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捷克汉学家     
捷克汉学家(四)徐宗才卡罗斯科娃(雅尔米拉·卡罗斯科娃,1908—1989),女,捷克著名汉学家。1908年12月31日出生于俄罗斯罗斯托夫,父母是捷克人。八岁左右上了两年俄罗斯学校,母亲也教她捷克语,使她从小就打下了捷克语言文化基础。1918年捷克...  相似文献   

2.
捷克汉学家(八)徐宗才何德理(兹丹涅克赫德里奇卡),男,捷克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外交家、作家、评论家、摄影家。曾任捷克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驻日本大使。1919年7月12日出生于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瓷器画家,由于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喜爱艺术。1925年...  相似文献   

3.
捷克汉学家(六)徐宗才史丹妮(Danus1kaHeroldová—S1t1ovíc1ková达努施卡赫洛多娃—史却维契柯娃),又译作丹娜史却维契柯娃,女,捷克著名汉学家、教育家、翻译家,生前为语言学副博士,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研究员。1929...  相似文献   

4.
捷克汉学家     
捷克汉学家三徐宗才普实克(雅罗斯拉夫·蒲鲁谢克,1906——1980)捷克伟大的汉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历史学家、教育家、文艺理论家,他不仅创建了捷克汉学,而且也创建了捷克东方学。1906年9月14日出生于布拉格,1913年读小学,以后读中学。在中...  相似文献   

5.
捷克汉学家(五)徐宗才克拉尔(欧拉第日赫克拉尔),男,捷克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曾任查理大学哲学院副院长,现任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远东系主任、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1930年9月13日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1...  相似文献   

6.
第十届欧洲汉学协会会议,于1994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隆重召开。来自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230名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史学动态研究室主任黄庆华应邀参加会议并作报告。与会者就中国的哲学、历史、经济、人口、文学艺术、考古及香港回归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交流。 欧洲汉学协会始建于英国,原名欧洲青年汉学家会议,是1948年4月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龙彼德同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汉学家发起成立的。该协会当时不足10人。1975年成为一个正式的学术组织,并易名欧洲汉学协会,目前有会员600多人。  相似文献   

7.
斯洛伐克汉学家(一)徐宗才高利克(MariánGálik马立安高利克),斯洛伐克著名汉学家、文学家、翻译家,考门斯基大学教授,中国华东师大顾问教授,中国茅盾研究会会员,中国冰心研究会会员,国际南社学会会员,曾任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副所长、东方学协...  相似文献   

8.
张宇,1958年8月生,安徽临泉县人,现任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朔里煤矿党委书记,大学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淮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9.
斯洛伐克汉学家(二)徐宗才安娜多列扎洛娃(1935-1992),女,斯洛伐克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曾任斯洛伐克东方学协会理事、欧洲汉学协会理事、捷华协会理事,布拉迪斯拉发考门斯基大学教授。1935年4月28日出生于斯洛伐克鲁让贝罗克。父亲是医生,曾参加...  相似文献   

10.
李雅彬  张云生 《生态文化》2007,(5):I0002-I0002
2007年7月24日,中国林业文联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武警森林指挥部原政委尹成富将军“新著《楷书恭录、行书今译(孙子兵法)》赠送仪式”在京举行。尹将军亲手将所撰写、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作序的新著赠予孙子故里——山东省滨州市和惠民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艺术型的汉学家丹娜 丹娜(Dana Kalvodová 丹娜·高德华),女,捷克汉学家、翻译家、戏剧评论家。 1928年3月10日出生于布尔诺,父亲是医生,她受到家庭良好的影响和教育。1936年开始读小学,1940年读中学。在读书的时候,她经常阅读介绍中国文化的书报杂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1947年中学毕业,考入查理大学东方系,在汉学家布鲁谢克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和研究中国语言文学。1952年大学毕业,博士论文是《关于丁玲的生活和作品》。1952年夏,捷克文工团到中国访问演出,她随团担任翻译,到过北京、南京、上海、武汉、广州、四川等地。1953年至1960年在查理大学东方系任教,教汉语。这期间,捷克另一个文工团到中国访问演出,她又随团担任翻译。1957年秋至1958年夏,在中国留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留学生,在吴晓铃教授的帮助下学习和研究元曲。她对中国地方戏特别感兴趣,在社会科学院的帮助下,有机会到山东、湖南、广东、四川、桂林、武汉等地观看地方戏,特别是1958年3月至4月在四川重庆、成都观看了一百多场川剧演出。她对川剧特别喜欢,写了许多文章,介绍和评论川剧的发展及表演艺术。她从小就喜欢戏剧,访问中国以后,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戏曲,包括古典戏剧、京剧、话剧,川剧等。1960年至1985年  相似文献   

