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生活,而作为语文教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更是把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发展到了一种如胶似漆的程度,它是新课标理念孕育下绽放出来的朵奇葩。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是在新课标的推动下自成门派继而登上语文教学大雅之堂的。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精心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是教学的任务,也是育人的责任。可惜有些教师缘于种种原因而漠视它。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法。就学生来说,是学生从自身发展的需要。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法再次研究教科书的间接知识足一种“再创造”学习。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性趣的研究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收集各种信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提供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初探。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一本大书,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尤其是语文的学习更是离不开生活。高尔基说,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语文知识及古典文化的具体运用。为此,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在生活中教育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力的责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语文资源,从而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实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的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思想视野和知识视野.充分利用间接生活经验弥补他们直接经验的不足。1.利用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又是班主任的话,就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把班级活动和语文学习密切的结合起来。用活动促学习。通过学习提高活动的质量。通过开展知识性班级活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学习科学,热爱科学,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只注重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却忽略了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感觉语文学习很枯燥,课堂效率低下。新课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思考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从语文课堂中得到熏陶。那教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呢?对这一问题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本,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从被动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己主动去探索、  相似文献   

7.
语文内容源自生活,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就不存在语文的学习。随着新课改的大量普及与应用,其中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着重强调语文的现实性、多样性、功能性、人文性、传承性。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元素与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从生活发现语文知识,以此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使学生养成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崇拜语文以及珍惜生活等思想情感,让学生怀揣对语文的崇敬之情去进行深入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8.
语言来源于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的误区,走进生活,让学生真  相似文献   

9.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既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又能实现人的发展,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在导入环节链接生活、提问环节贴近生活、活动环节走进生活、教学语言回归生活,引领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更需要学生的自学。当前中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语文,对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和迫切的求知欲,总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如果在教学活动中缺少了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漫无目的。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源泉,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注入日常生活的"活水",让语文教学"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学科,它的学习和运用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那么在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素。根据心理研究表明:"情感是学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反应。"积极的情感能够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语文知识,消极情感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进行教学,让学生也得到感染,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只有积极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  相似文献   

13.
王素丽 《教师》2012,(33):55-55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素养的高低体现在学生是否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是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新课改的理念要求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体会人生。  相似文献   

15.
深度学习是学生自身发现和生成知识的学习,是儿童全身心参与的主动学习,其核心特征是“活动与体验”。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社会是其不可或缺的教学情境。深度学习是知识与情境高度融合的学习境界,情境教学是深度学习的典范。深度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6.
建构语文教学与生活体验的绿色通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课程,语文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过程。语文教学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从而达到言语实践训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语文与生活同在,学习语文的天地很广阔。在教学时,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8.
合理开发传媒资源 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红  赵静 《宁夏教育》2006,(12):29-30
当今,信息技术已经影响了整个社会,电影、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厂泛的间接生活经验,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以自己的知识、能力、经验为不同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还应立足现实,从各类传媒中挖掘语文学习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生活化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语文知识运用到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与生活相关的活动,如体验生活、集体户外活动等,将实现生活与语文知识的互动,引领学生从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转变成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语文这门学科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处处离不开语言文字,所以语文这一门学科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许多孩子不把学习语文当回事,归根结底,是这些学生还看不到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强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让平时的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广阔天地,让学生懂得语文从生活中来,同时再运用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