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桑 《科技广场》2012,(3):64-67
大多数业务系统的审核流程基本相近,但往往需要开发人员重复设计,并且现有工作流引擎的设计强调普适性,而对于审核流程处理的针对性不强。为此,设计了轻量级的审核工作流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动态定义审核流程,而且可以监控工作流实例的运行。同时在模型设计上,除了考虑到审核业务特性之外,还以逻辑复用性为原则,采用了动态SQL,增强审核流程的灵活性与可控性。并且通过嵌入在实际系统中的运行,从实践角度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以下简写为OA)系统也随之发展起来。以高校信息化系统研究为背景,结合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实际,通过对工作流、基于角色权限管理、安全性、数据库访问、人力资源管理、办公提醒等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对民办高职院校基于.net的OA系统的构建和设计进行探讨。基于.net平台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是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于一体,得用工作流技术和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大型网络应用系统,加强单位内部信息的共享和交流,跟踪工作处理过程,使全体教职员工能够协同完成工作事务,提高办公效率。  相似文献   

3.
工作流技术是办公自动化的一项重要应用。介绍了由最初的固定模式工作流到可定制模式工作流的转变,它使系统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自行创建或修改工作流程,推动业务流程按照设定好的工作路径进行流转,具有很好的灵活性。该系统已在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姜坤 《科技通报》2012,28(8):156-158
当前的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普遍存在自适应能力差、功能模块不易修改和扩展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工作流的网络协同办公系统建模方法,将一种改进的动态工作流模型进入网络协同办公系统中。在对现有工作流模型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预设任务集和后继任务集的改进的动态工作流模型。该模型由一个五元组构成。利用该模型可以让网络办公系统中的信息自由流动,允许用户根据需求定制系统平台的设计,具有跨平台的特点,并且能够实现高效的办公信息自动处理。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实业务流程的动态性,从工作流过程定义入手,建立了一种动态工作流元模型.该元模型具备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动态适应性,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该工作流元模型为动态工作流的具体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通信建设工程系统,通过工作流引擎对现有通信建设工程进行智能管理。该系统方便实用,减轻了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的负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的基于ECA规则的轻量级工作流引擎的核心部分,提供了工作流最基本的功能,与核心的引擎规则、任务指派和权限分配组件共同构成工作流的引擎。采用该系统可以进行二次开发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运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实践证明,该设计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软件组织从无序到有序,从静态到动态,最终形成一个成熟的软件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就称为软件的改进过程。利用工作流系统来分析软件过程,是技术层面上采取的改进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软件过程改进中所遇到的问题,基于工作流系统建立软件过程改进实施框架,以及建立软件工作流元模型及其扩展,仿真实验。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工作流系统应用范围窄,只能和某些特定类型的应用系统集成,工作流的支撑系统自身无法扩展。针对目前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缺陷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个工作流系统的框架。该框架结合了面向对象的思想以及对软件可重用性、系统可扩展性的要求,构造了一个完全面向构件的工作流系统的框架。该框架以工作流引擎为核心,允许开发人员通过定制工作流系统构件、扩展工作流系统新特性,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柔性工作流在任务处理过程中动态实时进行安全管理提出一种面向任务控制的柔性工作流模型,该模型从任务的角度建立安全控制,动态地控制主体访问资源的权限,同时也实现了柔性工作流动态进行路由选择,实现了访问控制流与柔性工作流的同步,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李迁  姜霞  盛昭瀚 《科研管理》2006,40(12):292-300
新产品开发是一项跨职能的项目组织活动,其创新绩效受到项目成员间信任关系、团队领导方式及项目组织结构形态的综合影响,。论文基于相互依存性理论研究了三者团队信任、共享领导力对新产品开发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目标明确性和任务互依性能促进团队信任程度增加,共享领导力在团队信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此外,新产品开发采取的项目组织结构形态在团队信任、共享领导力、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中起到明显调节作用。研究成果明确了共享领导力的机制设计对于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起到十分重要作用,这为跨职能组织的团队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We present and empirically validate a Coopetitive 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that helps understand the forces underlying High-Quality Knowledge Sharing in multiparty software development teams. More specifically, we integrate the Coopetitive 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 to explain the forces behind High-Quality Knowledge Sharing in cross-functional software development tea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ata collected from 115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ject managers, we explore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simultaneous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behaviors drive High-Quality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cross-functional team members. We also show how multiple interdependencies that are simultaneously set in motion engender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behaviors.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study that encompasses both the antecedents of simultaneous cooperative and behaviors and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fluenc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s. The model adds to the emerging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pertaining to the study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system development teams.  相似文献   

