辽宁日报》任农村部记者时,有一次和另一名记者下农村采访,在一个公社的值班室睡了一个晚上,次日一早,范敬宜问随行的同事“发现了什么新闻?”,同事一头雾水:昨晚一觉睡到天亮,中间没有人过来打扰,何谈新闻?范敬宜笑答:“这就是新闻”。他抓住这件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深入采访,写出了《两家子公社…  相似文献   

8.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的开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始为业内人士所关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陆续出台,以及午间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的改革、改版,更使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人们争相使用的体裁。时下,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是新闻业务研究热门的话题之一。深度报道应“深”在哪?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发掘“事实”的深度。二、“问题意识”是引向深度的思维方式。三、建立事实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度报道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深度报道的基础。也可以说,调查研究的深入与否是决定能否写出、写好深度报道的关键。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什么是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怎样才能写出“深度”来?这是我们地方小报新闻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今年夏末,我们采写“永清县深化经济改革探析”的组合报道,共四篇:《把“二传手”变成“主攻手”》、《“包”字在乡村企业中螺旋式上升》、《有特色的农业结构在开发中形成》、《基层组织民主选举促进生产力发展》。分别就主管部门怎样适应企业承包经营的新形势、乡镇企业承包  相似文献   

11.
何谓调查性报道?据《新闻学大辞典》的诠释:它“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这是套用西方新闻学所下的定义。从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写作来分析,更确切地解释:调查性报道并非以“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而是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热点问题经过调查后写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一种报道,对所报道的事实“为什么发生”或“怎么回事”及其“事实可靠的程度”等问题,用活生生的事实和可靠的数字,向读者进行必要的回答,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从调查性报道这个新闻术语来说,它源于西方  相似文献   

12.
多写短新闻     
我在农村基层工作,经常采写一些乡间短新闻。自去年四月以来,我先后在《四川民兵》、《四川农民报》、《四川工人报》等报刊,及县人民广播站发表了七十多篇稿件。还分别被《南充日报》、《四川农民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通讯员。下面谈一点采写短新闻的体会。短新闻要凝聚一点,短小精悍。我开始写稿时,总想写出“大部头”,有分量的长稿。于是使劲拼凑材料,拉长篇幅,因而写出的稿子主题不突出,事例不典型,费力不小,不能采用。后来,我仔细琢磨《新闻与写作》上一些作者谈写作体会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新闻在地市级党报新闻报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简单经济动态报道,往往以枯燥的数字和术语充斥文稿,很难满足读者深层次的阅读需求。要想让读者从经济新闻中学到新知识,感受到经济发展新动向,就必须写出经济报道的观点和深度。那么,党报财经新闻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地市级党报经济新闻该如何采写?如何区别于都市报写出党报经济新闻的观点和深度?总结十多年来的经济报道实践,笔者作出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从非凡的人和事里找新闻易。从平凡的人和事里找新闻难。难,不在于平凡中没有新闻,难在不能从平凡中看出新闻和不能将平凡的人和事写出新闻,尤其是写出不平凡的新闻。去掉那种认为只有非常才有新闻的思维定势,从平凡里发现新闻和写出新闻就不那么困难。读一读《四川农村日报》2002年8月20日的《漂泊在广东的打工嫂》,对于从平凡中发现和写好新闻,可以得到一些帮助。四川人南下广东打工的多如牛毛。“四川人在广东打工”是平凡不过的事情,“在广东打工的四川嫂”也是最平凡的人。《漂泊在广东的打工嫂》便写的是这种平凡人做的…  相似文献   

15.
提出深度批评报道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社会复杂.深度批语报道不仅要回答错误发生在何时、何地、是何人犯了何种错误,更要回答读者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失误,其深层次的原因何在?正是因为这五个“W”,常常受到新闻事实本身的复杂性、新闻背景的复杂性以及记者本身的局限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局限,使深度报道进行不下去,即使写出来,也可能种种原因不能公开发表.结合我自己的采编实践,谈点感受.  相似文献   

16.
李咏梅 《新闻传播》2023,(24):113-114
新闻报道要用事实来说话。首先,新闻要反映事实;更关键的是:新闻要用事实来“说话”。新闻写作要遵循用事实说话的基本规律,新闻写作质量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事实的捕捉、筛选是否成功——是否捕捉、筛选到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电视消息《灰鹤“落户”迎河湾》以灰鹤“落户”的“果”,揭示了生态改善的“因”。体现了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的精神,并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21-2022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奖。《灰鹤报道里的画中“话”》通过解析作品创作的特点,意在表达:新闻工作只有始终坚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客观报道事实真相,才能践行”四力”,写出有精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好报道,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能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就是一篇呕心沥血写出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中期,深度报道在国内新闻媒体崛起,对受众的信息接受冲击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记者的新闻思维变革和创新,带来了客观条件。 (一)深度报道对新闻思维带来的影响 深度报道是一种用客观报道的形式,提供新闻事实和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它着重回答新闻的“why”、“how”,揭示新闻的深层次意义。 1986年前后,深度报道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席卷新闻媒体,象《中国青年报》的《第五代》(1986年5月)《经济日报》的《关广梅现象》(1887年6月)、新华社《关于粮食市场的通信》(1983年12月21日)。尤其是《中国青年报》《红色的梦》、《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组对大兴安岭火灾的深层背景的透视更令人耳目一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深度报道从内容到形式已形成了它的特色和思维模式,并可从中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攻大报、上头条、上联播……”奋战在基层一线的通讯员,如何写出有分量的稿子?笔者谈四点体会. 体会之一,写“实事”比写“事实”更贴近新闻本义.什么是新闻?最权威的当数陆定一的解释:“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实事的报道.将“事实”变成“实事”,有何区别呢?笔者有这样一次实践:2013年11月15日,枣庄市峄城区举行“地税杯廉政短信征集活动颁奖暨赠书仪式”.如果仅报道这项活动本身,在媒体上充其量只能发个短消息.而笔者在跟随活动中发现,峄城区廉政文化和教育做得非常好,写完活动消息后,笔者把着力点放在了解会后的“新闻”,写了《峄城文化倡廉贴近群众生活》的通讯,当年11月30日同时刊发在《大众日报》和《枣庄日报》上.  相似文献   

20.
所谓同题新闻,从报道时间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新闻事件发生之后,众多媒体记者同时采写并推出报道;一是新闻事件先由某媒体报道,其他媒体随后跟进。第二种情况中,随后跟进的报道又叫“第二落点新闻”。显然,由于新闻报道是讲究时效性的,第二落点新闻似乎是处在一种不利的竞争位置上:读者已经从先前的报道中了解了新闻事件,对后面的报道还会有兴趣吗?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有。关键是要做出比先前报道更有影响力的新闻来。做更详细的深度报道。一般说来,一篇报道若要产生较大影响,须有一定的篇幅,即做深度报道,因为深度报道对新闻事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