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孙传哲这个名字,集邮者无人不晓,尽管孙老已去世多年,但我认为有必要提及他,尤其是他对邮票设计工作的兢兢业业精神,更值得我们大家和一些邮票设计者去学习。这位大名鼎鼎的邮票设计师,自1947年以来为解放区和新中国设计了153套邮票(包括参加设计在内),占同期邮票的四分之一。孙传哲先生设计的邮票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称他是高产邮票设计师并不为过。1980年在对建国三十周年发行的最佳邮票评选中,被评选出的30套最佳邮票中,孙传哲先生设计的就达十余套,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为邮票的设计整整辛劳了40年,鞠躬尽瘁,尽心尽责,人们喜欢孙先生设计的邮票,不在于他的名气,而全在其质量,他设计出的邮票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和艺术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邮票史》中,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设计群体代表人物"的孙传哲先生(图1),对故乡浙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担任邮票设计室主任时,就曾向邮票发行局的领导谈及发行杭州西湖邮票的心愿,当时因邮票发行计划等种种原因,他的这一心愿未能实现,但他对发行杭州西湖邮票一直魂牵梦萦,还以杭州西湖为题材绘制了一些图稿。  相似文献   

3.
正陈绍华先生是当代中国知名设计师之一,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太平鸟、和平鸽等形象均出自其手,设计风格独具个性。自1995年设计了第一套邮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始,陈绍华先生就与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更广为人知的作品是生肖邮票,自2004年第三轮生肖邮票发行开始,他已设计了其中的5枚,分别是甲申猴票、丁亥猪票、己丑牛票、壬辰龙票和甲午马票,这在生肖邮票设计界是较为少见的。陈绍华参与了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整个创作过程,他亲手操刀的《陈绍华与十二生肖》珍藏册积淀了他多年来对图形  相似文献   

4.
我国邮票设计中应用电脑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马刚在《王雪青和他设计的(国际奥委会一百周年)邮票》一中回忆,1992年他在法国南部的Aix学院进修时,与正在该院从事电脑设计的王雪青共同策划用电脑设计邮票,王雪青利用电脑设计出1994—7邮票的4个疗案.  相似文献   

5.
邮票设计家刘硕仁,自195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邮票设计工作,一干就是40年。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邮票设计家之一。《蝴蝶》《菊花》《奔马》《京剧脸谱》《白(?)豚》《西厢记》《航天》……从老纪、持到新J、T,近70套邮票均出自刘硕仁之手,且多部作品在国内外被评为最佳邮票。不少集藏家(者)为邮票和藏书票的兼藏者,据知,在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既收藏刘硕仁设计的邮票,同时也喜欢收藏他设计的藏书票。  相似文献   

6.
“大老宋”,就是宋兴民。这是从当年邮政总局叫起来的。因为他身高块头大,叫他“大老宋”,很形象,他也感觉很亲切。说大老宋“兼具三家”,是说他在邮票发行、邮票设计、集邮事业方面,扮演的角色,做出的成就。不会画画的邮票设计家从1956年到1985年的三十年间,除“文革”时期已不能工作的三四年时间外,他对我国邮票的选题、设计、发行工作,是具体的负责人,是“总编导”,是“总设计师”。包括孙传哲和我先后担任设计室主任期间,几  相似文献   

7.
《集邮博览》2015,(4):27
瘦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于2015年4月18日发行《瘦西湖》邮票。一套三枚的《瘦西湖》邮票是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设计师史渊根据我国著名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的遗稿设计而成。孙传哲(1915—1995),浙江宁波人,新中国第一位专业邮票设计家,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设计群体代表人物"。在其40多年的邮票设计生涯中,他潜心用力,辛勤耕耘,情系方寸,先后设计了150多套邮票,使中国邮票在内容、形式、风格上气象万千,方寸之间辉映出祖国的沧桑巨变。  相似文献   

8.
费拉尔,德国籍。1892年9月进入海关造册处任绘图员。善绘画,通音乐,略懂中文。当时担任造册处税务司的葛显礼把设计及监制邮票的工作委托给他。从1894年发行的慈禧万寿邮票,到以后发行的加盖改值票、蟠龙邮票,以及邮资明信片等,几乎全由他一人操持。同时,他还为上海、镇江等地的商埠邮政机构设计邮票。1897年7月23日,费氏因在承办、代印镇江商埠邮票中监守自盗,被海关除名。出狱后费拉尔寄  相似文献   