12.
评《中国老学史》[香港]王煜如写欧美的老子诠释史,华裔已是扮演重要角色。《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不必提到外国人,除非是汉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熊铁基、刘韶军及历史系马良怀合作撰写的这本书,是中国哲学史及道家道教哲学诸科师生...  相似文献   

13.
祝成 《生态文化》2007,(1):46-46
“时代先锋——第三届中国企业改革报告文学人物通讯大奖赛”,于1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揭晓并颁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出席颁奖大会,并与全体获奖者合影。中国林业文联副秘书长、中国林业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风的中篇报告文学《十里青山耀眼明——记江苏省虞山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张正明》荣获特等奖。  相似文献   

14.
弗朗索瓦·于连(Frangois Jullien,1951-)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因借助研究中国古典哲学来反思欧洲哲学,而成为见地颇深的汉学家。于连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72—1977),1978年获巴黎第七大学(七大)远东研究博士学位,曾游学于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大学(1975—1977),担任过设于香港的法国汉学研究分会的负责人(1978-1981)。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2015年3月14日,首届“会林文化奖”在北京举行颁奖礼。著名汉学家、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罗多弼和中国著名艺术家韩美林获奖,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nternational Data Group)创始人麦戈文(Patrick J.Mc Govern)获得“特殊贡献奖”。“会林文化奖”以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的名字命名,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是面向国际的学院奖,旨在表彰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人士。罗多弼获奖的原因是,他在瑞典文《四书》翻译及戴震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汉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章成 《生态文化》2007,(4):F0002-F0002
高运甲,男,1936年11月出生,江苏秦州人。现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书画院协会筹委会主任、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会长,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文化部部长助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09,(6):62-62
《中国的威胁?》 魏柳南(Lionel Vairon),法国汉学家、前资深东南亚和中东事务外交官,曾在柬埔寨、泰国和伊拉克等地担任外交官17年,并曾任法国国防部顾问,长期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作为西方新一代汉学家的代表人物,他真正地接触了中国的风土人情,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吸引。他展现了一个真实、充满活力而引人深思的中国形象,颠覆了西方传统的中国观,他反对“中国威胁论”的论调,  相似文献   

18.
吴和(Jaromír Vochala雅罗米尔·沃哈拉),男,捷克汉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评论家,现为捷克东方学会会员、欧洲汉学家协会会员。 1927年9月24日出生于摩拉维亚。从小喜欢文学,对各种不同的文化兴趣浓厚。1951年考入经济大学,翌年到中国留学,在北京大学专修班学习汉语,由于语言文字对他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他要求改变专业,把对外贸易专业改为汉语专业。经过两年学习,后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著名教授王力、高名凯、周祖谟、林庚等人的指导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在学习中非常刻苦努力,攻下了汉语难关,跟中国学生一起学习《现代汉语》、《汉语史》、《语言学引论》、《语音学》、《中国文学史》、《文艺学引论》等,除《文艺学引论》外,各门课程全优。他在学习期间,时逢中国进行文字改革,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等,他对此十分关心,经常参加讨论,发表文章,并亲自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去询问汉字改革的远景规划。195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毕业论文是用中文写的《论汉字改革正字法中的一些问题》,在论文中提出了他对文字改革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魏柳南(Lionel Vairon),法国汉学家、前资深东南亚和中东事务外交官,西方新一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2009年出版《中国的威胁?》一书,因对“中国威胁论”大胆地说“NO”在欧美政坛引起震撼。其夫人许丽凤(Nicole VAIRON-KHAO)从事跨文化咨询工作。2010年11月8日记者节当天,记者与来访的魏柳南夫妇进行了一次对谈。中国驻圣旦尼(法国留尼汪)总领馆总领事张国斌担任翻译并参加了对谈。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09,(1):57-57
魏柳南(LionelVairon),法国汉学家,曾任记者、编辑、法国常驻亚太地区外交官,还曾在伊拉克担任四年文化参赞。他目前在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高等商业学院、国防高级研究院、圣西尔军校教授中国地缘政治和中国现代政治等课程,并在法国三军防务学院主持中国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