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扬自二十多岁就步入左翼革命阵营,担任“左联”党团书记,1937年从上海来到延安,作为文化艺术界的领导人,周扬一直为毛泽东所倚重。在“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周扬一直是中国意识形态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并被称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解释者、执行者。  相似文献   

2.
国家出版局于一月二十七日上午在北京新侨饭店礼堂举行迎春茶话会,周扬同志在会上谈了对出版工作的意见,他希望认真总结过去出版工作的经验,在新长征中做好出版工作。周扬同志说,出版工作要总结经验。“四人帮”把“阎王殿”砸烂,什么也没有了,都成了黑线。我们这些同志是要把工作搞好的,过去有些偏差,但也有做对的,例如我们反对林彪的“活学活用”等,这些需要总结,对过去要一分为二。群众最恨的是  相似文献   

3.
周扬与开会     
裴毅然 《出版参考》2009,(10):27-27
周扬夫人苏灵扬有一次对曾担任夏衍秘书的李子云说:“这个人就知道开会,离了开会就过不了日子,难得出来走走,坐下来又开上会了,真没办法。”李子云感慨道:“我突然感到一种对周扬同志的同情。一天到晚不知疲倦地开会,这种生活该有多单调。许多领导同志工余都有一些爱好,周总理爱跳舞、看越剧,陈老总爱下围棋(路过上海机场停留几小时都叫棋友去下棋),潘汉年爱打百分,夏公爱集邮,周扬同志业余喜欢什么呢?我没发现。似乎除了开会就是变相开会的谈话。”  相似文献   

4.
1976年12月23日,新华社发布一则电讯(见197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鲁迅生前写下的书信,最近又发现了十三封。编写这则电讯的记者说:“新发现的这些书信,……其中对徐懋庸伙同周扬、张春桥之流,‘以文坛皇帝自居’,围攻鲁迅的反革命面目的揭露,对我们今天深入揭发、批判‘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斗争有重要的意义”。记者有志于站在揭发、批判王、张、江、姚“四人帮”的立场上,当然很好。但是,看来他对于自己谈到的1936年那个问题的主要事实却并不了然,而又懒得做一点调查研究工作,所以,创造性发挥得过分了一点。譬如,把徐懋庸升级到周扬之上,使他具有“伙同”周扬的资格,这  相似文献   

5.
意外收获     
拿到邹士方先生的文集《春天的问候》(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我一口气读完了其中的一篇:《春天的问候》。我读《春天的问候》,倒不是因为它被用作书名,也不仅因为文章逐一出现了巴金、叶圣陶、周扬三位文坛宿将的名字,更在于这篇采访记,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意外的收获。那是在1985年3月政协会议期间,巴金一行人到北京医院去看望叶圣陶老人,邹(当时为人民政协报记者)前去采访,行前谁也不知巴金还要去看望也在医院住院的周扬。当巴金看过叶圣老后决定去看周扬时,邹士方决定同去,却被“挡驾”;本来到此,邹士方的采访任务已经完成。但是当时很久一段时间社会上没听到周扬的消息了,许多人都在多方打听周扬的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6,(18):86-86
《凯恩斯传》,《中国绅士》,《南中国“三农”问题调查》,《丁玲与周扬的恩怨》,《笑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1998年,在周扬同志逝世八年之后,王蒙、袁鹰主编出版了《忆周扬》一书。编者分别送了我一本。我断断续续读完了五六十篇关于周扬这位党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诸多方面的回忆,增加了我对周扬的敬重与了解,同时,也引起了我与周扬有限接触中的一些回忆。  相似文献   

8.
1983年10月、11月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先后在上海和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宣传画展览”和评选优秀作品的活动,同时召开了宣传画的创作和出版工作座谈会。中宣部、文化部、全国文联、总政文化部、卫生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美协、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的负责同志周扬、贺敬之、吕志先、李瑛等出席了全国宣传画展优秀作品发奖大会,为7幅获一等奖作品(见本期封二)和38幅获二等奖作品的作者和获荣誉奖的四位著名宣传画家授了奖。周扬、贺敬之同志并作了重要讲话。举办“全国宣传画展览”和评选优秀宣传画作品,这次建国以来  相似文献   

9.
周巍峙 《出版参考》2005,(14):19-20
周扬自二十多岁就步入左翼革命阵营,担任"左联"党团书记,1937年从上海来到延安,作为文化艺术界的领导人,周扬一直为毛泽东所倚重.在"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周扬一直是中国意识形态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并被称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解释者、执行者.  相似文献   

