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相似文献   

2.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相似文献   

3.
常州词派提倡词中运用比兴寄托,追求词"清空"之意境,从其理论渊源看,是对宋末张炎"清空骚雅"说的继承与进一步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清代词学比兴寄托说与楚骚美学的关系密切,持寄托论者多移用楚骚相关话语为词体代言。比兴寄托说具有内在的理论层次,以创作主体怨悱难言之情作为词作生成原因,以反覆致意作为情感抒发要求,以香草美人作为比兴运用方式,以要眇宜修作为所达到的言意效果,其架构部分地共享了楚骚美学的艺术审美内涵。在此架构上形成整体的比兴寄托词学观,被用以推尊词体、张扬读者的阐释权力,并由此促成了普遍泛化的审美体验,这些功能同样受到楚骚美学文化精神的沾溉。  相似文献   

5.
刘影 《文教资料》2008,(10):6-7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以"沉郁说"论词,他在当时词论已倡导"寄托、比兴、性情、风骚"等理论的基础上将所主张的"厚"与"哀怨"融于其中,并用沉郁将之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词学理论体系--"沉郁说".  相似文献   

6.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以"沉郁说"论词.他在当时词论已倡导"寄托、比兴、性情、风骚"等理论的基础上将所主张的"厚"与"哀怨"融于其中,并用沉郁将之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词学理论体系--"沉郁说".  相似文献   

7.
常州词派的理论经过了一个开创、修正、完善的过程。常州词派开创者张惠言的词论将汉儒的比兴论引入词坛,带有明显的矫枉过正的色彩。尔后,其词学弟子董士锡、金应等人由于个人生活的坎坷,强调了词学创作自我实现和心理渲泄的功能,在陆机、钟嵘的理论中吸收营养,从另一个方面修正了张氏的比兴理论。周济在词学上受法于董士锡,但又称与张惠言、董士锡“各存岸略”,“或合或否,要其旨归,各有正鹄”。周济折中、完善了张、董词论,提出了“有寄托”与“无寄托”统一的主张,从而奠定了常州词派颇具特色的词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常州词派提倡词中运用比兴寄托,追求词“清空”之意境,从其理论溯源看,是对宋末张炎“清空骚雅”说的继承与进一步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周济词学思想承张惠言而来,在其“比兴寄托”说的基础上提出“寄托出入”说。此说不仅强调内容上的雅正立意,还追求艺术风格的浑化无痕。周济“寄托出入”说,是香草美人诗学理论在词学领域的延伸,既推尊词体,又深化了词体的功能,具有双重价值,同时也是清代词学诗学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楚辞对词学批评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词论家标举词"雅骚"的创作原则,从《楚辞》中拈出"要眇宜修"概括词的本质特征并模范骚雅评介模式强调词的比兴寄托.  相似文献   

11.
周济的词论在两个方面发展了张惠言,足以弥补其不足与疏漏:其一是周济主张词应反映时代的盛衰,不局限于抒发个人感情;其二是周济提出“寄托说”,发展了张氏的以“比兴”论词,使常州词派的理论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2.
王晋 《华章》2013,(31)
纳兰性德的咏物词研究从纳兰重比兴的词学思想出发,着笔于咏物词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方式以及托物言志与比兴的关系,从而诠释出纳兰性德寄托在所咏之物上的饱满情绪与感慨,窥见其内心真实的情感与心灵写照。  相似文献   

13.
常州派词学中包含丰富的解释学与接受批评思想,不仅补充和丰富了古代文学接受批评的相关理论,而且对晚清近代词坛创作以及词学由近代而现代的转型有着一定的影响。应当借助于现代解释学的相关理论,从批评的意图与过度诠释、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比兴寄托的标准与判断等三个方面,检讨常州词学的解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咏物词滥觞于晚唐,五代、北宋初年渐成风气。北宋中叶,苏轼对咏物词的境界作大力拓展。使其日渐盛行,且延续了有宋一代。咏物词艺术日臻完美,大体上有单纯赋物之词、比兴词、“有寄托”词、“无寄托”词四种境界之分。当中“无寄托”词是我国古典诗歌高超的抒情艺术的综合体现,达到了最高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王沂孙虽称不上是名门大家,但其词具有比兴寄托、沉郁顿挫、幽婉奇幻等艺术特点,在宋末词坛上独树一帜,受到后人的关注与赞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常州词派的张惠言、周济、陈廷焯三家对碧山词的评价入手,分别论述了三家“比兴”词学主张,同时指出周济的“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陈廷焯的“以温厚为体,沉郁为用”的词论是对张惠言词论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勾勒出常州词派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常州词派打破了浙西词派以姜夔"清空"作为唯一标准的词学主张,转而注重比兴寄托,并在此基础上抬高了苏轼和辛弃疾的地位,对他们的词作予以了高度评价。张惠言将苏、辛二人放在相同的位置上,而周济则更推崇辛弃疾词,后期谭献、陈廷焯等又略重苏轼。这样的发展历程能够反映出常州词派词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常州词派对苏辛词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8.
蒋春霖《水云楼词》集中抒写咸丰兵事,极大地开拓了词境,有词史之价值。艺术上或以比兴见胜,或以赋体擅场;比兴寄托深微,赋体则见真实力量。《水云楼词》秀美与艳美相反相成,既劲健挺拔又丰容婉转;有律有文,沉郁顿挫;笔能移情,亦能化美为媚;炼字炼意,归于自然。《水云楼词》乃有清一代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9.
清代以来,许多著名词家都认为<乐府补题>有寄托,且对其主旨作了种种指实性的解释,这些说法多缺少证据,流于附会.实际上,此书是元初词社唱和的咏物词集,可能暗含一定的身世之感,但并无可以征实的言外之意.此书在清代复现,对"比兴寄托”说词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3-16,30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诗经》中就已广泛地运用了比兴。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比兴从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起兴的朴素状态发展到象征、寄托或者寄寓的高级状态。李商隐继承了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的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他的无题诗不只是创造一些工于比兴、深于寄托的名句。而是把比兴寄托这种手法运用于全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