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钢报》以前的宣传宗旨是“企业的喉舌,职工的心声”,现在又加了句“读者的需求”。企业报的主要读者是职工、家属。职工、家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爱  相似文献   

2.
企业报姓“企”,它的特点就是要及时反映本企业跳动的脉博。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要把企业报办成职工喜欢的报纸,抓住企业中的重大问题,在职工中开展讨论,是一个好的作法。1980年到1981年,正是我国国民经济调整阶段,我厂的生产也受到影响,国家下达我厂的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媒体繁盛、信息爆炸的时代,把企业报办得人见人爱,是当前企业报同仁积极探索的课题之一。全国有企业报2000多家,仅煤炭系统的报纸就有近百家。企业报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审视自己,研究同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笔者就“职工喜爱什么内容的报道”。在部分读者中做了一番调查,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关注“热点”  相似文献   

4.
企业的职工是企业报最基表的读者,企业报理应面向职工,为职工服务。然而,“让职工在企业报上唱主角”的口号喊了多少年,却收效甚微。其原因当然是很复杂的,但只要下决心去做,有些问题也不难解决。近些年,有不少企业报在这个问题上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实践告诉我们,“让职工在报纸上唱主角”的方向是对的,但究竟怎样“唱”,又怎样才能“唱”好?则大有文章可做。今天本刊登载的这一组报道,也许对企业报的同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留意企业报的内容,较之前些年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生活气息浓了,人情味多了,即更贴近生活了。企业报贴近生活,在激发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唤起与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方面,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 企业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关注与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热点,就不难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企业报只有贴近了生活,便找到了与职工的切合点,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就拥有了占企业99%以上的基层干部职工和家属,报纸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纵观近年众家企业报纸,许多报在贴近生活方面有了成功的尝试。比较有特色的如“山林野话”、“工地看台”、“万家灯火”、“普通人家”等栏目,从多方位、多侧面渗透到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及时反映了广大职工的呼声、情操和喜怒哀乐,扩大了读者群。归纳比较,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笔者以为,企业报应该以服务立报。是否能提供优质服务,读者对服务内容是否满意,是衡量企业报成败的关键。所以,企业报应牢牢树立服务意识,在服务中提升企业形象,扩大报纸的影响。研究读者阅读需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企业报为读者服务是多方面的。加强言论服务,为职工精神上“充饥”“解渴”。言论是报纸的喉舌,舆论  相似文献   

7.
开滦林西矿为把理想、纪律教育形象化、具体化,在职工中开展“十不忘”教育活动的消息,去年六月十八日发表在《开滦矿工报》一版上。尽管《开滦矿工报》是报道面受到一定限制的工矿企业报纸,可上述消息却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许多大报转发了这篇消息,而且在一九八五年度河北省和全国煤炭系统好新闻评选中,均获消息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报纸要让读者爱看,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追求。比起其他一些社会类报纸、文化类报纸,企业报在让读者喜欢上或许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我认为,企业报是给企业职工看的,增强企业报的“平民意识”,是让职工喜欢我们报纸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进程中,如何改进企业报的宣传?笔者认为: 首先,要确立职工是企业报主人的观念。这是改进企业报宣传的需要。职工是企业报的主人,从理论上说,大家似乎都能接受,不成其为问题,但在具体办报过程中,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我们有些领导和编辑、记者、总认为自己是天经地义的宣传者、教育者,广大的职工读者则是受教育者。结果,企业报总是居高临下,由上而下灌的多,由下而上的情况反映和批评少;指令性的语句和陈言套话多,对话、谈心的方式同职工读者交流思想少;枯燥刻板的文章多,富有文采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少,职工读者不感兴趣。所以,牢牢树立职工是企业报主人的观念,应该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报是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党委机关报。企业报要通过唱响主旋律,搭建企业管理层与职工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间的交流的平台,提高报纸质量,达到上情下传。下情上达的目的,才能得到领导认可、职工认知、业内认同,体现企业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企业报一般以企业的名称或以企业的特色为报纸取名。因而,人们往往把企业报看作“生产报”,忽视了企业报与社会的联系,忽视了它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效果。企业报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企业的职工和家属,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作为企  相似文献   

