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诗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代表中华民族巍然独行于全球各族人文世界中的便是诗的教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明确地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其实质就是感知到知觉到觉悟的过程,"诗教"是"立人"的奠基石。但由于受"惟智是举"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经济大潮"立功主义"的冲刷之下,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存  相似文献   

2.
高宇兰 《考试周刊》2012,(46):60-61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诗灌溉出了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诗一般的情感氛围,让课堂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  相似文献   

3.
洪湖市第一小学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古诗文教育为核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怡情、以诗塑美"的办学特色,努力打造诗教品牌.建设诗意校园,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探索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4.
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梳理传统"诗教"理论,对传统"诗教"性质、目的、原则、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为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研究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其次,选择"诗教"经典文本,建构当代"诗教"文本体系.最后,探索当代"诗教"的实践路径.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语文教育素有重视诗教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既教"读诗",又教"写诗"。但是,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课堂却早已见不到完整意义上"既教读又教写"的诗教的影子,而是"只教读不教写"的"半拉子工程"的诗教。这既不利于诗教质量的提高,又阻碍了诗学人才幼苗的培养,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诗教传统的继承和弘扬。那么,在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有没有既可"教读"又可"教写"的诗教新途径可以探寻和开辟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诗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代表中华民族巍然独行于全球各民族人文世界中的便是诗的教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明确地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阳货》)的教育主张,他把诗教作为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始,与“礼”“乐”并论——强调“立人”必须经过诗教到礼教到乐教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感知到知觉到觉悟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索到身体力行的过程, “诗教”是“立人”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7.
一、继承“思无邪”的诗教传统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解释说:“孔子之称思无邪也,以为《诗》三百篇,劝善惩恶。”“劝善惩恶”的诗教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是几千年来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保障。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悠历史,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有无数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形成了并不断发展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大民族精神和以“悟”为基本特征的民族智慧。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继承诗教的优良传统,就要从语言入手,在培养语文能…  相似文献   

8.
"着眼国民诗教,着手校园诗教,着力社会诗教"是当代中华诗教的总体架构。而校园诗教是国民诗教、社会诗教的基础环节和潜力工程。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进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是摆在我们中小学学校教育面前的当务之急,而通过对传统中华诗词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理想志向、道德品质、爱国情感、公正诚信、关爱他人、奋发进取等人文素养,这对于陶冶青少年的性情,培养气质、塑造完美人格将起到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古诗词,让他们拥有一个诗词熏陶的童年,我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继承和发扬我国语文的"重美""重情""重积累"等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糅合现代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古诗词专题研究""百诗颂中华"和"诗教"活动,在学生中掀起了诗教的热潮。  相似文献   

10.
杨千成先生的"诗化教育"探索,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可谓开当代诗教之先。他的"诗教"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体现出"格高、情真、意美"的境界;核心是"美学意蕴"和"育人功能",阐扬的是"大美育观",倡导"诗化校园"。"诗教"的指向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远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放声弹唱出了“断竹、续竹、飞土、逐”(《吴越春秋》)的生命强音。在这里,你看不到狩猎时与野兽搏杀的恐惧和惊险,却意外地感受到了一丝豪情和浪漫。那身形如此刚健矫捷,动作如此勇猛迅疾,八个神秘的方块字偶尔的相聚,便在霎那间喷涌出一股不可遏制的生命洪流,爆发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诗”的声响,如霹雳,震撼了远古文明的沉沉黑夜,燃亮了中华文明通向人文诗境的超越之路,也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诗教的优良传统。正是因为这一传统,古代中国变成了诗歌的海洋,传统文化被深深地浸润在浓…  相似文献   

12.
“诗教”是我国古代优良文化教育传统。是以诗歌为内容和手段的教育,具有感人心志,移人性情的作用,是融德、智、美育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我国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诗教”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弘扬“诗教”传统对继承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教"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中国新诗建设者曾对它的历史不足严加批判。但是,"诗教"的事实在新诗中依然存在,传统"诗教"理论中的核心意识"天人合一"其原型是中国的"化生"神话,而中国新诗将其演化成了一种"生生"生存诗教,应对着中国现代的"苦难"历史语境。通过对"化生"神话与中国新诗的"生生"生存诗教之间关系的梳理,对中国新诗的民族性考察以及重建中国诗学话语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诗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积淀,不断凝结、升华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国民之灵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精神。文以铸之。我们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将学校德育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传统文化的推广,使我校的师生更有底蕴、更加文明、大气!  相似文献   

15.
元代作家王和卿散曲作品常以极丑极怪题材入曲以达成的幽默诙谐、滑稽调笑的审美情趣,甚或多有猥琐庸俗的低级趣味。这位异族统治年代中的儒士,以"玩世"的哲学精神,诗作出之以幽默、滑稽、调侃、戏谑,严重悖离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在历代研究中,其评价颇为尴尬。然而,综观其全部作品,其实可以认定王和卿骨子里仍是一个"传统文人",他的一些作品不同自主地走向"雅"的极端,表现出了对传统诗教的回归和眷恋。极"俗"之作和极"雅"之作的对立统一无疑是王和卿徘徊于悖离与守正之间矛盾游移心态的折射,是元代沦落于社会下层传统儒士痛苦心灵的真切反映。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民族的瑰宝.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古诗词作品.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学诗,无以言"。实践证明,在儿童语言、思维、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多读一些古诗文,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主题阅读"的研究、实践中,我们采用"主题诵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在诗中漫步,从而进入  相似文献   

18.
李楠 《现代语文》2006,(2):117-118
中国是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千百年来,“诗教”对形成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蔡元培先生说得好:严格地说中国没有宗教,可以美学代替宗教,而诗歌便是美学的主体,可以诗歌代宗教。孔子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正是就诗歌所具有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而言的。语文教学重视对诗歌的教学,既是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是我们迈出寻求未来发展道路的关键一步,更是我们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建设和进…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研究者将《雪桥诗话》诗学思想界定为推崇雅正敦厚,将其成因概括为作者眷恋前清、人生遭际以及"以诗存史存人"的诗史观所致。通览《雪桥诗话》,我们发现《雪桥诗话》实则既推崇温婉雅正的诗教传统,也推崇"以论示法"、"以诗存史存人"的诗话传统,并表现出专注满族而又兼及他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既与作者杨钟羲"上三旗"家世、人物交游的影响有关,也和清末民初时代剧变期的特殊遗民心态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先秦孔子以"诗"为教,言修身当先学诗,强调诗的政治教化作用,即为"诗教". 后世推尊儒学,奉《诗》为经,"诗教"思想遂传承久远. 探其广传之根源,其一,"赋诗言志"[1]对春秋时期"诗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极好的推介作用;其二,"独尊儒术"是"诗教"思想极盛于汉的重要原因;其三,封建科举取士制度是隋唐及此后"诗教"思想在士子阶层广为传承的根本原因;其四,宋元明清时期话,本小说、杂曲百戏等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样式,也使"诗教"思想得以在市井细民之间广泛传承. 及至近代,虽因读经之衰落而致"诗教"思想沉寂良久,但今人若能在继承古之"诗教"传统基础上,假之现代科技之条件,丰富创新"诗教"之传播方式,必将有利于"诗教"思想之复兴,有助于"诗教"兴国之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