9.
吴建堃是一个实在人。否则,也许我国1985年发行的《中国残疾人(附捐邮票)》(图1)不会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1984年3月初,吴建堃接到任务,要求其设计一套残疾人的邮票,要表现残疾人的美。起初,这套邮票的设计任务并没有分配给他。吴建坤说,这套邮票在设计上有一定的难度,接到任务后,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当时他也有一些畏难情绪,好长时间都"憋"不出来。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融票、戳、画、文、书、印于一体的记事手绘封,是万维生先生的独创,别具一种风格。他创作手绘封纯属偶然。1979年他设计的《万里长城》首日封,由于印刷不及时,在发行日供应不了。万维生的一位同事拿着一个贴好这枚邮票要寄出的信封来找他,因为贴的邮票是他设计的。正在作画的万维生即兴用画笔在信封上绘了几笔,同事一遇乐了:这几笔简直就是锦上添花。自此,万维生每有自己设计的邮票发行,总要在贴上该邮票的信封上作画。1984年,万维生与邮票设计室领导去苏  相似文献   

11.
《昭君出塞》邮票是近年少见的优秀选题。去年元旦中国邮票总公司总经理刘殿杰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介绍当年新邮票,谈到好选题、好设计时都首先提到《昭君出塞》。我们了解到这套邮票的设计者是承德画院的高级美术师肖玉田,他是我国著名工笔画画家,其成就在美术界早有定评,受到广大集邮者青睐的T.164《避暑山庄》就出自他的笔下。去年,他设计的《昭君出塞》邮票图稿又在强手如云的竞争中一举夺  相似文献   

12.
走进李德福的工作室时,他正伏案忙着写些什么,原来,他正在给集邮爱好者签名,怕墨迹未干而弄脏了邮票和封片,他把这些邮品参差错落地摆放在桌子上。在紧张的邮票设计工作之余,给集邮爱好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9月7日,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到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参观、视察。在博物馆展览大厅,马凯亲切地向博物馆工作人员挥手致意,随后,他认真仔细、饶有兴味地观看了邮票展览。在听取讲解员的介绍后,他还十分关注地询问邮票的发行背景、印制工艺等,对邮票所承载的历史和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今年9月号的《邮趣》杂志用10页篇幅刊登悼念世界雕刻大师切斯拉夫·斯拉尼亚(按瑞典文读音应为切斯伐尼亚,但一般均以英文拼音“la”读作“拉”)的专题特集文章,并配有大师所设计的60多种邮票图样(彩色)以及他的照片,作品集封面及邮票细部的放大图等。斯拉尼亚于今年3月17日逝世,享年83岁,在世界邮票雕刻事业中享有巨大声望。他的作品超过  相似文献   

15.
7月5日发行《藏羚》特种邮票,这是设计家黄华强献给广大集邮者的野生动物题材邮票的又一新作。 自1992年黄华强设计《长白山》邮票以来,他就一直在探索设计"保护野生动物"主题邮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集邮报》曾刊出《9旬张述惊爆"抗战军人"邮票内幕》的连续报道。作为这枚珍贵区票的设计者张述,他认为自己以前的记忆有误,只是"随便说说"。对此他提出新的说法。 (1)这套邮票发行时间不是1938年,而是1939年;(2)这套邮票原先有面值,老百姓不买,才成为无面值邮票;(3)这套邮票是由他自己一个人设计的。  相似文献   

17.
难忘的学习和访问我还是经常到邮电部赫鲁普萨专家处学习与邮票有关的知识,专家也介绍我去找其他部门的专家学习,时间长了与邮电部的某些官员也搞熟了,通过他们都能学到一些与邮票有关的学问。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赫鲁普萨专家的办公室遇见了依·许米特,他的谦逊有礼的风度和朴素和善的外貌,竟使我一时没有意识到他就是我所敬仰的著名邮票雕刻家,当专家向我介绍以后,我没有放过这个机会,立即要求能约个日子到他家里去访问,他欣然同意了,临走时他还热情地对我说:“非常欢迎您到我家里来作客,我一定等着您。”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中国邮票的百花园里,动物邮票是最绚丽的一方花圃。每当我徜佯其间而流连忘返时,总要想起这方花圃的开拓者之一——邮票设计大师刘硕仁,想起聆听这位老人如数家珍般讲述他与新中国动物邮票  相似文献   

19.
木子 《集邮博览》2015,(4):40-41
2015年4月10日是我国一代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先生(图1)逝世20周年。孙传哲自1947年在中华邮政开始设计邮票,创造了我国邮票设计数量最多、被评为最佳邮票最多的记录。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邮资调整后发行的第一套符合当时邮资面值的《石舫图》普通邮资明信片(图2、3),就是孙传哲在他77岁高龄时为我国邮坛百花园培育出的又一朵清雅靓丽的小花,也是他设计的最后一套普通邮资明信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发行地方选题邮票已有不少年头,但它在全年计划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小。从已发行的地方选题邮票来看,不少是由专业邮票设计者负责设计的,或许因此,所设计的邮票不能栩栩如生地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因而大大削弱了对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吸引力及影响力。反观日本对地方邮票设计采用的举措,当能给我们一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