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单位犯罪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单位犯罪中的"单位"所为何物却鲜有人关注,而从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体抽象出刑法意义上的"单位"应是单位犯罪研究的理论前提,本文在借鉴社会学意义上的单位定义的基础上,认为单位犯罪中之"单位"是指人们为追求共同利益而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成立的,得到法律认可的,具有完全法律人格的社会组织.并对单位的特征、范围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单位犯罪,是一种以单位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而实施的犯罪,也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具有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特征。绝大多数的单位犯罪都是不纯正的单位犯罪。我国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以“双罚制”为主,也有少量的“单罚制”。单位犯罪在我国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要注意正确地认定。  相似文献   

3.
单位犯罪,是一种以单位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而实施的犯罪,也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具有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特征。绝大多数的单位犯罪都是不纯正的单位犯罪。我国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以“双罚制”为主,也有少量的“单罚制”。单位犯罪在我国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要注意正确地认定。  相似文献   

4.
单位犯罪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修改的刑法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但没有揭示出单位犯罪的本质属性。目前对单位犯罪的定义有多种,忽视了单位犯罪的特殊主体,忽视了单位为合法利益而犯罪的事实。社会危害性是单位犯罪的本质属性。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经单位的决策机构研究决定,或由负责人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危害社会的法律规定为犯罪并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张懿 《华章》2013,(27)
在1996年之前,我国的刑事立法并没有针对单位犯罪的审判程序进行专门的规定,这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单位犯罪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类目化的社会分工、生产方式的社会组织化而必然“诞生”的。在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的市场化经济才刚刚起步,所以我国对于单位犯罪的立法构建属于“婴儿期”。在1997年新刑法在总论中专门规定单位犯罪之前,单位犯罪的相关规定已出现在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之中,呈现分散状缺乏同一性,关于审判程序的设定则多参照自然人犯罪,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时至今日,我国正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正在深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容更多的市场主体,相应地产生的经济纠纷更为复杂。我们应该探索更为完善的单位犯罪审判制度以配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究其实质,单位犯罪是一种业务犯罪,是工商文明的消极产物。确立单位犯罪的特征应遵循三个基本要求:有助于划清单位犯罪与自然人(共同)犯罪的界线,有助于维护法秩序的统一,符合惩治单位犯罪的立法目的。基于此,单位犯罪的主体应限定为具有特定资格的法人。在单位犯罪意志的认定上,应坚持人格责任论;为本单位谋取经济利益应是其必备特征;单位成员的犯罪行为必须与“单位业务”有紧密联系才能归责于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7.
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实施犯罪的单位.这是单位犯罪与其他犯罪相区别的最本质的特征.由于有了单位犯罪主体的特殊性,才有了单位犯罪的概念,也才有了关于单位犯罪的立法以及围绕它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因此,正确掌握单位犯罪的主体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单位犯罪的归责模式为个人责任模式。在刑事合规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单位犯罪归责模式存在诸多实践困境,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定罪处罚标准不统一、单位犯罪的归责模式违反责任自负原则、单位犯罪的认定缺乏规范性标准。其原因是现行单位犯罪制度不适应以预防为主的政策导向、传统的单位犯罪归责原则未能摆脱替代责任或转嫁责任的桎梏、单位犯罪的归责路径为“自然人→单位”的逆向归责。对此,应当发挥刑事合规作为预防性刑事政策在单位归责中的出罪作用,从单位自身的组织性特征出发,坚持“组织体责任论”的归责原则,并将单位犯罪归责路径转变为“单位→自然人”的正向归责路径。  相似文献   

