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从报业市场化成长起来的都市报被"倒逼"进媒体融合大潮.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都市报经营陷入困局,面临着生存与转型的双重压力.特别是近年来,都市报广告呈现"断崖式"下滑,对其经营体系造成重创.如何走出经营困局,实现经营体系重构,是当下都市报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体发展趋势和都市报经营体系重构面临的问题出发,以《半岛都市报》经营体系转型为例,探讨都市报经营体系的重构,以期对我国都市报的转型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陈雷 《青年记者》2017,(27):61-63
都市报诞生于寻常百姓中,最大的优势是“接地气”,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都市报的人气分流到了移动端.相比党报,都市报缺乏政策红利,读者群体容易流失,服务功能更易被网络所替代,新型盈利模式未取得根本性突破,转型面临诸多困难.① 都市报的优势在于权威性和本地资源,劣势在于难以做到即时性传播、个性化服务和双向多向互动,因此,打造全媒体平台,由纸媒、网站、两微一端等组合成传播集群,就成了都市报转型的基本模式.自2015年7月22日半岛客户端上线,半岛都市报正式走上了媒体转型之路.在转型过程中,半岛都市报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瓶颈?如何突破?探索出了哪些经验?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传统媒体的话语空间面临“收窄”,都市报应在话语体系、媒体定位、平台升级等三方面加快转型,才能求变图存,再次迎来新时代的辉煌. 经过20年的发展,都市报已经成为与党报、新媒体“三足鼎立”的主流媒体.到了现在新的时代,中国社会和中国媒体都在转型.今天的中国都市报,又重新面临着“话语空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志安  张小瑞 《传媒》2015,(2):22-24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引起了新闻生产机制的变革,也带来了整个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曾经占据信息传播中心地位的传统媒体被不断唱衰,报业转型也成为媒体自救的主旋律.其中,不同属性的报纸有着不同的转型路径.与党报相比,都市报缺少政策红利和资金补助,又承担着体制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多挑战,如年轻受众容易流失、新型模式难以建立等.  相似文献   

5.
陈博盛 《青年记者》2017,(10):19-20
媒体深度融合,首先是人才的融合,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是人才优势. 2013年初,温州都市报(以下简称“温都”)成立“温都全媒体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温都全媒体三年发展规划及2014年发展目标》.此时的温都已经认清互联网的工具属性和迭代特征,认定利用互联网改变运营媒体渠道与流程,改造传统的价值观与盈利模式,因而,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都市报总编辑郭乐天提出了温都转型的三大再造,即“理念再造,渠道再造,流程再造”,循序渐进地推进全媒体转型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邵羽西 《出版广角》2016,(19):50-51
在互联网媒体的强势冲击之下,传统都市报面临巨大的挑战.《华西都市报》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打造华西传媒集群、实施"i战略"、寻求跨界合作的转型方式,为都市报转型指明了新方向.文章以《华西都市报》的转型为例,梳理其转型战略,为都市报未来的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鹏 《传媒》2015,(2):11-13
201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创刊20周年,也是中国都市报诞生20周年.经过20年快速发展,都市报迈入一个新时代.面对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媒体生态和舆论格局的变化,《华西都市报》(华西传媒集群)站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没有犹豫,没有留恋,以再创业、再出发的姿态,张开双臂全面拥抱互联网,开始了融合发展新征程.  相似文献   

8.
苏常 《青年记者》2016,(21):70-71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同时,也造就了“传统媒体将自身品牌优势向新媒体领域延伸拓展的难得机遇”.①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主流纸媒的微信入驻率超过90%,其中都市报的入驻率高达100%”.②笔者结合对南方都市报二级微信公众号“南方体育”的在线观察和公众号编辑运营团队的深度访谈,探讨社交媒体传播生态下都市报体育版转型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企业自媒体发展势头强劲,从企业官网到企业微博、微信,不少企业已开发展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客户端,企业自媒体的专业性和自身条件局限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着眼于企业自媒体的首个整合运营平台——南都全媒体“发现@WE”应时而生.这是南方都市报系在顺应移动互联网和媒体社交化转型的危机和挑战中找到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互联网对传统纸媒形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晚报、都市报来说,已经从量变式的影响,转化为质变式的冲击.读者对晚报、都市报的阅读需求出现了"断崖式"下降,报纸的经营业绩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传统纸媒的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作为都市生活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难.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媒体生态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个急剧变革的互联网时代里,如何转危为机,如何创新求变,是传统报人共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郭全中  胡洁 《青年记者》2016,(36):22-23
2016年,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内部正在出现分化.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狂飙猛进,而门户网站则日渐式微;党报、党刊逆势上扬,而市场化的都市报则到了盈亏平衡点甚至不少已经陷入亏损泥沼.毫无疑问,2016年这是一个历史分水年.  相似文献   

