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中高速影片拍摄的手段,对我国四名优秀青年女排主攻手四号位强攻技术进行了完整的影片拍摄,将拍摄的影片经解析获得较全面的运动学参数。通过采用运动学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我国优秀青年女排强攻扣球技术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同时与国外优秀同龄选手技术参数比较有较大的差距;与十年前国内优秀青年选手技术参数相比基本上没有差异,但个别技术参数还存在着差距。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三维高速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三名中外优秀选手四号位强攻扣球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外女排选手都采用并步两脚依次蹬地起跳方式,中国选手起跳时间长、外国选手起跳时间短,起跳时间越短扣球成功率越高。扣球是以转体、伸肩和收腹带动挥臂击球的三维动作构成,转体和伸肩动作对扣球具有重要作用,击球瞬间肘关节呈146°左右稍屈肘能充分发挥前臂内旋加速功能。  相似文献   

3.
我国甲A女排后排进攻战术运用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排进攻战术包括用立体进攻和后排强攻.对我国2001-2002年度甲A女排联赛后排进攻战术运用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我国A女排后排进攻战术的组成率高于前排进攻战术的组成率;后排进攻战术中,立体进攻战术的直接扣死率高于前排快攻掩护攻的直接扣死率,后排强攻的直接扣死率高于前排强攻的直接扣死率;而我国甲A女排后排进攻战术的使用率却远低于世界女排强队.提高后排进攻战术的运用率与战术质量,是提高我国甲A女排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强攻突破能力与影响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在证实测试指标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后,依据逐步回归,多元回归等方法,构建起评价模型与标准,揭示影响指标与强攻突破能力的动态量化发展关系。研究认为:青年女排主攻手强攻突破能力应从“综合、均衡”两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排球强攻扣球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度、远度、速度和全面多变是强攻扣球发展趋势中呈现出的新特点。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的一些新近研究成果,通过对比和综合分析,从新特点的4个方面入手对强攻扣球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对九运会女排决赛阶段三种进攻打法效果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九运会女子排球决赛第二阶段12支队伍扣球进攻技术的数据统计,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强攻、快攻和后排攻等三种进攻打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优秀女排队伍进攻方式以强攻为主体;快攻虽然使用率远不如强攻,但进攻效果显:后排攻使用率和效果都甚差。  相似文献   

7.
运用三维高速摄像和动作解析法对中日优秀女排队员背飞扣球技术进行了现场拍摄和数字化解析。结果表明,中日优秀女排队员背飞扣球的助跑环节均采用两步助跑,助跑的步幅、速度均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起跳的时间日本选手为0.26s,中国选手为0.34s;起跳缓冲与蹬伸的时间分配不尽相同;在起跳过程中踝脚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膝角都有增大到减小再增大的过程,髋角的变化不具有一致性;起跳高度与起跳远度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空中击球环节都具有肩、肘、腕和手指速度顺序增大的趋势,从而完成"鞭打"动作;日本选手以肘为轴进行制动,中国选手以肩为轴进行制动;击球高度占其最大扣球高度的利用率日本选手超过90%,中国为79%。  相似文献   