9.
单位走私犯罪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犯罪形式。本文探讨了境外公司能否成为单位走私犯罪的主体、个人跨几个单位走私犯罪的认定、单位和个人混合走私的认定、如何理解单位走私犯罪中的“主要环节”、“主要作用”、“重要作用”、关于单位走私犯罪后发生分立、合并或者其他资产重组情形以及单位被依法注销、宣告破产等情况下,如何追究刑事责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单位犯罪主体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但什么样的组织才能成为刑法中的单位犯罪主体,则值得探讨。对于私营企业,一概否认或承认其单位犯罪主体地位都是不正确的,应当根据其人格的独立程度来确定是否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单位的分支机构在主体资格上符合刑法中的单位的特征时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的内设机构,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单位犯罪论。筹建中的单位如果具备了法律上的人格,且其实施的犯罪与单位筹建事务有关联,是单位犯罪。境外公司、企业,如符合我国刑法中的单位的认定标准,应当以单位犯罪论.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企业合规改革实践中“既放过企业,又放过自然人”的做法,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以及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要求。这一做法是司法实践在单位犯罪认定中长期存在的将单位与其内部自然人捆绑归责问题的缩影。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在我国自然人刑法框架内构建组织体刑事责任制度,以实现单位与自然人的分离归责。组织体刑事责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认定:客观上,将单位内部自然人在业务范围内实施的不法行为作为单位的客观行为进行考察;主观上,从单位存在形式、政策决定、文化宗旨、合规计划等组织体自身客观要素中推定出单位意志。在组织体责任制度的司法适用中,要修正单位犯罪认定逻辑,建立合规案件分案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单位犯罪,是基于单位意志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同样,单位犯罪自首立功也是在犯罪后基于单位意志而实施的忏悔行为。刑法既然规定了单位可以作为犯罪主体,同样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其自首立功行为应构成单位自首立功,在处罚上也应从宽,这也是我国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立法上完善单位犯罪的自首立功制度已成为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共同犯罪是一种传统的犯罪形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这些问题法律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司法解释也基本上没有涉及。虽然理论学界对此有所探讨,但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且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形成通说。本文对新《公司法》颁布引发的单位犯罪中“单位”的界定问题、单位与内部人员是否可以构成共同犯罪问题以及单位与自然人共同犯罪的定罪量刑问题等等共同犯罪中几个新的问题作了深入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略论单位犯罪的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位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从犯罪构成的角度看,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比较,在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体方面等三个要件上均有其显的特殊性。揭示这些特殊性,对丰富有关犯罪构成理论,严励惩处单位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单位犯罪呈上升趋势 ,其原因一是市场经济环境为其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二是行政管理上的漏洞 ,三是立法不完备和打击不力。单位犯罪的刑事防治在坚持“两罚制”原则的同时 ,要加强审理程序的立法  相似文献   

16.
金芳 《文教资料》2007,(3):97-98
97修订后的《刑法》规定了单位能够作为犯罪的主体,随之以单位为主体的有关犯罪问题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尤其是关于单位共同犯罪问题,学界的争论较大。本文从单位共同犯罪主体资格、犯罪数额以及刑事责任认定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单位转型背景下,大学教师评价路向因时而动、因势而动,大体发生了从“身份本位”到“优绩本位”的路向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作为社会体制渗透到大学组织运行的各个方面,教师评价路向主要关注的是“身份”。市场经济时期,单位作为社会现象仍旧影响着大学组织运行的主要方面,教师评价路向主要关注的是“优绩”。“身份本位”和“优绩本位”路向本就各有其后果,而单位转型使得两种评价路向叠加,这亦会引发新的后果。要避免三方面的负性后果,其基础在于让行政权力突出保底功能和把评优功能交给学术共同体。大学教师评价路向需要重构,这关系到大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我国的“犯罪家族”中,“单位行贿罪”的发展势头愈来愈烈,给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遏制单位行贿罪的发生、发展,应当高度重视用刑法惩处单位行贿犯罪行为的必要性,并完善刑事立法制度,增加法律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健全地区间打击与预防单位行贿犯罪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单位犯罪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一是市场经济环境为其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二是行政管理上的漏洞,三是立法不完备和打击不力。单位犯罪的刑事防治在坚持“两罚制”原则的同时,要加强审理程序的立法。  相似文献   

20.
1997年的新地第30条,对单位犯罪做了规定,但这并不是对单位犯罪概念的界定,因为没有定义项和被定义项。对单位犯罪概念的正确界了明确单位犯罪的本持属性,不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农产品,对于正确认定单位犯罪有着深远的意义。对现遥多种多样的单位犯罪概念逐一分析其不足,在此基础上从主体主观、主观方面、客观方面等对单位犯罪进行比较完整的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