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总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保持冷静的态度。谁家孩子有了一技之长,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某些新闻媒体的“爆炒”,这孩子便成了“神童”。如今钢琴神童、书法神童、国画神童、舞蹈神童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口算神童、背诵神童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童蒙教育中出现了不少的神童诗,一部分神童诗及其故事又成为童蒙教育中的案例,也是当今研究古代童蒙教育的文献材料。然而神童诗中部分材料的真伪问题值得考虑。如寇准《华山诗》比较有名,但是考察寇准别集、《华山诗》流变及文献来源,此诗很值得怀疑。据传为宋代汪洙所作的《神童诗》有时成为神童诗的代名词,然而《神童诗》既不完全是汪洙童年所作也不完全是汪洙个人所作。《神童诗》是神童诗现象的代表,也是问题的集中体现。有鉴于此,当运用众多的神童诗作为研究材料时,应该慎重。同时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存疑的神童诗,只要适当运用,都有作为研究古代童蒙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神童”盛行的时代,似乎也是一个造就“神童”的时代,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关于“神童”的报道和消息:13岁“神童”以674的高分被清华录取,15岁即放弃学业全心练球的台球“神童”破格读上海交大,接着还有走钢丝的杂技“神童”、横渡海峡的游泳“神童”,甚至还有在父母的“指导”下去参加内衣模特大赛的模特“神童”……不知从何时起,形形色色的“神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呈现出一种迅速向低龄化发展的态势。因此,许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使其朝着“神童”的方向发展。有人对这种超常教育乐此不疲,就有人持反对意见。反对者认为,“神童”教育是到了该瘦身的时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4.
"神童教育"绝非挑选现成的神童进行教育,而是把普通儿童提升成为神童。"神童教育"也绝非空穴来风,其主要有三大理论支撑:其一,脑电波理论;其二,右脑理论;其三,传统文化中的"守一"理论。这三大理论彼此相通,使得"神童教育"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5.
"神童教育"绝非挑选现成的神童进行教育,而是把普通儿童提升成为神童。"神童教育"也绝非空穴来风,其主要有三大理论支撑:其一,脑电波理论;其二,右脑理论;其三,传统文化中的"守一"理论。这三大理论彼此相通,使得"神童教育"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消费的时代里,"神童心算"不仅仅是一个运算方法的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教育的问题。最近几年,"神童心算"作为一种新的运算方法颇为流行。无论是在一些幼儿学校、培训机构,还是在电视、网络上,都能看到"神童心算"的影子。许多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了"神童心算"后变成电视上的小"神童"。"神童心算"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所谓"神童心算","主要是直接凭大脑进行运算的一种方法,又称快速心算、快速  相似文献   

7.
《神童诗》顾名思义,是所谓“神童”之作。全书充满着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反动的“天才观”,它们是《神童诗》的理论基础。《神童诗》中“自小多才学,平生气更高”,“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等黑话,大肆宣扬“天赋之才”、“无师自通”,实质上就是孔孟宣扬的“天生德于予”、“生而知之”那一套。《神童诗》的编者以此毒害、欺骗少年儿童,让小孩子顶礼膜拜那些所谓的“神童”,目的是要为反动统治阶级培养忠实的奴仆。  相似文献   

8.
虽然少年天才是鲜见的.但他足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震撼:“中国不缺少神童.只缺少培乔神童的土壤”;“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神童是可以培养的”……于是有更多的人欲探究制造神童的妙诀.甚至带领孩子参加“神童”速成班。到底神童是天生的.还是人为培养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阅读》2007,(12):33-35
现代社会,神童并不多见,而在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却出现了3个神童,而且这些神童分别在15岁、14岁甚至在仅仅9岁的年龄便被世界名牌大学录取,这不能不让人称赞这个家庭创造了奇迹中的奇迹。 2007年8月,随着9岁的沈诗钧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为本硕连读的大学生,成为华人世界有史以来最小的大学生,这个神童之家才为世人所知晓。这个家庭奇迹的创造者叫沈振雄,沈振雄本人就是一个神童,大儿子沈怡谋更是14岁即入读著名的牛津大学。沈振雄这个“老神童”是如何实现神童接力,让两个儿子也成为“小神童”的呢?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面对面采访过一个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红遍全中国的神童。这位神童后来并没有像国人和家人期望的那样作出与其神童光环匹配的成绩来。  相似文献   