12.
潇康 《传媒观察》2003,(12):61-61
金秋10月,《泰州石化》报迎来创刊10周年纪念日。泰州市委书记朱龙生致信祝贺,称赞《泰州石化》报“植根于企业沃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企业发展鼓与呼,反映职工心声,受到职工读者喜爱,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界,有一条公认的“真理”,即: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或灵魂)。由此可见,言论在报纸宣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条“真理”不仅适用公开发行的报纸适用,同时也适用企业报。由于企业报是企业内部报纸(只有极少数企业报公开发行),它的性质就决定了其言论既有与大报一样的共性,也有其自己鲜明的个性,即特色。十余年从事企业报编采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企业报的言论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贴近性。即贴近企业,贴近职工。企业报的宣传都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职工生活、思想动态等进行的。企业报的言论首要的是密切联系工厂实际和职工思想动态,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前两年,我厂部分职工眼热社会上的“暴发户”,不安心于工作和生产,上班“磨洋工”,发牢骚,认为在工厂干活没出息,等等。针对这些,我  相似文献   

14.
江汉石油报,周二刊,每期发行9,700份。在报纸改革中,我们不忘企业报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武器,努力发挥报纸对职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作用。 (一)把报纸办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办成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窗口,给人以信心、力量和鼓舞。1980年前后,社会上刮起了一股“一切向钱看”的歪风,有的公开讲“就是要斤斤计较”,按酬付劳。我们除不登这类错误的东西外,坚持宣传人还是要有点精神  相似文献   

15.
凡是事关报纸发展、职工利益、企业建设,而需要报纸这块思想舆论、文化教育阵地的工作,企业报不应等待上级布置;而要发挥主体精神、积极主动地策划、开展业务活动。以“本报”名义同读者、职工一起开展活动是企业报的特点,也是优势。如《南化报》2000年11月28日以“本报”名义召集了部分读者、作者座谈,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的意见。由于是主动征求,因此参会者畅所欲言,除了对“本报”正面予以肯定外,还提出了一些设想、希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们《宜兴报》连续刊登了“温州纪行”、“三明归来话三明”的系列报道,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我们进行新闻改革,办开放型县报的有益尝试。县报如何办成开放型的报纸,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7.
“总裁”撤了“总编”。原因不是别的,而是“总编”过分地宣传了“总裁”,犯了“有禁不止”的错误。这是新近发生在秦皇岛昌宁集团总部的一桩关于新闻的“新闻”。你说怪不怪? 昌宁给水设备集团总裁石山麟,曾多次要求《昌宁报》多宣传职工,多宣传基层,少宣传个人,少宣传上层,把这张企业报真正办成职工喜闻乐见的报纸。但是前一段时间,“石山麟”、“石总裁”屡见于报端,还有长达数万字的报告文学。石山麟一看觉得“不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企业报研讨会上,很多办报人员针对目前企业报“正面宣传多,开展批评少”的情况,提出:“企业报也要开展舆论监督”。这种观点是很正确的,它涉及了目前企业报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企业报虽是企业内部报纸,但与社会上的报纸有同样的功能。因此,也应当进行舆论监督。特别是在当前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开放搞活的形势下,开展舆论监督就显得更为重要。一、开展舆论监督,可以增强企业干部和职工的民主意识,提高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当家作主的自觉性。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是一切工作围绕生产经营来进行。作为企业职工自己的报纸,理应替他们说话,  相似文献   

19.
“为领导决策服务,为职工工作、学习、生活服务”,是我们企业报的办报宗旨。如何摆正二者的关系,做到既为领导决策服务好又为职工服务好,即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是我们《西安铁道报》近年来苦苦追求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我们认为,企业报虽小,但她毕竟是“报”,是新闻纸,属新闻范畴。因此,不能把企业报办成文件汇编,工作简报。她通过新闻发布,让广大职工接受各类信息;通过典型宣传,使职工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企业报必须按新闻规律来办。这一观点,我们用各种方式慢慢地向领导渗透,已经得到党政领导的认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办报过程中,尽力减少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的报道,腾出版面多上各类新鲜的新闻事实和各类典型。 几年来,我们在工作中约定,会议是否报道,报道到什么程度,主要看其新闻价值,看其与职工利益关系大小,而不是看哪一级领导人出席。全分局大型会议,只报道其领导决策要  相似文献   

20.
企业报姓“企”,它的特点就是要及时反映本企业跳动的脉博。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要把企业报办成职工喜欢的报纸,抓住企业中的重大问题,在职工中开展讨论,是一个好的作法。 1980年到1981年,正是我国国民经济调整阶段,我厂的生产也受到影响,国家下达我厂的生产计划仅占全年生产任务的百分之三左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厂报编辑部决定开辟《如何把总厂建设好》的讨论,发动全厂职工为企业出主意。这次讨论从1980年的8月开始,到1981年1月结束,前后共收到八十余篇稿件。来稿有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