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2.
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厂长。不知为什么,初次见面厂长就对我很冷淡。凭着记者特有的涵养,一来二去,我终于和这位厂长搞熟了。于是我直率地提出了个问题:似乎您不喜欢记者,为什么?厂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件事:有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便提出要在厂里买台电冰箱。厂长以出厂价格,给他弄了一台。当时没有付钱。过了一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  相似文献   

3.
老山前线一等功臣徐良负伤失去一条腿后,他的恋爱对象陈燕不改初衷,仍然与徐良结为终生伴侣。有的记者采访时说,陈燕,你的情操高尚,思想境界非常高。陈燕听了不同意,对记者说:“你们不要说得那么多。我根本不是象你们所说的那样。我的情操没那么高尚,品德也没那么高尚。如果再让我找一个一条腿的人,我决不会再找了。我实实在在地说,就是因为我和  相似文献   

4.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5.
朋友们常跟我开玩笑说:“大兴安岭一把火,全国都知道了黄齐国。”我内疚。是国家的一次重大灾难使我出了名,是否有点“发国难财”的味道? 然而,我又欣慰。我毕竟是用自己的辛劳,在共和国的空域里传递着“火的信息”,在众多人们的记忆中划下了一道轻轻的痕迹。奔灾区,检验反应能力 1987年5月6日,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火魔肆虐,使灾区的生灵告急、森林告急。  相似文献   

6.
我从前是这样说过:“任何一个孩子,照我的方法,都可以成为写作天才.”这样说,很像一个江湖骗子.现在很多孩子不要说当什么天才了,就是要他按规定完成作文,就愁眉不展.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错不在孩子,而在我们的评价标准.我当时写这些话的时候,的确是蛮激动的,蛮确信的.那天醒得早,想到这个,就睡不着,早上5点钟起来,一气写了三个小时.可以想见,当时我说的和想的完全一致,不是存心要骗人的.  相似文献   

7.
我采写的《专储玉米哪里去了》一稿,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是对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我的及时鞭策。我不是喜欢写批评稿的记者。但做为一个全面的、称职的记者,你又无法避开现实矛盾,逃避现实问题。在一次江西省农业局长会议上,大家谈起农业形势。有人说,听广播、看电视新闻,有的省分配到了国家专储玉米,我们省里有没有?省畜牧局长回答:“第一批,我们不清楚,被粮食部门独吞了。第二批分了一点给农业部门。”某地区一位农业局长对我说:“李记者,别的稿子你不要写,就写一篇专储玉米哪里去了?”当时,我感到这个问题不是一…  相似文献   

8.
在重庆新闻界和重庆的区县、乡镇,人们都说我是研究、采写“三农”问题的“专家”。我知道,这是对我的褒奖,我对“三农”问题的研究还只是一些皮毛的东西。做记者这些年来,我有一个非常深的体会:一个记者如果不在重点文章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就难以写出属于自己、打动读者、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的东西来。这里说的思想来自于对社会现象和所采访的素材进行分析、思考、研究。1997年7月,我到重庆市黔江山区的工农乡,采访一个遭受特大山洪灾害的山村。灾民告诉我,10多年前,他们村周围是成片的森林,山清水秀,自从种植烤烟后,由于烤烟需要用火烘烤,山…  相似文献   

9.
说长道短     
老模范为何向记者发表声明去年九月,一家广播电台的两位记者,到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采访全国著名林业劳动模范高永顺。高永顺创造过许多伐木经验,他1982年退休后不顾年高体弱,年年春天上山参加一两次造林活动。可是这两位记者的录音报道在电台播出时却把事实变了样:说他不仅春天上山造林,还要夏天扶育,秋天整地。高永顺从广播中听了报道,找到林业局广播电视科负责人说:“请你们给那个记者捎个信儿,我老了,春天造林都干不了多少,不要再逼我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1.
“田流走了”。3月17日上午,李翼(原人民日报老记者)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怕我听不清,又重复了一遍“田流走了”。 对于田流逝世,我很难过,想和李翼一块到他家看看,有什么后事帮助办办。李翼说:不要去了,他什么都不要。我说,什么都不要,这太简单了。人死事大,总该开个追悼会,向遗体告别一下吧!李翼说,田流不要什么遗体告别、开追悼会之类,连骨灰也不留。这使我想起十几年前,田流在人民日报记者部负责工作时,我们曾议论过后事。当时田流说,我什么都不要,少麻烦。如今,他果然这样做了。 田流在新闻事业上,做出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您好!我们报纸最近开辟了《名人风采》专版,要求记者经常提供名人专访稿,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名人都很忙,联系上就不容易,不要说作深入采访了。您能给我指点一二吗?读者王东王东同志:您好!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的记者生涯中采访过的名人不下百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法制等各领域,有些是系统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中媒体的不当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听了北大法学院朱苏力老师的一个演讲,有这样一句话应引起我们警醒:“舆论界并不比司法界干净”。比如,我就听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的人说,检察机关在浙江刚刚抓了一家中央级电视台的记者,拿了人家的钱帮对方干预案件。还有,另一个中央级电视台的记者同类的案子,东城区法院也快要判决了。一家企业报的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说我不给你曝光了,你拿几万块钱,我给你宣传吧。企业给了这个记者几万,后来这个记者到河北某个地方非法印出了  相似文献   