8.
中国女排与世界冠军古巴队的网上差距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古女排的网上差距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 :中国女排强攻能力明显不及古巴队 ;战术攻能力比古巴队低 ;拦网能力不及古巴队 ;网上实力明显低于古巴队 ,特别是扣拦得分能力与古巴队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9.
古巴女排八连冠的显性优势剖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古巴女排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囊括了世界杯、世锦赛及奥运会女排赛的所有桂冠 ,一举夺得八连冠。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古巴女排长盛不衰的显性优势进行了剖析 ,表明 :体能优秀 ,技战术全面 ,网上实力雄厚 ,明星荟萃是古巴女排独领风骚的主要秘诀。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维摄像法和录像解析法对世界优秀女排队员背飞扣球技术动作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世界优秀女排队员背飞扣球技术均采用两步助跑,助跑步幅、速度都有逐渐增大趋势;起跳的时间多为0.26 s,其中缓冲时间和蹬伸时间的比例不同;在起跳过程中踝角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膝角都有增大到减小再增大的过程;起跳高度和起跳远度具有较大差异性与高相关性;空中击球环节都具有肩、肘、腕和手指速度顺序增大的趋势,国外选手多以肘为轴进行制动,中国马蕴雯更多以肩为轴进行制动;最大扣球高度的利用率大都为80%左右,网上20~40 cm的空间是背飞扣球使用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1.
第九届全运会男子110m栏冠、亚军跨栏跑技术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分析第九后全运会男子110m栏冠、亚军的各项运动学参数,并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相比较。我们认为,尽管冠军刘翔、亚军陈雁浩目前是亚洲男子110m栏的一流选手,但从速度素质和跨栏步技术两方面都有待提高。如果刘翔能进一步缩短跨栏步S2的步长、减少跨栏步腾空时间、提高速度耐力素质以及保持各个拦稳定的最佳技术状况则成绩还能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华尔兹体育舞蹈运动项目(本文简称华尔兹舞)与太极拳体育运动项目(本文简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运动学价值、生理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等方面比较及对相关数据研究分析认为,华尔兹舞和太极拳对大众健身同样有着重要价值.并就体育舞蹈在大众体育运动中进一步推广提出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13.
运用影片解析等方法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女直道栏运动员跨栏步摆动动作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着地时我国男、女直道栏运动员摆动腿大腿已摆过或接近身体重心投影点的垂直面,大腿前摆的时机与幅度符合过栏的要求,且男子高栏运动员摆腿幅度、攻栏意识均优于女子百米栏运动员。摆动腿下压动作始于身体重心位于栏前、摆动腿摆到最高位时,女运动员略早于男子高栏运动员。下栏着地时女运动员身体重心高于男子。  相似文献   

14.
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世界女子背越式跳高的优秀选手科斯塔迪诺娃、贝科娃的起跳进行分析,从运动学与动力学参数中找出影响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为我国女子跳高的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运用高速摄影及影片解析法获取我国优秀女子100米栏运动员第五栏跨栏步技术摆动动作运动学参数,并将主要参数与男子高栏和女子短跑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支撑阶段摆动腿大腿绕髋关节转动的扇形角度与女子短跑摆腿动作较为接近;摆动腿小腿绕膝关节转动的扇形角度呈前大后小,与短跑相反;摆动腿下压动作略早于男子高栏运动员;摆动大腿前摆的平均角速度快于下压时的平均角速度,摆动小腿折叠平均角速度是小腿打开平均角速度的3.2倍;起跨腿同侧大臂动作大于异侧动作且向前摆动幅度大于向后摆动幅度,起跨腿异侧小臂摆动幅度与同侧大臂相似。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统计法,以我国国家男女排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不同职能优秀男女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外部负荷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在运动密度、触球总次数、扣球次数、拦网次数、传球次数、发球次数、接发球次数、防守次数、间歇次数等9项外部负荷指标中,除了接发球技术外,其它外部负荷指标,男女排运动员之间在应用上都无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17.
运动生物力学在田径运动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方法学的普及与进步显得非常重要.对运动生物力学在田径运动中的运用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归纳、分析,旨在介绍运动学、动力学、计算机数值仿真法、神经网络理论等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揭示各种测量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阐明各种方法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牵拉-缩短周期(SSC)作为一种重要的快速力量表现形式,在大部分运动项目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不同运动速度及负荷下SSC活动的力学特性,目前的研究还不是太清楚。以19位快速力量项目运动员为试验对象,通过Kistler三维测力系统,研究在不同速度和不同负荷SSC练习中下肢肌肉活动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慢速牵拉-缩短周期和快速牵拉缩短周期在最大反作用力值、蹬地时间、腾空时间等方面表现出很大不同(P<0.05);而且不同负荷快速牵拉-缩短周期活动时下肢肌肉力学特性之间又有着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不同强度的SSC活动中神经肌肉系统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应按照其不同的力学特性选择适宜的牵拉-缩短周期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领队是做好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因素。调动他们从事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强和改进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关键中的关键。作者对领队工作的劳动性质与特点、领队工作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及新形势下优秀运动队领队工作的变化作了较深的分析与讨论,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优秀运动队的领队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单组纵向对比实验和长期的训练观察为基本方法,采用高速摄影和常规测试分别收集了研究对象实验前后的运动学指标、末端环节力量评价指标与专项成绩。统计结果显示:实验年份各项指标提高值均优于实验前三年各项指标平均提高值。分析表明:对女子铁饼运动员实施末端环节力量强化训练有充分的人体结构依据和运动生物力学依据,末端环节力量有助于提高最大力量和角速度的利用率,是投掷运动员专项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设计了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训练交叉式匹配强化模式,该训练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最大力量训练产生的后效作用,又有利于最大力量与末端环节力量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