11.
新闻事实:1978年,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应运而生,迈出了中国超常教育的第一步。20多年来,“神童教育”历经坎坷,几起几落,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但随着“神童风潮”愈刮愈烈,无数家长的“神童情结”肆意扩张,也造就了“神童悲剧”……  相似文献   

12.
神童是中国古代对智慧出众或才赋优异的儿童的一种称呼,有时也称圣童、奇童。在当代,神童成为俗语中人们对超常儿童的爱称。尽管对俗语化的“神童”概念进行界定显得有些困难,但如果暂时撇开神童的宗教主义色彩,仅从现实的、唯物的层面上来看,我们仍然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神童就是超常儿童。这类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他们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对他们进行不同的、个别的教育符合教育的规律,但是,如果是刻意地为了把儿童培养成神童而进行的教育,甚至宣称通过某一套方案就可以把儿童培养成为神童,也就是神童教育,则是违背…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公众对神童教育给予了太多的关注,当时关于神童的宣传报道甚嚣尘上。后来,由于许多神童的后期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神童教育也常常被人诟病,这些宣传也就慢慢淡了。这几年,“神童现象”似乎又热了起来。不同的是,以前宣传的那些神童基本上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科学技术型的神童,如大学少年班的学生,而现在则多数是文艺界的,如:上海的初中生韩寒、广东9岁的张蒙蒙、江苏7岁的窦蔻,还有天津的“著名小孩”———5岁的刘小源。毋庸置疑,这些孩子都是神童,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才艺。对于这些…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连不断地有人推出什么“培养神童”的“方案”、“ 工程”、“行动”、“教室”、“摇篮”之类的著作,拍着胸脯自我吹嘘什么“揭开了神童 之迷”云云,鼓吹什么“0岁识字,3岁扫盲”,“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儿童个个都是天 才”,“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从我这个幼儿园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等等。似乎那 些人开办的培训班、幼儿园或小学,都是制造神童的“工厂”,可以“成批”地制造神童, 是神童 “批发站”。其实,这完全是自吹自擂,是在制造“神话”,鼓吹“现代迷信”, 是根本无法兑现的虚…  相似文献   

15.
神童教育从古演变到今,人们对它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界定。现代心理学家及教育家一般把神童界定为:一个孩子在10岁时就表现出某一领域有着突出成绩,而这通常是只有成人才能做到的。在本文中,把神童教育界定为:神童即为超常儿童,指的是孩子在幼年时便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超乎常人,与同龄儿童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与特点。基于这一定义,应该说大部分勤奋聪敏的孩子并不能称为神童。  相似文献   

16.
甲方:万能神童制造有限公司乙方:家长万能神童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批量生产神童的专业培训机构。该机构师资力量雄厚,培训方法科学、有效,成绩显著,社会信誉好,迄今已经成功培养出3岁就会弹100  相似文献   

17.
少年日记     
<正>读了《玛利与神童》这篇寓言故事,对我教育很大。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充分展现了现代电子游戏的危害。神童因挑战玛利导致自我毁灭,玛利为了神童而又自杀,这样的事在我们  相似文献   

18.
时尚 《家教指南》2008,(4):22-23
记得好莱坞天才女星朱迪·福斯特执导的《神童泰德》中有这样的情节:母亲因儿子是神童而骄傲,却又因为自己的普通而难以与儿子沟通,就感叹抚养一位神童真难!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却望子成龙心切,盲目地对某方面天赋好的孩子实施所谓精英教育、神童教育,结果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编发本文,就是想给这类家长以启发。  相似文献   

19.
小幽默     
神童的回答一位5岁的儿童秉赋聪明,受到良好教育,因而知识渊博,素有“神童”之称。有人不相信,便去考问他:“你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是什么人吗?”神童毫不客气地说:  相似文献   

20.
神童悲剧     
宁铂出家了。这个25年前曾经家喻户晓的神童,竟然要靠遁入空门,来消解长久以来积淀于内心的苦闷。而在宁铂的背后,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失意人生的神童们,正像春天的韭菜,一茬又一茬。25年前,从那个被称为宁铂和谢彦波的“神童时代”开始,像这两个主人公一样,许多神童在“中科大少年班”经过漫漫求学生涯后,最后多归于常人;4年前,以14岁的年龄和高考成绩572分的超高分数,东北神童王思涵考入了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今年本应从大学毕业,但却因大学期间多门学科考试成绩零分,被学校责令退学;神童魏永康,1993年出生,两岁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