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档案工作,是与周恩来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是党和国家档案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今年1月8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30周年,全国人民不会忘记他,档案同仁也永远不会忘记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期,周恩来在参加了党中央的领导工作以后,就十分重视党的  相似文献   

2.
1959年6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亲切接见参加全国档案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的一千多名代表,在与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曾三等档案干部谈话时说:“你们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像司马迁那样,利用档案,研究历史,编修历史,为国家的档案和历史研究做贡献.曾三把周总理的指示传达给与会代表,与会同志深受教育和鼓舞.会后,曾三还分别写信给郭沫若、吴玉章等史学大家,向他们转达周总理的指示,并请教相关问题.郭沫若回信说,“我倾向于认为司马迁曾经是一位档案工作者”.吴玉章也认为,“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档案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是我国汉代一位杰出的史官,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档案工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他的父亲司马谈,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作了太史公这个职位,实际就是管理皇家典籍档案,为皇帝提供史实。父亲死后,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学家、史学家。他倾其毕生的心血和精力编纂了《史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曾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档案工作者,他的一生经历和写作都和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史记》的问世成为我国最早、最重要的档案材料总集,开创了大规模利用档案材料为经国治世服务的先例。虽然司马迁编修《史记》距今已有2千多年,但对当代档案编研工作仍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周总理提出“你们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的总体要求,—直激…  相似文献   

5.
马绪超 《文献工作研究》2000,13(3):48-51,45
本文研究司马迁在档案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从收集,编纂,著史,考证等方面论述司马迁对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编研工作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对于一个档案工作者来说,事业心越强,责任感越大,越热爱档案工作;对于一个领导人来说,素质越高越重视档案工作.淇县检察院检察长耿书江深知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他继承历届领导班子重视档案工作的优良传统,他以军人的果断和魄力大力支持档案工作,使该院档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促进了检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义权何许人也,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竟能上惊动中南海,下让国人赞叹、敬佩、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档案系统首位受到总书记指示,号召全国学习的人,被誉为全国档案系统“第一人”。其实刘义权是原解放军档案馆的一名技术六级的普通馆员。2006年退体后返聘回馆,从事志愿军档案鉴定工作。说他平凡,他一生只与档案为伴,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档案工作者;说他伟大,他参加工作38年,从档38年,  相似文献   

8.
徐青自1992年大学毕业以来就一直在浙江省江山市档案馆工作,任档案馆主要领导也已经11年了。他50多岁,个子不高,有一对弯弯的眉毛,跟下属说话也总是笑眯眯的,是一位和蔼亲切的领导。在档案馆工作的日子里,他总说:"档案馆就是我的另一个家。"这些年,他一心扎根档案事业,苦心钻研档案业务,深入挖掘档案资源,推动了江山档案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档案管理员成长为档案界知名的专家型领导。  相似文献   

9.
周总理和中国电影档案工作姜鸿涛敬爱的周总理一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的足迹留在我国大地的每个角落,他的音容笑貌深深印在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心中,他的谆谆教诲鼓舞着各条战线的同志努力奋进。我国电影档案事业也记下了他老人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史书中,《史记》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著作.它是一部研究汉武帝以前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记述了许多档案方面的工作和思想,对研究中国古代档案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史记》中涉及到的档案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刘成贵 《兰台世界》2003,(10):16-17
在我接触的领导干部中,许多人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认识平平淡淡,抓档案工作马马虎虎,有的甚至很不尽人意。然而,当我接触到这样一位“一把手”,听他谈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听到介绍他抓档案工作的先进事迹,我惊叹、钦佩,平静的内心油然产生一种格外的崇敬之感。他工作三十年,近  相似文献   

12.
由于档案价值的潜在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档案鉴定成为档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现在“有必档”和馆藏档案“玉石不分”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清朝赵翼说过:“人例有一篇稿。锓枣镌梨祸不了。若都留存在世间。塞破乾坤犹嫌小!”周总理也曾明确指出:“档案不要搞得太多,不然是牍主义,后代要骂我们的。……我们为后代留档案,档案要精炼,不要什么都作为档案保存起来……”现在馆藏档案不精炼的现象还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3.
关于近代教育家张伯苓的书籍出了很多,电视剧更在去年热播,但记叙他逝世前后的文字却极少,即使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前不久,我查阅了天津市档案馆档案,发现了记叙1950年张伯苓重回南开、周总理吊唁张伯苓和张伯苓追悼会的三件珍贵档案,算是正说张伯苓的最后时刻吧!  相似文献   

14.
1967年1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机要档案系统外地来京人员的讲话中曾明确地指出:档案不要搞得太多,不然是牍主义,后代要骂我们的。中国的字几千年未变,书浩如烟海,读不完——我们为后代留档案,档案要精炼,不要什么都作为档案保存起来,有些给后代看了没有好处。周总理的讲话,指出了档案  相似文献   

15.
正他是一位山里人。大山的质朴造就了他踏实厚道的品质。他曾经是一名军人,军旅生涯养成了他勇于担当、说干就干的军人作风;他曾经是一名基层领导,对事业的执着和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是同事们对他的赞誉;他现在是一名档案员,对历史负责就是他莫大的荣幸!2013年7月10日,他在宜昌市夷陵区档案工作表彰会上的发言,感动了与会全体人员。他叫向明炎,今年已经56岁了。2012年5月受命担任夷陵区邓村乡政府机关档案管理员以来,邓村乡  相似文献   

16.
在档案界有这样一个人:他寒来暑往,呕心沥血,在从事档案征集工作的38年来,用足迹丈量了25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县市,征集和接收了83万余份军事档案,被称为“军档收集第一人”;他老有所为,恪尽职守,虽身患癌症却一直奋斗在中美军事档案合作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伟大的档案工作者.司马迁编写<史记>采用了大量的档案史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档案的利用,就没有<史记>的完成,更没有<史记>对后世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司马迁在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编研等各个环节,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  相似文献   

18.
杨建伟,出生于1964年,1982年参加工作,1985年就读档案专业大专班,毕业后调到青神县档案局(馆)工作,历任办公室主任、业务股长、副局长、局长。他在档案战线兢兢业业,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一干就是几十年,为推动青神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服务是工作的灵魂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档案馆还是机关档案室,围绕各项中心工作,发挥档案服务功能,达到存史、资政、育人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目的,通过服务来增强人们的档案意识,提升档案工作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9.
石门县原档案局局长范水良一生不恋钱财,却爱好整理档案。从13岁开始到73岁,60年的甘苦生涯,都记录在他的258卷家庭档案中。他任档案局长8年,建起了一座档案馆,县档案局荣获全国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他个人30次立功受奖。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20.
裴桐在几十年的档案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档案管理思想.他认为档案收集工作的集中统一有利于全宗的形成,还对档案分类的方法提出具体规则,并强调档案利用与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除此之外还提出档案管理要实现现代化,为档案工作的开展打开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