13.
刘宁  张正堂  张子源 《科研管理》2012,33(12):135-141
团队行为整合是描述团队运作的整体性变量,反映了团体成员倾向相互交流与合作的程度。基于研发团队的特性,本研究构建了团队多元性、行为整合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分析了任务复杂性的调节效应。论文基于62家高科技企业中71个研发团队的调查数据对研究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研发团队多元性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行为整合在其中起到了部分的中介效应,而任务复杂性调节了行为整合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论文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程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治  陈丽玉  王思卉 《科研管理》2015,36(5):149-161
科研团队是大科学时代最基本的科研组织形式,但现实中科研团队缺乏有效合作却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痼疾。论文从科研团队合作网络角度分析对科研团队合作紧密程度的影响因素,并以华南地区部分高校92个团队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小规模团队(10人以下)在合作网络密度与合作强度上均优于大规模团队(25人以上),且成立时间短的团队合作程度最高;(2)样本团队成员中不同学科背景对学术合作没有显著影响,也反映现实中团队成员跨学科合作并没有有效实现;(3)团队角色的完整性与均衡性对合作网络密度、合作强度有显著正向作用,表明团队角色完整性与均衡性对团队有效合作至关重要;(4)团队冲突对科研合作有负向作用。为此,在推动高校科研团队发展中应尽可能控制团队规模;尤其要注重团队中角色的完整性与均衡性,团队成员需要有明确的角色与功能分工;建立规则化解冲突机制,减少合作冲突。  相似文献   

15.
曲刚  路鑫  王琦 《科研管理》2022,43(4):177-184
创新团队中,成员的交互记忆系统反映了团队成员基于对彼此掌握的知识的认知而形成的分工协作机制,对于团队的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而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与网络嵌入特征则是构成了影响交互记忆系统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探讨交互记忆系统对创新团队绩效作用效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信任不对称对交互记忆系统的影响机制,并考虑了以团队及成员的网络嵌入特征表现出的在其中的边界效应。本文选择某高校学生组成的移动应用软件项目设计团队开展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首先,交互记忆系统对创新团队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作用机制可归纳为团队创造力提升、任务效率改善提高和成员满意度改善三条路径;其次,信任不对称不利于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信任不对称会触发团队成员的知识隐藏行为,不利于对彼此知识的识别、检索和协调,阻碍交互记忆系统的有效运行;再者,成员之间的社会网络具有显著的边界效应。网络中心性能够显著削弱信任不对称对交互记忆系统的抑制作用,但同时降低了交互记忆系统对团队绩效的积极贡献。本文研究结论不仅能够从交互记忆系统视角拓展了创新团队绩效驱动机制的相关研究,还有利于从网络嵌入视角揭示了交互记忆系统驱动创新团队绩效的边界条件,对于提升团队和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庄越  潘鹏 《科研管理》2016,37(4):27-35
合作创新项目因其跨组织合作的特征,面临较大的关系风险。本文通过对上百个不同行业合作创新项目的问卷调查与多元统计分析,揭示在我国合作创新项目关系治理过程中,如何通过团队积极的管理嵌入,改善以项目组织特定岗位安排为标志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升华任务及关系冲突的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的艺术,从而明确合作创新团队在工作、情感、道德关系治理中的有效策略。研究发现团队冲突处理艺术对情感关系治理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通过对激发创新团队创造力的项目扩展绩效的有效调控,更好地实现创新项目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当前科研院所项目经费管理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基于经费管理但并不局限于经费管理,设计研发一套以预算管理为目标、贯穿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为科研院所的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实践提供方法参考。该系统包含业务模块、工作流引擎、定时任务、权限控制等功能模块。其中,可自定义工作流引擎作为整体系统的一部分,以状态控制流程、关联每个业务,具有根据业务数据模型建立审批模型并进行流程扩展、执行等系统功能。并以某研究院使用该系统作为案例分析,其通过系统的项目管理、预算控制、支出应用三大业务模块功能,大幅度提高科研项目审批效率,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提高用户查询结果的准确率,并有助于多部门协同运作,使得项目进度得到实时监控,从而显著改善科研经费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成员的知识流动意愿是团队知识流动水平和合作创新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知识网络分析框架,围绕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展开研究,构建了包括制度机制、网络氛围、节点特征以及网络结构4个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选取我国东北三省多所高校内有代表性的24个具有虚拟性质的科技创新团队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成员知识流动意愿的对策建议,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针对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完成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对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对机构间合作模式进行研究。首先,基于获奖项目完成机构的署名顺序构建项目和机构的向量矩阵,然后计算机构向量之间的余弦相似度并归一化处理得到机构相关性矩阵,从而得到机构合作网络;其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指标对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机构合作网络的凝聚子群算法发掘其中存在的科研团队并分析其合作模式。以我国某市科技进步奖获奖信息为测试数据,构建获奖项目完成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和验证,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宏观科研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针对社会网络中节点地位评估创新研究的不足,本文引荐一种新的社会网络节点分析指标, 即节点的结构权力(Structural Power,简称SP)指标。【方法/过程】首先,给出SP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用示例说明SP 的科学性、合理性;然后,选取我国10所高校情报学领域合作团队为例,计算10个合作团队中成员的SP值;之后,构 建10个合作团队的合作网络,获取网络中成员的中心性指标;最后,就合作网络中节点成员的SP值与其中心性指 标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结论】实证研究表明:SP指标与中心性指标呈显著相关性;SP指标能同时兼顾与其他节 点的连接数量、第三成员同时与考察成员和其他成员的连接关系,其他成员之间的连接关系等,是基于整体网络连 接关系的一种社会网络中节点的结构权力地位与评价指标。【创新/局限】本研究提出的SP指标既能评价社会网络 节点中某一成员的中心地位,又能兼顾其他成员在整体网络中的多种关联。但当社会网络中某一节点的SP值发生 变化时,该节点对网络信息的控制能力和整体网络的信息接收能力、传播能力也会发生变化,怎样动态评价节点的 SP值是未来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