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跨学科学习视域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拓展跨学科途径、开展多元活动、实施多项策略,全面调动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深度学习、深刻理解、深切感知古诗词的能力,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课标推进实施以来,在教育教学方面,教师要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跨学科学习,使学生除了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外,也能拓宽自身视野,将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增强学生的运用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本文从跨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如何将古诗词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  相似文献   

3.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古诗词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基于课标与教材,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素养的发展。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实施策略是:确立初中古诗词教学素养型目标,整合结构化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内容,开展真实情境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活动,进行导向性、互动性的初中古诗词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4.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跨学科学习是语文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旨在通过跨学科学习,实现学科之间的关联、交互和融合等,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跨学科学习理念为指引,把古诗词教学与音乐、戏曲、舞蹈等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的学习入情、入境、入心,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受到艺术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自觉理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构建古诗词教学的高效课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学知识,还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发现并欣赏语文学习之美。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古诗词教学的素养目标,寻找影响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和古诗词学习效果的问题,通过读写结合、鉴赏教学、创设情境、拓展内容等多样化途径,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促进学生文学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本身就具备丰富的内涵与艺术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开展学科融合教学。以跨学科学习丰富古诗词教学形式,推动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层次的领悟和解读,促进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的文化精髓。本文从跨学科学习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古诗词与历史、地理、美术、音乐、数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精神等,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7.
审美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基于审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通过“读诗文、悟诗境、拓诗眼”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构建学生的审美经验、实现学生的审美创造,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发展让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大潮不断涌进,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学科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其中古诗词教学中更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因此就当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能量。依照多年古诗词教学经验,从完善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学能力、拓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构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课堂等方面,探索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学校以“创新素养培育”为目标,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构建了跨学科项目式“一体两翼”教学模式。“一体”是以育人为主体,指向创新素养培育。“两翼”是以学校特色教育为一翼,构建海洋特色课程体系,实施“特色课程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国家课程教学为一翼,基于国家课程开发学科融合课程,实施“国家课程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满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通过注重项目的科学性、开发特色主题课程和优化项目探究活动等具体途径的实施,在实现学生“理论思维”到“实践思维”的转变、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以及学校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79):31-32
在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中,古诗词教学的价值是不容小觑的,因为古诗词的教学与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密切相关,与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密切相关,更与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的能力密切相关。但从现阶段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现象与问题,要想让古诗词教学真正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需求,要想让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真正提升,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将更多的工作重点、研究重点集中在小学生古诗词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上。为此,文章将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以及转变的策略展开新一轮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大概念引领下大单元教学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从构建单元教学大概念、大概念引领设计二级核心概念构建单元概念群、设计符合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目标、呈现跨学科情境的大单元教学活动、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方面,设计与实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大单元教学,提高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教学中,学科之间的融通已成为一种必然。教师要准确把握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学段定位、内涵定位,依托学生的生活实际,明晰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目标,确定跨学科学习的实施原则,开辟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构建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体系,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跨学科学习的高效落地。  相似文献   

14.
刘焕松 《成才之路》2022,(15):79-81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使得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语文古诗词教学与核心素养发展联系紧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语言、古诗词思维、古诗词审美、古诗词内涵的过程中,可以进入到理想的核心素养培育环境.文章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视角审视古诗词教学的初衷,从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四个维度探讨古诗词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跨学科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系统设计,包括确定活动主题、开展任务分析、构建内容结构、明确实施途径和素养目标、拆解复杂任务、设计系列活动和评价方案等环节。跨学科实践活动既可以安排在核心内容教学之后,又可以替代新课教学,还可以融入常规教学之中或与其他学科教学融合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明确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素养定位,注重问题解决逻辑,设计挑战性任务,调控活动的开放程度,综合应用体验和表达、成就和激励、反馈和深化等策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教学素养是促成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则是引领和推动教师发展跨学科教学素养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手段。本文通过厘清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特征,构建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形成带有权重系数值的集跨学科教学知识、跨学科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教学情意三维一体的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模型。通过实证检验,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现状和水平,提出教师内生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发展路径,即领悟跨学科教学理念,增强跨学科教学情意与博雅意识;深化跨学科教学实践,锤炼跨学科教学能力与跨界思维;加强学科教师间交流,发展跨学科教学共同体与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界定,通过指向文化素养的现实参与和跨学科融合、指向语言素养的创意表达和读写结合、指向思维素养的对比联动和逻辑建模、指向审美素养的任务驱动和演绎展示等多元路径,开展大单元古诗词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鉴赏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构成,高效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鉴赏能力,对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语文古诗词教育课程经验,以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对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实施的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可以有效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课程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高中语文的教学实施中,渗透文学教育,这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构成,也是培养与构建学生学科素养、让学生的学科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提升的基础。文学教育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涉及的内容较多,可以是让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也可以是进行相关的跨学科教学的结合。无论是哪种方式,加强文学教育,这都会成为语文课教学实施的推动力量,并且能够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和  相似文献   

20.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古诗词对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古诗词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诵,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美意境,欣赏古诗词中饱含的深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审美情趣,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提升。本文从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的策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