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是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核心,也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以乔姆斯基的“天赋主义论”和韩礼德的“环境主义论”较为典型。笔者从四个方面展开比较:哲学基础、研究角度、主要观点、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通过对两种语言习得理论一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的分析,探讨了合作学习在语言习得方面的一些特征和意义,强调了合作学习注重学习内在动力和实践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进程,指出两者之间的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年龄的差异、语言习得机制的差异、语言习得环境的差异、语言习得动机与需要的差异、语言习得方式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儿童母语习得理论,提出了几点关于母语自然习得应用于成人二语习得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语言教学观经历了从行为——结构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社会认知主义的变迁。同时,计算机技术也实现了从大型主机到个人计算机再到网络型的、多媒体计算机的巨大飞跃。在二者的影响下,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在对二语习得理论和CALL发展史简单回顾的基础上,针对学术界对Krashen习得理论的普遍质疑,作者从新的视角探讨了二语习得理论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领域应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儿童语言习得相关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语言习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曾经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与假说,其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主要理论有行为主义学派的刺激一反应论、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天赋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识论,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论等.儿童习得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习得语言不仅需要足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且应有充分的机会练习和使用语言.现有研究对是否存在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存在诸多争论,其焦点是儿童学习语言是否比成人更具优势,以及对关键期年龄的界定.有关儿童语言学习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立在对大脑内部语言机制认知基础上的Chomsky内在主义语言观,完全不同于行为主义的外在主义语言观,它解释了普遍语法与语言习得的关系,表明大脑内部语言机制在习得语言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Chomsky的原则——参数理论解释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现象,并以此证明:儿童掌握的语言不完全是从他们听到的语言中学来的,而是由来自儿童大脑内部的生物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田园  王友东 《考试周刊》2007,(15):22-24
Krashen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语言学习过程的理解,也对我国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Krashen习得—学习假说探讨,近一步理解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本质,并分析了二语习得的过程及其实现的有效途径,从而挖掘习得—学习理论对改革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并由此提出了改进外语教学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8.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掌握某种语言可以有两种方式,即学习(learn)和习得(acquire).前者指有意识的、系统的以理智的方式理解语言的过程;后者指自然地、无意识地吸收到该语言,最典型的就是婴儿自然习得母语.研究表明,对掌握某种语言而言,"习得"方式比"学习"方式显得更为重要,即使是在成人的第二语言学习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习得"的成分也会越来越大."习得"方式在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培养英语思维习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本文尝试将语言习得理论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英语"习得"的环境,在一般性的教学中渗入大量"习得"成分,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也为学生的英语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联结主义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城中一种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解释人类智力活动能力的理论。该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大脑中的认知机制,极大地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重要启示。通过对联结主义基本理论的述评,阐释了联结主义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语言输入、语言迁移和中介语语用能力等问题的解释力。并对该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王秀雯 《海外英语》2012,(15):36-37
幼儿早期(1岁~3岁)语言习得最重要的方面是语音的习得,语音习得的丰富性,一定程度上代表幼儿语言习得能力的强弱。从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理论以及幼儿生理心理和大脑神经的发育特点,阐明幼儿早期开展双语语音习得的重要性,并对幼儿早期如何进行双语语音习得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学语言之于第二语言习得有其广泛的理论基础,教师的教学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着在其他学科中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它既作为学习者的目标语,同时又是教师教授语言的媒介。因而就要分析教师教学语言的现状,归纳提出了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以引起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关注,更好的发挥教师话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习动机是制约外语习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学习动机决定了学习者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通过Krashen"习得/学得假说",了解学习动机的理论模式,分析外语习得过程中潜意识活动与学习动机的关系,认为良好动机的树立能促进潜意识学习的形成,进而推动外语习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于出生在聋人父母家庭里的聋儿来说,跟他们的父母习得手语就如同健听儿跟他们的健听父母习得口语一样自然而轻松。那么作为一种以完全不同的形式——通过视觉手势而非听说形式来表现的语言,自然手语的习得与有声语言的习得又有何异同呢?文章以英语和美国手语为例对有声语言习得和聋人手语习得过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文章还探讨了自然手语习得研究对聋儿早期语言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A period of silence has been advanced as a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childhoo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is presented to document that the presumption of silence as the second of four typical stag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as influenced policy and practice in preschool classrooms. A narrative review examines the extent and quality of the evidence for a silent st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young children. Twelve studies meeting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reviewed and evaluated. Evidence of a silent, non-verbal, pre-production, or receptive language stage was limited. Significant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within the largely qualitative studies were found. Four major issues raised by the studies are elaborated upon: the theoretical clarity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of silence and stage, phase, or period; the psychological meaning and consequences of silence; the cross-context consistency of individual patterns of silence; and how adult language elicitation and support techniques may modulate silenc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contemporary evidence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es are made for the future study of (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and (2) pedagogical practice within preschool settings to promot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inally, historical,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contextual influences likely to have given rise to the appeal and ready endorsement of silence as a consistent and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childhoo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5.
自本世纪初,二语词汇附带习得越来越受国内研究者重视。文章从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方面回顾了国内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的成果,剖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外语学习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情感因素、母语知识的影响等方面同第二语言习得存在重要区别,从而导致外语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熟练程度远远不如第二语言习得者。尽管监控模式、语言知识模式、语言处理模式、社会模式是针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的主要理论模式,但是每一种模式都对外语学习起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芝英 《闽江学院学报》2012,33(1):91-93,100
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为儿童第二语言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关键期假说的讨论应从天赋观、情感观、认知观、神经生理观入手,来解决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Danesi提出的概念流利理论为人们了解、解释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引入中国后,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翻译等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各方面研究提供了借鉴。但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研究缺乏全视角性分析,重实践轻理论,质量亟待提高。因此,未来应加强理论的宏观性研究,注重理论自身研究,完善理论基础,扩大应用领域,将理论与母语迁移、中介语等热点话题结合起来拓展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9.
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的模仿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其理论是刺激—反应论或强化理论。模仿的认知基础是建构主义和记忆心理学。在母语习得中,模仿是一种选择性模仿。在二语习得中,模仿表现为一种认知处理过程。这种认知处理表现为在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中分配认知资源,经过一系列的认知处理,从而使模仿输出成为可能。模仿的内容涉及到语音、构词、语句生成和语法等外语学习的各方面。模仿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ore than one language are learned by man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he studies and discuss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FLA)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 are carried out among more and more scholars.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ocess of FLA and SLA and conclude whether the process of FLA influences the process of S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