12.
经过十多年,都市报的发展面临新挑战,一是读者流失,社会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注意力资源越趋分散.二是读者在不断老化.人们甚至称都市报为'老年人的互联网'".三是广告的分流,这更给都市报以压力.微博、手机媒体、网站都在分流广告.四是报纸公信力受到冲击.这也是致命问题,报纸上没有网民需要的宣泄口,微博等自媒体形态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满足这种需求的渠道和方式,网络上这些杂乱、让人真假难辨的信息却在损害着报纸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一词的是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相对于工业化思维,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至上、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强调零距离、去中心化,强调实时互动、参与、分享.具体到媒体内容生产上,体现为"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围绕受众信息需求、心理需求做文章.2016年12月15日至24日,《楚天都市报》及其新媒体用互联网思维指导内容生产,推出"小小煎饼摊撑起一个家"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地市级媒体,《温州都市报》的日子长期以来过得十分滋润.即使是在全国的都市报收入开始整体下滑的2012年,《温州都市报》依然处于高枕无忧的巅峰状态.根据2012年度的财务数据显示,报社营业性收入达3亿多元,在全国地市级都市类媒体中名列第一.但正是在这样一个发展的高峰期,2013年初,《温州都市报》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全媒体转型和发展的顶层设计.笔者认为,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与经营能力正在逐渐下行,这一趋势日渐明晰并将成为业内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尽早转型、主动转型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5.
许刚 《记者摇篮》2009,(7):24-24
时下,对于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而言,一个核心的焦点论题就是如何应对因互联网飞速发展而带来的行业发展危机,更多的论点倾向于互联网已经并正在加速传统报纸(区别于电子版、电子报)的衰退乃至消亡。然而,笔者认为,就目前的国内传媒市场而言,这个论题和论点涉及的对象是特指位于直辖市及省会中心城市的都市报,而对于众多中小城市都市报市场(注:本文所指中小城市都市报,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地市级都市报,也包括省会等中心城市都市报合作创办的或独立创办的各种形式的地方版。)而言,却因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6.
吴江文 《传媒》2010,(7):35-36
历史几乎同时给予了都市报机遇和挑战. 应该说,都市报和互联网在相互扶助和相互竞争中走过了都市报与互联网的起步期、成长期,但可能都市报并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互联网这个与自己一路同跑的"兄弟"发展速度会远远地超过自己,且成为其扩张发展的障碍,迫使都市报向其兼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互联网、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让报纸消亡之说再次被学界提及,手机报无疑是印刷报纸、特别是都市报适应媒介融合趋势进行的有益尝试.对于手机报的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宏观论述已有研究较多,本文试以南京地区开办较早并持续拥有稳定订户的<南京手机报>为例,从分析手机报与传统媒体属性的区别与突破入手,探究适应手机媒体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18.
如果一种媒体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显然,它已经令人无法忽视.上世纪90年代,都市报兴起的“调查类报道”,影响甚至改变了诸多人的命运,但真正达到“改变生活方式”程度媒体的出现,是在互联网兴盛之后.显而易见,互联网的工具性特征更为明显,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媒体.而新浪等门户网站,则谈不上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它们的最大意义,就是综合了多种传统媒体,然后加以展现.如果说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充其量是阅读方式、传播互动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韩晓宁  王军 《青年记者》2017,(19):21-23
都市报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崛起以来,成为中国报业市场化经营的主力军;近五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纸媒受众流失,都市报的经营收入和社会影响力出现较大下滑.在政策支持和自身生存发展需求推动下,全国都市报加快媒体融合转型的步伐,其中部分优秀者在渠道、内容、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持续创新,涌现出一批新产品、新项目、新模式.本文在探讨都市报转型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梳理都市报转型的可行性路径,并对其困境和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都市报是市场的产物.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市场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迟到的市场释放出的超大能量,在都市报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都市报创造了中国媒体产业,特别是报纸产业的奇迹.但是问题往往是两面的:市场既成就了都市报的崛起和辉煌,也给都市报带来了不能承受之重.市场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