14.
1958年8月6日,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宣布成立了。就在这天的上午10点钟左右,毛主席乘专车来到这里。作为一个地方报社的摄影记者获准跟随采访拍照,令人终生难忘。当时跟随采访的记者很多,但摄影记者只有新华社记者侯波和我。 侯波很平易近人,她嘱咐我说:“不要乱走乱照,主席很不喜欢记者照他的吸烟和吃东西的照片。”并让我跟着她走,不然,保卫人员会有意见的。 进入8月,正是霏霏雨季,被雨水滋润的大地上一片生机。大面积的棉田、玉米、谷子和高粱长势喜人,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相似文献   

15.
《传媒》2001,(4)
两年前我第一次去海湾,当时唐师曾刚出院不久,应阿曼苏丹国邀请,到位于海湾口上的马斯克特养病。那是我第一次去阿拉伯国家,我当时就发现,阿拉伯人对摄影很反感。 我由于不谙中东习俗,一到机场,就好奇地端起摄像机,不料立即就被安全警察抓住。走在一边的唐师曾哈哈大笑,说美联社说“没到过中东的记者不算记者,没在中东被  相似文献   

16.
一个男性朋友给我出了一道据说是可以测试我的爱情标准的题:高山,大海,火车,鲜花。根据对这四样事物的不同排列可归纳出不同的择偶条件。 我说,一片鲜花在大海里盛开,过了几亿年海里耸出了高山,山脊上缓慢滑动着一列火车,火车里坐着寻找记忆的已经衰老但依然美丽的我。他听了竟无语,好一会儿他才告诉我书上说:高山代表健康,大海代表内涵,鲜花代表美貌,火车代表“性”。按照我刚才的描述,我的择  相似文献   

17.
说真话难,还是应该说真话杜导正一九五八年,我国的三面红旗处处“冒烟”,我作为新华社驻广东省记者,写的新闻报道很多。有一篇歌颂公社公共食堂的《三餐午饭不要钱》,新华社发了通稿,全国各主要报纸都刊登了,《人民日报》登在第一版。大炼钢铁,我也高兴过。当时头...  相似文献   

18.
我的记者生涯是从新疆开始的,更确切地说,是从萌起去新疆意念的那一刹那开始的。那是1955年冬天,我在新华社国际部做了7年的编辑工作,听同志们议论说总社往新疆分社派记者很难,一些同志不愿意去新疆,因为那里当时还很艰苦。我一时豪兴顿发,自动请缨:“不是说青年人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吗,我愿意去新疆!”这个要求一经提出,三天后就得到批准,并很快发出了调令。 当我办妥调动手续,迁移户口的时候,派出所的同志问我:“犯错误了吗?”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碰上一位久未遇面的朋友,与他聊天中,他声称自己"最害怕记者"。我戏谑地问他:"你是不是有什么隐私被记者揭露了?"朋友摆摆手,开始"揭露"记者。他是一个局长,因班子工作出色,常有记者光顾。有的对他的描写过了头,比如,单位修住宅楼,有人建议给领导设计大套,他坚持与职工一个标准,将大套计划一笔勾掉。稿子见报后变成了这样的文字:"在职工大会上,他拍着胸脯说,我不要大套,也不上楼,我的房子让给最困难的同志。"他说:"我看了报道,一个星期没敢出门。"因为他不仅上了楼,住的还是好楼层。可这句"豪言壮语"全城皆知。多年过去了,仍有人见面问他是不是  相似文献   

20.
胡传虎 《出版参考》2006,(32):30-31
有一次,我在书房写东西,就听到门铃响.老婆很谨慎,没有立即去开门,可能从猫眼里看了看.就听外面大声说:"我是来送广告的!"一个女孩子的声音.可能没有危险吧,就听老婆开了门. 门刚开,就听见女孩子说:"要换鞋子吗?"我一听来劲了,这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业务高手啊,没有问能不能进来的问题,因为那样有可能遭到拒绝;而是直接跳过拒绝,问要不要换鞋子,高!无论要不要换,进来是肯定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