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原先生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开创者,也是中国语言规划活动的领导者和理论研究的先行者。陈原先生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学科建立了理论框架,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确定了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还在语言污染、语言灵物崇拜,语言变异与规范,新词新语研究,词典编纂理论,汉语汉字研究的定量分析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还把先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分为三个时期,探讨了先生的社会语言学学术思想来源,先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被我国引进至今,在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稳步发展并日益趋向成熟。截至目前,我国共举办了十届全国性的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综合议会所讨论的主题及现有学术成果,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呈现出研究领域拓宽、应用与实证并重、贴合社会实际等特点。这为丰富和完善普通语言学理论,为我们更好地认识、研究语言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杨琳 《文化学刊》2014,(5):50-63
本文对文化语言学的内涵及其与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认为语言变化的根源在于使用它的人,在于社会文化,而不在语言自身;语言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加以研究,这可以弥补从形式角度研究语言的不足和缺陷,从而使我们对语言现象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同其他语言学理论一样,虽然解决了许多现实的语言问题,但却不能适用于全部的语言现象、审视全部的语言规律。所以,认知语言学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认知语言学的局限性,既是推动其完善理论体系的动力,又是促进其与其他语言学理论整合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对其局限性进行科学地分析并客观地说明。  相似文献   

5.
陈原先生是当代促进社会语言学本土化的最重要的社会语言学家之一,对民俗语言学给予的热情关注和积极支持,显系其学术思想的敏锐与视野的宽阔。其社会语言学主张及其理论框架,亦是民俗语言学学说关联最密切、最直接的重要学术背景和学术思想源流之一。创建多种类型的民俗语言语料文本和民俗语言研究数据库,当是加速推进这门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英语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使其从先前的"国际英语"逐渐细化为以标准英语为基础的"国别变体英语".其中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产物--"中国英语"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英语中相当有影响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日渐成熟恰好为这一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7.
吴世旭 《文化学刊》2011,(6):184-185
民俗语言学在中国的生成与发展,颇为耐人寻味,如何从学术史的角度对之加以重构与反思,是一件十分令人期待的事情。李阳、董丽娟二君所著《民俗语言学研究史纲》的出版使这种期待成为现实。作为首部民俗语言学学术史专著,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类学学者研究美洲印第安语,创立了诸多研究范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基本上沿着两大路径展开:一是语言本体研究。从事田野调查,纪录分析语言结构,构拟历史语言,采用数码技术纪录濒危语言,开美国结构语言学学派之先河,丰富和完善纪录语言学技术和方法。二是语言交叉研究。研究语言与文化、语言相对论、民族科学、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交际民族志等五大范式,这些范式或为人类语言学、语言人类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或者成为美国社会语言学中的一大流派。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08,(3):4-4
民俗语言学是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及其他相关科学方法、材料,对语言、言语与社会习俗惯制等民间文化现象相互密切联系的形态(即民俗语言文化形态)、性质、规律、机制、源流等,进行双向、多方位考察研究,从而给予科学解释并指导应用的人文科学。  相似文献   

10.
崔晓飞 《文化学刊》2010,(5):142-146
本文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思想说起,先回顾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以及他关于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论述,然后结合一些重要的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对语言问题的论述,探讨了笛卡尔在语言学发展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魏晋六朝是语言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汉语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作为研究汉语的学科,这一时期的汉语语言学也与先秦两汉的语言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音韵学兴起,训诂学独立,文字的形体基本定型,修辞学系统的著作出现等方面。语言学的内核得到丰富,外延得到延伸,让魏晋六朝语言学研究在汉语语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2.
历经约半个世纪的发展,社会语言学的学科研究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本文以批评辨析的方法对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流派、这门学科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探究,从而使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脉络等更加清晰可辨。探究一个学科发展的任务是为了推动它的发展,这也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3.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社会因素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日语教育界对于社会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成熟。本文就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日语称代词,即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特点、发展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要素,目的在于让日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称代词的内涵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11,(5):193-F0003
本书综合运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对民俗语言学开创至今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化地梳理和阐释。内容除了论述民俗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之外,更突出了对民俗语言学开创之发展历程的叙写,以历时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15.
王焯 《文化学刊》2009,(5):38-40
近日,“语言民俗、民俗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变异”专题会议作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的专题之一成功举办,成为由中国学者创立的民俗语言学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专题会议围绕民俗语言与社会生活、跨文化交流中的民俗语言问题、民间隐语行话研究和其他有关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四个议题展开探讨,与会专家发言精彩,会议成果丰硕。此次专题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表明民俗语言学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世界人文科学领域的普遍认可,而且在民俗语言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不可避免地成为21世纪的核心议题,而作为生态学与语言学的结合,生态语言学也应运而生,受到诸多学者们关注和研究。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文献,比对隐喻与非隐喻两个研究范式,即语言的生态学和环境的语言学,分析其发展前景以及现存问题,探讨大数据应用于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前景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看到董希骁君的<现代罗马尼亚语称谓系统>是2007年4月,那是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在答辩前送来给我评阅.我不懂罗语,好在论文是用中文撰写的,文中凡引用罗语文献,包括用例,都括注了中文译文,所以阅读并无滞碍.论文初看一过就十分喜欢,因为希骁君把中国语言学的成果成功地推向了世界、服务于世界,完成了用中国语言学成果解决欧洲语言问题的一个创举!  相似文献   

18.
30年前,有人预祝,也有人断言:中国应该形成自己的语言学流派。30年后,这些预祝、断言并未如愿,中国未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流派。这就不禁引发跨世纪的追问:中国语言学为何没有流派?是无流派可言还是缺少系统研究?本文再谈中国语言学流派的建构思路,并兼论张斌语法思想的学派价值。  相似文献   

19.
神经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与大脑的关系,是一门整合了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目标是回答学习外语的最佳途径及最有效的外语教学方式。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吸收和维护信息的方式。本文在阐述二语习得及神经语言学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得出二语习得的性别差异,进而对未来的英语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语言学视域下,中文和英文在文体学、语篇、句法学以及词汇学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英语言的表达,从礼貌用语、语言禁忌两方面可以看到这种差异及表达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