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流入地政府投入为主,对公办中小学校进行补贴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是中央与地方教育事权划分的结果。由于缺少对各利益主体的激励,政策在实施中遭受到流入地政府、流入地公办中小学校,甚至流动儿童家长的抵制和漠视,导致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保障目标难以实现。依据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原理和我国财税体制的现实特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应该采取"经费由中央与流入地政府共担、财政直补流动儿童"的机制,切实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每一个流动儿童都能享有由公共财政保障的免费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选择。从地方政府来看,维护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是其政策行为的重要价值依据。从学校来看,保证优质生源、确保教学质量是其应对政策的基本立场。从家长来看,生存需要第一,教育需要第二是其考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这些不同利益选择所造成的张力大大削弱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不利于流动儿童就学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以流入地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该政策的推进出现了资源性短缺和执行主体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使不断增加的流动儿童对城市教育的需求与城市供给之间产生比较尖锐的矛盾,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陷入困境。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涉及多个执行主体,涉及多层次、多个利益群体和目标群体,这些政策相关者构成政策网络,对政策执行和政策结果产生复杂影响。运用政策网络理论,通过政策网络视角和途径,分析政策执行网络主体间的及相互的依赖和冲突,客观展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下,流入地政府、公办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和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等多元主体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这种格局导致现有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明显不足、义务教育相关主体间的利益难以真正平衡。要顺利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必须以制度公正为原则,综合权衡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对弱势人群进行补偿或适用逆向歧视策略才能帮助流动儿童获取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5.
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结构转型——武汉市流动儿童家长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武汉市流动儿童家长实证调查,本文从入学难度、财政负担、家校联系和家庭教育选择等方面剖析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当前流动儿童教育正经历一次结构转型,即流动人口从对儿童入学机会的关注逐步转变到关注教育过程、教育质量和初中后入学机会。流入地政府需要在教育财政、课程设置、考试评价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以回应上述挑战。  相似文献   

6.
郭元凯 《天中学刊》2012,27(5):30-32
最近几年,各级地方政府通过贯彻落实国家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两为主"政策,基本解决了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但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由保证入学数量向保证学习质量过渡的挑战、社会融合问题的挑战、如何保证学龄前教育及初中后教育的挑战,也面临由单一教育模式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培养模式过渡的挑战。政府应强化对流动儿童的长效管理,加强流动儿童的学龄前教育和初中后教育,为此,应继续完善教育政策和管理体制,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资金、校舍、教学资源等投入,保证流动儿童能像城市儿童一样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保证在教育过程、结构中实现教育公平。同时,我国还应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应在义务教育公共性前提下体现个人的适度选择。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教育财政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两为主"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面临诸多财政困境,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积极性都不高,主要因为:(1)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流入地政府无法承担流动儿童巨额的义务教育费用。(2)以户籍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划拨方式不合理,流动儿童离开户籍所在地以后,客观上减轻了流出地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负担,而流入地政府并没有得到流动儿童相应的义务教育财政经费。(3)流入地公办学校规模有限,经费不足,无法满足所有流动儿童上学需要。(4)各种民办学校尽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财政支持。本文通过对公共财政基本理论的分析,提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财政困境的基本思路:加大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分担责任;适时引入"教育券"制度;公平对待各类民办学校。  相似文献   

8.
"就近入学"从1995进入国家政策层面以来,历经18年的教育利益相关者博弈,政策与目标团体和执行主体心目中的要求和效果相差甚远。本文对以"户籍"方式为主的就近入学的政策进行分析,指出现行政策存在的公平性缺失。从而有利于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使政策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政府和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来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但是预期成效并未显现.本文试通过概述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以家长参与理论为主要依据,阐明家长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可参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拥有大量流动儿童的城市政府,在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教育之间,应做出怎样的政策选择?本文拟从教育公平理论、政策的示范性效应、可行性和现实需要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在农村的全面实施,城市也开始对本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是,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却未能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免费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有义务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由于现行义务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义务教育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被排斥在城市公办学校和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范围之外。建立由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三方按比例共同分担机制。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是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素养,对完善家庭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描述统计和结构方程的方法得出,目前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处在较低水平;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与子女教育获得呈显著正相关;课外补习在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与学生成绩间起中介作用;课外补习在中考政策了解度的中介效应高于高考政策和“双一流”政策。政府应从完善教育政策宣传路径,提升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引导家长合理参与补习教育,制定低产阶层参与补习的帮扶机制;优化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加快推动考试改革等方面提升家长教育政策认知度及教育获得感。  相似文献   

13.
“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文章首先分析了教育政策评估的基本涵义,然后对“两免一补”政策作出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和政策价值三个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这项政策运行效果良好,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保证了农村地区入学机会的公平,凸显了公平和正义。对于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以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反映出的众多问题实则是我国较为保守的、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和不断提升的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它牵涉面广,已远远超出了义务教育的范畴,也远远超出了纯粹的教育范畴,它与户籍管理、财政制度、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相联系。未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构建必须立足于这些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王昆仑 《滁州学院学报》2011,13(3):18-20,24
城市义务教育体系的社会排斥导致了农民工城居子女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过程的分化。通过反排斥的社会政策以缓解、乃至消除社会排斥,达到制度安排机制下的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的社会整合,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整合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资源;鼓励多元的市场力量与社会组织力量的充分参与,以促进农民工城居子女融入城市义务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对《义务教育法》有关特殊教育条款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继承了我国建国初期采取的对特殊教育的特殊政策,并将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特殊教育的成功做法上升为法律,从政府责任、教育形式、教师待遇、经费投入、法律责任五个方面保障特殊儿童、少年受义务教育权利和教育权益。本文对相关条款进行分析的同时,对该法第十六条中的个别术语和文字表述的科学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在政策领域,采取了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均衡发展政策,针对社会弱势儿童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随班就读政策、"两为主"政策等,形成了相对全面的普及和救助政策体系,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是改革开放30年来义务教育政策和法制建设的主旋律。尽管如此,还存在着义务教育发展尚不均衡、弱势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全面保障等突出问题。为此,要强化政府的义务教育公平责任,建立和完善保护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政策和法律机制,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保障每一个儿童都能上好学。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总结泉州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策略: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行为,努力创造平等、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的规划设置应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其建设应与城市建设和谐同步进行,形成科学合理、均衡和谐、符合实际的学校布局结构;创造条件实行“集约式”办学,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结合旧城改造工程,优先扩大部分学校的校园面积,努力实现办学主要条件标准化、均衡化:加大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完善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促进设备设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合理调配学校师资配备和结构,强化交流研讨和专业指导,不断提高区域内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加强教育政策宣传,坚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原则,合理调控生源入学流向。  相似文献   

19.
从建国初期开始,我国一直在加大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各项政策都非常有利于贫困家庭子女入学。但是,由于没有制定明确的义务教育财政分担体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不明确等各种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从21世纪初开始,“两免一补”政策逐步完善,2008年“两免一补”政策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普及,实现了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教育机会的公平,此时,将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划在了同一起点上,都拥有了相同的教育机会。但是,我们发现“两免一补”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是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的实践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常州模式,旨在为城乡人口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机会及资源,创新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全区域覆盖为方向的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以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权利为表征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市、县政府应该以合理科学的政策选择,赋予不同类别教育集团运行发展为动力支持,加强集团间办学经验的推广及共享;赋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教育过程,以及外来民工子女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教师收入补贴等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