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5世纪中期建立的哈萨克汗国社会处于宗法封建制阶段,哈萨克汗国的统治者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用批判的眼光借鉴并吸收乌孙及突厥等各种古代民族习惯法、蒙古法制经验和伊斯兰法中的一些内容,在自古相传的哈萨克习惯法基础上进行整理研究.制定了哈萨克汗国的三个法典,即《哈斯木汗法》、《额什木汗习惯法》及头克汗制定的《七项法典》,创造性地融汇成哈萨克汗国法律制度。哈萨克法典中的习惯法与宗法封建法具有互通性,两者在互动中彼此渗透,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了更大社会范围内的一种相对完整的秩序,在当代中国的哈萨克族地区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主要介绍有关古代乌古斯-克普恰克联盟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音乐家阔尔库特阿塔的民间传说、历史记载以及他的遗作《阔尔库特阿塔书》,分析和探讨民间传说中阔尔库特阿塔的形象和具体的历史人物阔尔库特阿塔,总结阔尔库特阿塔在哈萨克文学史乃至整个突厥文学史中的地位,指出《阔尔库特阿塔书》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哈萨克族古代文学形成、发展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3.
6月14日,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经国务院公布,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对《阔尔库特阿塔书》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进行了概述和探讨,说明这一传世珍品对哈萨克族古代文学的形成、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霍尔赫特是生活在8世纪的哈萨克族著名的古典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十几首用“库布斯”演奏的“葵依”。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阔恩尔》等,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哈萨克人民的音乐思维、音乐结构以及他们的审美心理、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6.
此文为作者撰写的关于哈萨克古文献系列研究文章后,有关哈萨克族历史的第一篇论文。金帐汗国一开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政权,它只是大蒙古帝国的一部分,金帐汗国从1242年建立到15世纪中期,存在约200年之久。这一时期是哈萨克民族形成发展历史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哈萨克语的特点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清朝与哈萨克族的政治交往和贸易往来两个方面入手,史实性地记述了双方自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关系的确立与发展。进而从中剖析清代边疆政策的特质,重点解读了清朝对哈萨克族实行的特殊的边疆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8.
浅析哈萨克族习惯法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习惯法来自于哈萨克族世代相传的习惯准则,主要是封建主的意愿、可汗的命令和汗的命令之下的毕的意见,还有审判实践以及毕的会议所通过的各种规章。7世纪末8世纪初,伊斯兰教开始在中亚传播,哈萨克族习惯法也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但真正开始变迁是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哈萨克汗国的头克汗统治时期,主要体现在《头克汗法典》中。随着沙皇俄国的入侵,哈萨克族习惯法受到了再一次的冲击,沙俄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快俄化进程,对哈萨克族传统的司法体制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9.
地处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汉代就见诸汉文史册,具有悠久的历史。8世纪初形成汗国,9世纪中期,它击溃漠北回鹘汗国。不仅结束了突厥语族在蒙古高原的统治,也为蒙古语族各部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契机,从而改变了蒙古高原与中亚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0.
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伊犁地区在新疆中西部的伊犁谷地。乌孙以及后来的西突厥、察合台汗国、准葛尔汗国都曾建国于伊犁。在清代曾是新疆的首府,曾有41个民族,200多万的人口。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及蒙古等民族都生活在这片大草原上。新疆据说有马100多万匹,而伊犁就占了40万匹。天马已是伊犁马的代称。天马更  相似文献   

11.
从汉简资料及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汉代河西边郡的人口来源不仅有内地移民、罪犯,还有归降的乌孙、月氏、羌、匈奴、卢水胡等少数民族,他们对河西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匈汉争夺中活跃在西域的三位汉家公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匈奴通史)说:细君比昭君逊色,甚至说二人有天壤之别。细君时期汉通西域,路绝远、天大寒、粮的不济、沿途不给,反屡遭攻劫遮击,是常人不愿去之地。解忧居乌孙50余年,曾与亲匈奴势力发生流血斗争,6个孩子也大都为汉联西域作出贡献。冯妨取信于城部诸国,两分乌孙,立解忧长子为大昆弥,并镇抚解忧长孙星靡。三位公主为促进两地经济化交流亦做出显贡献。史实证明,不但细君,共继承解忧及冯Liao也比昭君出色。  相似文献   