10.
维护鲁迅维护团结(续) 冯雪峰维护鲁迅、维护团结的工作,主要是在“两个口号”的论争中艰难地层开的。大约在1935年11月,左翼文艺界的周扬等同志,一方面在酝酿解散“左联”,一方面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相继出现的还有“国防戏剧”、“国防诗歌”、“国防音乐”等口号)。在口号的提倡和实践过程中,他们还在筹建“作家协会”(后名“文艺家协会”)的组织。鲁迅对这一系列活动,均采取  相似文献   

11.
“四条汉子”的称谓,语出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指阳翰笙、田汉、夏衍、周扬四人。在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时期,他们四人都是“文委”(上海临时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与中共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他还是中共领导下的“左联”的盟主。“文委”的有关工作情况,是要与鲁迅沟通的。  相似文献   

12.
周扬的一生是与党的文艺事业的创建与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自从"双百"方针提出后,周扬就一直坚决拥护,坚持贯彻实施。同样是基于经济发展和繁荣文化科技的需要,新时期重新确立了"双百"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正1978年8月28日,时任《红旗》杂志文艺部副主任的柯蓝通知我:本社秘书长林肖硖同志要去看望周扬同志,借此机会,我们约请周扬同志为《红旗》杂志写篇稿子,谈谈党和文艺的关系问题。我当时在《红旗》杂志文艺部当编辑,柯蓝让我和他一起,陪同林肖硖前往,先只作礼节性的访问。周扬同志被"解放"之后,一直住在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当天晚上七点,我和柯蓝陪同林肖硖,驱车前往万寿路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周扬同志和他  相似文献   

14.
野莽 《网络传播》2007,(8):88-88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此句名言出自一九三二年,鲁迅给《文学月报》主编周扬写的一封公开信。盖因“起应兄”办的此刊不仅有“喜欢骂人的无产者”,而且还有人扬言“你的脑袋一下就要变成剖开的西瓜”。七十五年以前,幸而网络这个怪物尚未诞生,不然先生斗志昂扬的书信集必将增加若干卷数,先生也将再提前二年毙命于电脑台上。  相似文献   

15.
1949年初国共和谈已经破裂,渡江战斗尚未打响之际,我伯父胡愈之已经在设想新中国建立后出版事业怎样开创的问题。3月17日在北平,他对周扬同志谈了他个人对今后新中国出版事业开创的设想,周扬同志当即把他的设想汇报到了中共中央。他的设想一共五条,抄录如下: “(一)书报贩卖事业即书店、书刊出版社及印刷业,这三者应实行分工,总原则应以国营事业处领导地位,民营出版业及印刷业应在党领导之下。” “(二)三联应改为国营最大书店,控制全国文化商业,在城市、乡村普遍建立分店、分销处,在学校工厂设立书报合作社,但自己不出版任何书刊,政府控制了全国发行事业则进步书刊可大量行销而反动书刊不待命令禁止,自可限制其流行。”  相似文献   

16.
历史的面貌由其转述者所决定。最近这二十年,某某学者为某某“翻案”的报道屡见报端,近现代史上的名人多半不能幸免。大的如洪秀全,小的如方伯谦,远的如雍正,近的如周扬,本国的如张爱玲,外国的如海德格尔。 与鸟类源自鱼还是恐龙的争论不同,给历史人物“翻案”的最根本原因,往往不是因为有新的化石或史料  相似文献   

17.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作为我党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中心地的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转折。“左联”自行解散,“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论争停息,左翼作家丁玲、艾青、田间、周扬等纷纷投奔抗日民主根据地,郭沫若、茅盾、田汉、夏衍、阳翰笙等先后撤离上海,辗转到重庆、桂林以及香港等地,以笔作枪,积极从事革命文学艺术活动,成为这一时期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8.
胡耀邦提出,可以用出文集的形式为周扬恢复名誉,而且要快,赶在他生前  相似文献   

19.
经张伯海同志推荐,叶子铭先生为青年学者李频著《编辑家茅盾评传》(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宋应离)作了序,序文说——1983年3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周扬同志在谈到对茅盾的认识时,曾以自省的口吻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认识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是不容易的。”他在谈到茅盾的多方面贡献时还说:“我觉得好像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就是只把茅盾看成是个大作家,而对作为编辑、评  相似文献   

20.
中宣部于二月十二日召开在京文艺部门党员领导骨干会议,动员文艺界领导学习中央工作会议文件。参加会议的有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及各协会、总政文化部、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负责人一百二十多人。周扬同志在会上就文艺工作如何与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等问题,作了第一个发言。周扬同志说:这次这学习非常重要。这是多少年来第一次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