13.
清代阿尔泰地区哈萨克源流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在阿尔泰地区较大规模的出现是从道光初年开始的,同治三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以前,清朝对哈萨克防堵、驱逐比较严厉,但仍有一些哈萨克潜入阿尔泰地区,同治三年以后随着十二柯勒依部哈萨克迁入哈巴河地区,北部阿尔泰淖尔乌梁梅的大量哈萨克进入阿尔泰地区内附、潜居,这一地区逐渐成为哈萨克在中国的一个主要聚居地。哈萨克大量进入阿尔泰地区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在为以后科、阿分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菩萨本缘经》,旧题三国吴支谦译。一些学者把它当作三国语料来使用,这值得商榷。从词语角度对《菩萨本缘经》进行考察发现,这部经书不是支谦所译,它和支谦译经在词语使用上有着明显差异;其翻译年代当晚于三国,可能不早于东晋。  相似文献   

15.
《诗经?小雅?鹿鸣》是一首宴饮诗,对于其主题的争论主要存在有美诗和刺诗两种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刺诗之说不可取。从诗的内容、创作角度、以及创作形式3个方面入手,证明了此诗应为美诗,并得出《鹿》诗是西周中后期宣王时作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文类发展史可以分为先秦萌芽期,汉魏六朝奠立期,隋元发展期,明清高潮期,近代集大成期。20世纪以来的文类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前40年的转型期,建国以后到70年代末的低谷期,80年代以来的爆发期。文类内涵、文类范畴系统、文类与文学性、文类越界等是今后文类研究值得重视和开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唐贞观时期,政坛言谏活动蔚然成风,为后世所欣羡,其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为君者以身作则、极力推动,为臣者忠直敢言、谏诤不断.与此相应,朝廷内外直言极谏的言谏政风之形成与兴盛,亦促使唐太宗进一步推动谏议制度的发展,充分发挥谏议制度的监督作用,其主要表现为集中谏议组织,加强谏官职权,提高谏官的政治地位.可以说,贞观时期的言谏政风与谏议制度相互作用、相得益彰:言谏政风高涨促进谏议制度发展,谏议制度发展亦有助于言谏政风长盛,二者总体呈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囿于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贞观时期谏议制度所起的监察作用仍有局限,但这无碍其与言谏政风之勃兴一起,为此后唐代历朝之重谏风气奠定政治与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文化模式与类型属于草原文化圈的游牧文化。哈萨克族文化是在由四大畜文化、苍狼文化、白天鹅文化、宗教习惯文化、色彩文化、数字文化为主干,在自然生成的元典文化基础上生发的特殊文化、世俗文化的集合体。以哈萨克族文化生成期为视角,可以分为十一个时期,以哈萨克族文化特征为视角,可以分为九个时期。哈萨克文化的分期与分类工作对哈萨克文化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州郡领兵制度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地方军政组织形式,是以中央军事将领兼领地方官,或者以地方官加军号领兵为形式的军事制度。这一制度产生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地主经济,是三国割据鼎立形势在地方政权上的反映,是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在政治、军事上分权的要求和体现。  相似文献   

20.
初登皇位的汉文帝,外柔内刚,掌控军权,朝内无权臣;使南越归属汉朝,对匈奴积极备战却高挂免战牌;关注民生,节俭无为,奠定了强国梦的坚实根基;朝议决策,不独断专行,创立了举贤良制度,无愧仁君之称.他对时局的把握与政治改革,使一个从战乱废墟中新创的国家进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